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寫了一篇小文章,原文是這樣的:
下午一位家長打電話說女兒大學錄取了,哭鬧著要去復讀,我心裡一驚,因為她女兒報志願時我還給參謀了一下,而且這位家長原來不認識,還是一位老恩人介紹過來的,這如何是好? 我壓著心跳聽她的帶著哭腔的訴說,原來女兒想上某東南沿海的一所學校,那裡環境確實很美,但是他父親想讓她上一所985學校,將來好就業;她自己(母親)想讓她學醫或者學師範,說女孩子這兩個專業好。三人意見不統一。
我按照分數和位次對他們的學校和專業進行了點評式的描述,最後說對孩子講參考別人的意見,尊崇自己的內心做決定!對家長講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最後讓孩子做決定。我記得孩子父親來了一句,孩子懂什麼!辦公室還有其他學生和家長,我就再沒有說什麼! 結果發生什麼事情呢?報志願的時候是按照小孩子的意願報的,但是父親最後一天志願填報截止時把志願給改了,改成了他中意的院校和專業。結果出來以後,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好在沒有我什麼事情,否則難以脫身。
強勢家長不知道上大學的是小孩,又不是自己,要讓他們嘗試並獨立面對!難道你選擇的就一定的是對的,這個世界這麼大,變化這麼快。 我記得我的徒弟曾經說過,他當年報的是首都的工商管理學院,結果他父親把志願改成我們省的師範大學,他說他死的心都有了,都不想去上了,最後他母親以淚洗面,最後他還是背著包上去了,但是心境都不在學習上,渾渾噩噩在大學裡混了四年,什麼也沒學下,他說好在他是家裡的獨子,不能記仇!
還有08年青海的理科第四名喜歡機械設計,理想大學是北航,但是在父母和親戚的勸說下讀了清華的生命科學,讀了一年實在是讀不下去了,轉到好像北京的一所技師學院,最後留校,拿獎一大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我還有個學生和前面拿小姑娘一樣的例子,640多分,在我們這裡都是非常高的高分了,也是一家三口三個院校和志願,最後小孩讀了首都的一所大學,是按照他父親的意願,到大學也是一點也提不起興趣,最後都沒有拿上畢業證書,在老家省會城市跟上親戚賣串串香,小孩也沒有精氣神,父母現在也是很顯蒼老。
發了頭條號微頭條和百家號動態,在百家號上有閱讀361191,評論172,轉發:7,點讚:1795。在頭條號上有展現3.6萬,閱讀9586,評論8。這是迄今為止我入駐自媒體最高的閱讀量了。看來說大家很關心。
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網友問這小姑娘最後怎麼了,其實是這樣的,她上了一本線,但是超不多,在我們這裡可以報分數不高的雙一流大學的部分專業,家長的意見是報雙一流大學提前批,牌子響將來好就業,但是這小姑娘說分數不高,就走一個二本她喜歡的城市的一所大學。開始時按照小姑娘的志願報的,後來家長改了,也錄取了,小孩不幹了,現在已經復讀了。
志願填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現在各省市區都執行「知分、知線、知位」的報考模式,基本上什麼樣的分數就上什麼樣的學校,可以說70%到80%的基本固化了,只不過可以在相同水平的的學校和專業之間有選擇的餘地,或者為了追求地域、專業還可以降格以求。同時世界這麼大,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抉擇,不可一概而論,也不能對人苛責以求,強調你非要遵循家長的,或者一定要聽從小孩的等等做法都是不全面的,畢竟你是一個旁觀者,不能代替別人做什麼,或者輪到你了,也未必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把評論區裡的一些典型案例原文分享如下,可以給未來幾年考大學的家長和學生以參考。
一、學生的觀點
參加討論的學生不多,只有十多名,主要觀點有:
