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鐵鍋的一夜暴紅並非偶然,這正是國人對於過去幾千年來中國製造傳統文化和工藝的信賴。這也為逆境求生的中國家電帶來新的機會和方向。
楊嘉||撰稿
農曆狗年春節期間,當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開播之後,不只是讓章丘鐵鍋、淮陽菜刀、銀杏砧板這些代表中國傳統製造工藝、製造文化的產品,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的熱搜榜首,還讓這三件廚房必備產品成為新的春節熱門年貨。
特別值得一提,正是章丘鐵鍋,其歷經「大大小小几十種鐵錘,1千度高溫治煉、3萬6千次鍛打」最終才成就一把中國製造的精品鐵鍋。這不只是讓更多國人看到中國製造深厚的工藝和底蘊,油然而生一種偉大的民族自豪感;還更讓越來越多喜歡從海外代購、海淘飯煲、鐵鍋、菜刀的高收入、高品質中國家庭,開始關注中國製造、愛上中國精品。
透過「章丘鐵鍋、淮陽菜刀、銀杏砧板」廚房烹飪三件套,可以清楚看到存在於中國製造的艱辛與不易,體會中國製造的偉大與自豪,反思中國製造的收穫與失去。由此,這也給「中國家電」這一正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製造新代言人,如何在逆境中求生產生三點思考。
壹
中國製造的核心,是要建立文化的靈魂
中國製造的核心,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更不是簡單地拿各種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取代傳統的製造工藝和經驗。根本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靈魂,這才是最大差異化。
透過章丘鐵鍋可以看到,正是在吳克謙、王玉海、馮全永等一位位傳統手工藝人的堅守與傳承之下,才會為中國製造的鐵鍋贏得如今的自豪與驕傲;其中,在這些手工藝人身上,正是靠著一股子的專業、執著,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讓中國精品製造、精工製造的星星之火不斷延續。
如今,中國家電正在加速掀起一場以智能為核心的轉型升級,其核心正是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工具,改進並提升中國家電大規模製造的效率和能力;雖然,不可能要求中國家電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化工業產品,再次回到傳統人力手工製造的時代。但是,對於智能製造賦予並帶給中國家電產業的新機會、新挑戰,卻需要確立自有的差異化核心競爭力。
中國製造也是有文化傳承和傳統工藝價值的,這正是中國家電產業從大規模低成本製造向差異化精品製造轉型的關鍵。接下來,中國家電企業如何在智能化轉型中為行業找到獨有的文化內涵、賦予持續的用戶自信和自豪感,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貳
中國製造的命門,是不能計較一時利益得失
中國製造必須要有長期性的戰略眼光,不能計較一時的賺錢或虧損等得失,但又必須要找到一條可以持續生存與發展的道路。那就是,要以長期性的投入謀求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的代代相傳。
可以說,中國製造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考驗的不只是技術傳承與創新能力,還有更為智慧的經營和動作能力。當年,脫胎於傳統工藝的章丘鐵鍋面對現代化工業製造的衝擊,也經歷過「走不下去、堅持不了」的尷尬與挑戰,一度面臨停業,無人傳承等問題。
同樣,中國家電製造在短短30多年的快速崛起,除了得益於大規模、低成本的製造能力,還有面向外資洋品牌等強勢對手,基於本土市場的卓越營銷、推廣和經營能力。才能成就今天在世界家電的一席之地。可以說,中國家電崛起成於大規模製造,但又沒有停留在製造上,還是擁有更為長遠的戰略遠光。
在家電為代表的中國製造崛起今天,除了要總結經驗還要反思教訓,探索過去30多年快發展過程中,過度注重一時得失、缺乏長期戰略投入的短視效應,而是要站在時代變革的道路上堅守中國製造內涵。
製造是中國家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和利器。沒有製造這個根和本,就不可能有中國家電在全球舞臺的長袖善舞和逆勢飛揚。
叄
中國製造的出路,是傳承與創新並舉
如今,章丘鐵鍋、銀杏砧板等產品不只是引發國人的圍觀與驕傲,更引發一輪搶購熱潮。這既在預期之中,也在意料之外。那就是,中國製造只有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才能引發國人持續的驕傲與自豪感,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對比章丘鐵鍋與中國家電可以清楚看到,中國製造未來有2條出路:一條是基於各種現代化、智能化技術,實現大規模、差異化創新,成就精品;另一條則是基於傳統製造工藝傳承與堅守,賦予中國製造價值內涵,成就奢侈品。
都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不要千軍萬馬擁上獨木橋。中國製造除了需要家電這樣的大規模製造精品,也應該培養和打造自己的奢侈品牌。中國家電除了關注中低端市場,還具備滿足高端、奢侈品級消費需求的能力。這註定是一條集傳承、開放、創新的多元化道路。
====
家電圈:中國家電覆蓋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