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丁新科張建新
上蔡鐵鍋廠,曾是行業的「傳奇」。它第一個將壓鍋工藝實現大規模量產,起草全國鐵鍋行業首個行業標準,培養出大批熟練工人。在經歷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高速發展後,產品沒有跟上市場需求,生產能力大幅萎縮,但這裡仍保留著最原始最傳統的制鍋工藝。如今,上蔡鐵鍋在轉型路上艱難探索,其傳統制鍋工藝準備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渴望在保護與傳承中創新,迎來再次騰飛。
4月7日,上蔡縣楊集鎮人頭攢動,本不寬敞的馬路被堵得水洩不通。順著一條東西向道路入集鎮不久,便可見路旁有一幢4層高、東西60多米長的樓房,木式門窗略顯破舊,與寬大炫目的超市招牌形成鮮明對比。
這裡便是當年全國鐵鍋行業的龍頭企業上蔡鐵鍋廠所在地。廠辦公大樓如今被超市租用,不仔細看,很難發現鏽跡斑斑的「上蔡鐵鍋廠」招牌。
因環保問題,上蔡鐵鍋廠去年9月被當地環保部門叫停,生產線正在改造。
全國首個鐵鍋行業標準在這裡誕生
上世紀90年代,談到上蔡鐵鍋,很多人都會想到這樣一則電視廣告:有人將鐵鍋從高樓上扔下,鐵鍋掉到地上仍完好無損,此時屏幕上打出「上蔡鐵鍋」等字樣。這段不長的廣告曾在央視及地方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給人以極大的視覺震撼。
1993年,在鄭州上大學的上蔡人劉海寧,初次到鄭州時,發現鄭州火車站的候車室座位上全是上蔡鐵鍋廠的標誌,這讓他很是自豪。那時,上蔡鐵鍋甚至是人們饋贈親友的禮品。
楊集鎮距離上蔡縣城50公裡,是該縣最東的一個鄉鎮。此地古代屬蔡國,秦初時就有冶鐵造釜傳統,制鍋工藝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今年76歲的位雙成,退休前是上蔡鐵鍋總廠的副廠長,從建廠之初就在鍋廠工作。據他回憶,上蔡鐵鍋廠的前身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立的高嶽人民公社機械廠,曾生產犁鏵、白鐵大鍋等。隨著當地行政區劃調整,1966年機械廠搬遷到楊集鎮。
「原來採用泥模澆鑄,鐵水自然流淌,次品率高,鍋上經常有沙眼。」老位回憶。
1985年,上蔡鐵鍋廠得知湖南常德研製成功壓鍋機,很快引進並配套生產線,產品合格率從過去的60%提高至96%,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一躍成為國內鐵鍋行業龍頭企業。
鍋廠老員工魏國平回憶,由於供不應求,全國各地前來採購的客商需要排號等待,廠門口前來拉貨的車輛排成隊,連綿幾公裡。
由於工藝先進,全國鐵鍋企業都來上蔡參觀學習。1986年,第一屆全國鐵鍋行業協會的年會就在上蔡召開,時任廠長王殿勳成為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曾任上蔡鐵鍋廠副廠長的朱國臣介紹,當時受國家部委和省主管部門的委託,上蔡鐵鍋廠起草了全國鐵鍋行業首個行業標準。
鍋廠興盛,工人工資待遇也很好。魏國平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的月工資已有500多元,而當時其他行業工人平均工資只有幾十元。興盛時期的鐵鍋廠辦有賓館、幼兒園等。「給小孩子說親事,對方只要聽說是在鍋廠工作的,一準就成了。」魏國平自豪地說。
「1986年,鍋廠的產值相當於上蔡縣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一。」朱國臣說,鼎盛時期全廠有800多名工人,甚至成立了兩個分廠。
轉型之路上艱難探索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由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轉換的過程中,上蔡鐵鍋廠卻未能延續計劃經濟時代的輝煌,很快衰落下來。
「主要是產品沒有適應市場的需求。」位雙成總結,上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鍋廠生產工藝都有提升,私人辦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上蔡鐵鍋廠的轉型步伐未能及時跟上。
當時豫北地區湯陰等地鐵鍋企業開始興起,南方湖南、海南等地鐵鍋企業也迅速擴張,上蔡鐵鍋廠的市場被擠壓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狹長地帶。
與此同時,計劃經濟內享受的各種優惠政策,如計劃內低廉的原料供應和佔產量近三分之一的計劃內採購指標的取消,對於上蔡鐵鍋廠無疑是釜底抽薪。
上蔡鐵鍋廠舉步維艱。為此,該縣專門選拔一批幹部駐廠,希望改變鍋廠困境。1993年至1995年擔任副廠長的朱國臣,正是當時選派過去的幹部之一。
「我進廠時,鍋廠已開始在走下坡路了。」朱國臣坦言,「當時原材料價格上漲極快,又非常緊缺,拉一車鐵生產兩天就面臨停工困境。」1993年,鍋廠投資1000多萬元建了10個滲氮爐做防鏽處理。因電力緊缺,又投資600多萬元建變電站,合資建玻璃蓋廠等配套設備。「由此背上沉重的貸款利息包袱,最高峰時貸款有4200多萬元,一度利息支出超過年產值。」朱國臣分析,資金成為壓倒上蔡鐵鍋廠的最後一根稻草。
鍋廠舉步維艱,廠裡的制鍋師傅卻成了外地企業爭相高薪聘請的對象。至今,上蔡的制鍋師傅仍散落在全國各地。
1998年,上蔡鐵鍋廠改制,債權債務清算後轉為私人承包。據老員工介紹,此次改制並不徹底,上蔡鐵鍋廠再也沒有恢復鼎盛時期的繁榮景象。
申請非遺保護老手藝
近年來,隨著觀念的轉變,加上工藝的改進,鐵鍋在市場上重新受到人們追捧,上蔡鐵鍋廠迎來新的轉機。該廠針對農村市場的鑄鐵鍋仍深受農村居民歡迎。
2016年以來,隨著環保監督的力度加大,上蔡鐵鍋廠因仍採用原有的沖天爐煉鐵,已進入停產改造。
在工廠的車間,生產用的模具散落各處。據工廠負責人鄧文喜介紹,停產前工廠一線工人有200多人,高峰期仍有500多人。工廠完成環保技術改造後將很快恢復生產。
從直徑10釐米的迷你鍋到2.15米的大口徑鐵鍋,該廠目前仍保有100多個系列的鐵鍋生產能力,並擁有大批成熟制鍋工匠。
魏國平介紹,生產大口徑的鐵鍋仍要傳統泥模工藝,僅模具就需要3個熟練工人耗時4個多月完成。由於工序繁瑣,很多鐵鍋廠已放棄生產。從車間倉庫的存量來看,上蔡鐵鍋廠特種鍋生產仍有一定規模。
楊集鎮負責人介紹,由於上蔡鐵鍋廠保留著最傳統的制鍋工藝,他們準備將鍋廠用工納入精準扶貧項目,計劃組織200名身體條件好的貧困戶到鐵鍋廠工作,採用師傅傳幫帶形式,既傳承了老手藝,又帶動了貧困戶脫貧。
此外,隨行的楊集鎮文化中心主任趙洪亞表示,此地制鍋歷史悠久,工藝有傳承,鎮裡正在整理制鍋工藝及一些老手工藝人的資料,準備逐級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蔡鐵鍋」等到了傳統工藝保護性發展的春天,期待它能在這個春天裡精耕細作,在傳承中創新,迎來再次騰飛。⸈꼈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