1.自己選擇的路哭著也要走下去。父母選擇的路只要一點不順就可以賴他們,自己就可以墮落下去而不用付出努力。我就是這樣子的,當年為了不讓他們幹涉我的志願,高考結束後就出去玩了,一直到填完志願,這之間的行程根本不讓他們知道。直到大學畢業後十多年,我才發現父母當年給我規劃的是多麼美好的路,我自己選擇的是多麼痛累的路,沒遠見沒品位,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年輕人還是多聽聽父母之言比較好,不要太過自信。
2.我當初就是被我爸逼著改了志願,怎麼說呢,感覺從那一刻起放棄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3.我家裡人想著就在本省讀,二本也行,幸虧當初填志願沒跟他們商量,最後被東北的一大學錄取,我明明超了一本線43分,我就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4.我爸媽也是,報志願的時候堅決不同意我出省,寧願我在本地報一個條件很差的大學。
5.家裡為了「包分配」吵翻天,非要我去陝師大,錄取結果出來那天我哭著從我爺爺家走回來。
6.當初我爸也一心想讓我報師範類,然後我填完志願就把密碼改了,誰也沒告訴。
7.我很喜歡計算機,那時候計算機還是486,沒有windows系統一說,算是計算機蹣跚學步時期。我都是把零花錢攢下來偷偷去街邊電腦房學些基礎的,那時候沒有拼音輸入,還特意學的五筆打字,還有flash動畫,二級編程啥的,3D因為收費超出零花錢,沒學,不過學的都是皮毛也沒大用,畢竟就是個電腦房。後來高考,家裡根本不知道那是啥不讓去,念的外語,因為那時候外語比較吃香,可我不願意學啊,混得不倫不類。後來計算機突飛猛進發展,如果我學了這個專業,畢業時正是社會急缺這個專業的人,還出來一個詞叫IT人才,現在家裡也明白了,可後悔又有什麼用。
二、家長的觀點
第一種,家長主導型的,分為成功型的,民主型的和家長主導型的。
1.成功型的,就是家長主導,小孩同意,有好的結果,佔比14.6%。
⑴今年高考,孩子的志願都是自己選的,他從小主意正,我們也管不了,好在錄了一個我推薦的大學,他自己喜歡的專業。
⑵河北高考剛錄取,本人想學臨床、化學、生物工程,家長希望學口腔,畢竟口腔臨床相差不大,所以報了口腔,算是意見基本一致。
⑶我不知道娃的密碼,也沒有問過。填報志願前和娃商量了幾天,兒子也特別想出去看看,哪怕跑得再遠也沒有關係,但是出去後就不一定能選到他自己喜歡的專業。我給兒子做了各種情況的分析之後,交給他自己選擇,讓他自己做主。錄取結果學校在省內,但是專業是孩子最喜歡的。皆大歡喜。
2.民主型的,就是家長和小孩共同商量,最後結果皆大歡喜,佔比36.9%。
⑴如果孩子事事都聽父母的建議,我覺得這世界沒什麼未來了,科技不會進步,人類不會得到發展,建議可以聽,但是選擇是自己的,孩子要做的是理性思考自己未來的路,而不是順著長輩的老路走。
⑵家長考慮將來的工作無可厚非,因為付出了那麼多年的成本,投了資就想有回報。但是回報也可能是不如人意的,所以讓孩子決定,將來即使不如意,他也不能怨別人。
⑶孩子上高中了以後,有條件的,第一年暑假可以帶他/她去想去的各個城市、大學轉轉,真實體驗一下環境。有空下個海投網APP,看看各個大學每年都是什麼類型的單位來招聘。然後各專業主要的工作單位也去外面轉轉,看看這就是你以後想要的生活。孩子自己會做判斷的。
⑷父母一般情況下是對的。但是你不讓孩子失敗他怎麼知道你是對的?所以別怕讓孩子失敗。他選擇的就要對他自己的選擇負責!
⑸我家娃要高二了吧,你問她喜歡什麼專業,一臉懵,啥也不知道。再說了那麼多學校和專業,具體都學什麼,畢業後什麼方向就業,我也沒有知道很多,所以,有主見的小孩很棒。不是很離譜就不要幹涉了。
⑹孩子有主見和孩子的決策是對的這是兩回事,高考是人生很關鍵一步,這時候家長的豐富社會經驗就是應該去發揮作用,當然方式上應該更靈活些。
⑺父母應該遵從孩子的意願,孩子不是私人物品,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和空間。有些父母就是強勢,自以為聰明,能把控一切,最後落得兩敗俱傷!
