近日,江西省南昌市某中學一份班規引發爭議。班規中含「欣賞帶病堅持上課」「嚴禁與外班學生接觸」「副課不聽課就自習」「鼓勵檢舉揭發」等內容,多條規定「踩雷」,讓人驚詫。
在針對該話題的討論中,有育兒博主發表觀點稱,「欣賞帶病堅持上課」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無視;「嚴禁與外班學生接觸」會阻礙學生社會性發展;「副課不聽課就自習」製造學科等級,抑制學生全面發展。這份走極端的班規之所以引起眾多網友的反感甚至憤怒,恰恰是因為它違背了我們對教育的美好期盼,與本該「以學生為本」的初心相去甚遠。
學校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責任義務,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要通過合理、科學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積極健康、個性發展的人。而仔細閱讀這份班規,不少規定都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如必須無條件接受老師、父母的引導和教育。而我們清楚,進步總是在不斷探討、反覆印證中取得的,我們的教育鼓勵學生面對「不合理」時勇於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樣一份「霸道」班規下,試問,我們還能教育出不懼權威、敢於質疑的學生嗎?
不僅如此,這份班規還規定:嚴禁與同年級的外班學生接觸,包括在課間打招呼、下課一起回家、借書、聊天、暢談人生等等。諸如此類,實在讓人費解。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重視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校園內需要與同學交流溝通、建立感情,學會人際交往的能力,學會集體協作、共同進步的能力。借書、聊天、暢談人生,都是合理的交往方式,也是學生時代收穫珍貴友誼的過程,何以禁止?
目前,該中學辦公室一位老師通過媒體回應,雖然這份討論稿太過嚴苛,但因為不是最終稿,沒有對學生造成後果。但即便是尚未實施的討論稿,也反映出了制定者對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應當以此為戒。
制定班規,一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學會遵守規則,另一方面是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絕不能以打壓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代價。考慮學生需求,把握尺度,切莫走極端化,應是學校和老師在制定班規時必須持有的原則。(央廣網評論員 王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