⑻高考填志願這件事,父母只能給建議,畢竟上大學的是孩子,不是父母。另外孩子也要有主見,提前對心儀專業收集資料了解一下就業情況怎麼樣。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⑼我家兒子今年填志願時,他們學校的校長,班主任都叫他第一志願填北大醫學部,他自己想去復旦大學的人工智慧專業。他以前不想學醫,我就問他:你想學醫嗎?他說不反對。我又問:在學醫和人工智慧你更喜歡哪個?老師和我們的想法只能做參考,因為未來學習、工作的是你自己,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他說人工智慧。後來他就把復旦大學的人工智慧填在第一志願,北大醫學部填第二志願。結果是被復旦大學人工智慧專業錄取了。復旦大學的人工智慧和北大醫學部錄取線是一樣的,哪個填在第一就會被哪個錄取。很慶幸他選了自己喜歡的學校,自己喜歡的專業。當然他的分數夠不上北大的計算機方面的專業,要不然肯定會選北大。
⑽我家娃從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初中高中都是他自己選的學校,大學更是得自己選了,我們也樂得省心。
⑾去年兒子高考一本線上,可以讀本省的211,但是非要去上海讀上海工程大,說要去看看競爭和壓力最大的地方,我們家長不同意,但孩子說是他讀又不是我們讀,順了他的心。今年讀大二,短短一年,孩子變化很大,成熟自信,學長學姐對他幫助也很大,眼界也開闊許多,經常去做志願者參加社會活動,學習也抓得很緊。我覺得上海的高校辦學理念比我們當地的要先進許多。讀大學不只是讀書還要接觸社會,畢業後能更好融入社會才是最重要的。
⑿父母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我喜歡讓孩子學醫,可是孩子就是喜歡計算機,最後還是尊重了他。
3.家長主導,有的成功主導,有的沒有成功主導,結果有的家長滿意,有的小孩滿意,佔比32.1%。
⑴我家姑娘也是這樣,當初哭的都不肯去大學,讀了一年,自己作主,不讀了,學校打來電話,我們家長才知道。後來出國留學去讀她自己滿意的專業。所以家長還是要尊重子女自己的想法。
⑵孩子還小,等她大學畢業以後。找工作舉步維艱生活不易的時候。就知道父母才是對他最好的人。
⑶小孩子真的不懂什麼的,有時候考慮問題真的很缺腦子。但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
⑷朋友孩子從小到大別人家孩子,高一直接跳到高三,高考完父母非讓去北航,自己不願去,結果到大學後死活學不下去,經常不及格,大二又重讀高三,今年高考考得不錯,大學選專業還是尊重孩子為好,畢竟喜歡才能學好。
⑸我家女孩,因為報志願,已經吵了好幾次了!我想讓她去個211,離家不是特別遠的學校,結果她報的學校不是211,連雙一流都不是,我們是黑龍江,她報的學校在上海。
⑹重要關口的選擇,多聽建議,是成熟的表現。有的小孩,不聽任何人勸,填寫旅遊管理專業。結果填完志願,回到學校交流後,回家,就哭了。她個子不高,女孩,且內向,文科考了六百零幾分,高出一本線七十多分。後來又指望到校後轉專業。
三、家長的建議和對一些家長的啟發
1.未來不可預測。孩子後年高考,自己已經有了心儀的學校和專業發展方向。做父母的只能說,在初三開始就得關注孩子的興趣和志向,在孩子感興趣和擅長的方面深入研究一下。孩子一般就是對哪個大的方向有興趣,具體專業的選擇一般是逐漸清晰的,在這個過程裡家長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2.這個故事我要收藏,雖然還要很多年,但是提前做好自己的心理準備很重要,我自己也當過孩子,記得年輕時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做了決定不後悔,可是如今有了孩子,各種擔心各種後悔,怕的不是自己,怕的是對他的影響。
3.大多數孩子做不到有主見,這一部分孩子還是要多方諮詢考慮 ,老師,家長的意見必不可少。而有一部分孩子特別有主見,學習好,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認識,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一定規劃,這一部分孩子還是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儘量給予支持。另外說一下現在獨生子女,男孩女孩真的不一樣,區別對待。如果是女孩,除非學習特別好,過一本線可以任意選擇學校。若不然我個人建議不出省,或者在周邊選擇合適院校,那種南北對調的不建議。女孩子飛得遠了真的是一輩子就遠了。將來遠嫁的孩子是一輩子啊。我是不是很保守。
4.你那種「合稀泥」式幫人填報志願的方式我不贊成。人生路上最珍貴的就是青春,那種「香格裡拉」式憧憬有點不現實;替人參考報志願就是替人展望未來,分析專業及未來的職業規劃,讓即將踏入社會的孩子們知道:上大學後就要離開父母的「扶持拐杖」,基本上要靠自己去前行,只有自己不斷的努力,才有以後不斷前行的資本,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我行我素。我們不缺人才,缺乏的是挖掘人才的人。
5.很是不明白這樣的家長,怎麼就覺得自己能看到四年、七年、九年以後什麼工作所謂的好,什麼專業好就業?難道考大學只是為了有個所謂的好工作?
6.有一說一,師範醫學這是老專業了,不一定真的好。但是985和非985完全是兩回事。你學校再漂亮,地段再好,不是985、211也矮一頭。除非你準備在哪讀大學就在哪紮根,不然你南方不要說回北方,你就是到上海南京也沒有那麼吃得開。但是985全國都吃得開,哪怕一些所謂的末流985。
7.有些家長老是強迫子女依從自己的觀念。結果是四不像。那些總說小孩子懂什麼的父母,以後也會總說你都這麼大了怎麼什麼都不懂!中國太多父母一輩子和孩子之間都活的沒有界限感,既沒有自己的家庭生活,還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幹涉孩子的生活到死方休!
8.家長可以給建議,但決定一定要孩子自己做。畢竟是孩子自己的學業,職業必須是孩子自己喜歡的!以孩子意見為上!必須這樣做。否則,家長悔!
9.我家三人是圓桌討論,看上的學校一個個分析利弊,最後作出決定。
10.還是商量著來吧。孩子堅決不肯報的就不要勉強他。
11.孩子是想法不成熟,但是這麼大的事我們可以提建議,而不是強壓,最終的決定讓他自己做。家長可以給建議(分析利弊得失),但必須孩子做最終的決斷,畢竟是她自己的人生,就應該她自己做主。
12.試著改變孩子,如果實在改變不了,就由著他吧。畢竟孩子大了不由娘,更不由爹。爹娘也不能跟一輩子。只要他真的喜歡自己選擇的專業。
13.尊重父母的意見選擇專業和學校的孩子,十年以後才會體會到父母良苦用心。除了少數有天賦自律性強的的孩子以外,大多數孩子建議多聽聽父母和親戚的建議。畢竟社會經驗豐富又有前瞻性又很了解自己的孩子。
14.選擇學校專業就是選擇以後的人生,有些父母就是管的太過了。快大一的小孩,他想要什麼他自己清楚。
15.更麻煩的是十年以後要考大學的那幫學生,他們的家長有許多都是研究生甚至博士學歷,天然的覺得在填報志願這件事上,他們才是專家。
16.我是碩士媽媽,身邊的情況和你說的恰恰相反,越是學歷高的父母越尊重孩子的意見,見識過世界才知道自己的平凡,我們不會覺得自己有資格去決定孩子的人生。反而是居於一方天地的人會覺得自己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多,以此類推為自己經驗豐富。
17.那種對自己孩子很了解的父母的意見還是要聽的,現在幾乎都是獨生子女,18歲孩子的父母大都40歲出頭、思維並不老舊,會根據自己娃的性格興趣擅長等方面、擬選擇行業的前景、所選城市情況……考慮的更全面長遠吧!
18.選志願肯定不能多聽家長的,畢竟考試經驗、學習經驗都不比孩子多,將來的大學學習也不是家長上.
19.要溝通得當,另外有些家長並不是客觀去看問題,只是單純的自己覺得,不考慮孩子本身的意願也並非真是經驗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