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志願填報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家長電話滿天飛,這個當口兒能想到的資源都想到了,能諮詢的過來人一個都不能少,招生簡章也不知道翻了多少遍,還有一些家長實在弄不明白,「花錢走順溜道」——直接花錢找報考專家……幾天時間,又一撥家長「被動」成了高考志願填報「專家」。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在高考志願填報這件事兒上,每個家庭的關係模式和慣常行為模式、思考方式,都能讓孩子的未來變得不同。
考多少分,填報志願都糾結
很多家長都覺得是因為孩子少考了那麼幾分,讓志願填報增加了難度;志願填報是尊重孩子的意願還是根據分數來選擇?先考慮地域還是先考慮學校?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是選擇服從調劑還是不服從?這些問題搞得很多家庭是吃不好睡不好,志願一輪又一輪地確定推翻,就是拿不定主意。很多家長說,我們都是在志願填報截止時間最後半小時才上傳的,這個決定太難下了!本報記者採集了不同年份考生填報志願的真實經歷,透過他們的選擇和現在的狀況,希望給置身其中的家長帶來一點點有價值的啟示。
了解自己,目標清晰,志願填報不猶豫
博士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的小慧,高考考入的是北二外小語種,學的俄語。當時,很多親朋都建議她慎重選擇小語種,就業面太窄。但酷愛語言,在語言方面有天賦的小慧堅持了自己,考研讀博也都學的俄語專業,現在有了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小慧感慨地說,遵從自己的興趣,你在學習的路上苦一點,枯燥一點你也能堅持得住。只要你在這個領域學得足夠好,一定會有你展示的舞臺。小慧從本科開始就做翻譯,讀研究生、博士期間,就參與到教育部一些外事活動的組織、翻譯和接待工作中,因為學俄語學到她這個程度的不多,所以她很搶手。小慧總結,說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在選擇專業的時候考慮就業沒錯,關鍵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能學得進去的。很多大學畢業生喊就業難,我覺得這個問題還在自己身上,你在你的專業領域學得如何?我覺得很多家長與其直接關注就業,不如踏踏實實跟孩子討論一下,學哪個專業能讓他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去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小筠分數高出最低錄取分數線20多分,在很多人眼中她的報考是失誤的,瞎了太多分。但小筠的爸爸說,那是別人的想法,這個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是小筠自己深思熟慮做出的,我們也尊重她的決定。小筠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早在初中時就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這個興趣點一直都很明確,而且她的性格特點也適合這個行業,所以,我們支持她的選擇。目前已經就讀一年了,小筠已經開始規劃她下一步考研和讀博的方向了,我感覺她找到自己想終生從事的職業,所以持續學習的動力很足。
對不起,這事兒不能跟您商量
中國父母最大的特點是在我都為你好的前提下,在重大問題上對孩子大包大攬地做決策。許多家長慣常說的一句話是,他懂啥!或是他都聽我們的!兩年前,家長王女士打電話求助,她的女兒在大二開學一個星期後,在沒跟她商量的情況下,辦理了退學手續,選擇回家復讀!女兒的做法猶如一道晴天霹靂,讓她措手不及。她對女兒說,你做決定前先跟媽商量商量啊,你要是真不想上了,咱就不交學費了啊!女兒說,對不起,這事兒不能跟您商量,商量的結果一定是你會想盡辦法阻撓我的決定……王女士的女兒當年以660分考入上海財經大學,成為當時身邊親朋好友豔羨的對象。到了志願填報環節,王女士興奮地全權做主,女兒曾提出不想學財經類的專業,但最終被王女士用很多成功的案例給說服了。可上了大學後,王女士的女兒越發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學的專業,學了這個專業未來的生活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大一下學期就跟媽媽表達過自己要重新復讀的想法,王女士立刻飛到上海開導了一番……王女士以為女兒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大學四年苦一點,累一點,將來一定有美好前程。但孩子的路終究要自己走,就像穿在腳上的鞋,適不適合自己最清楚!
實現孩子的理想還是自己的願望?
高考志願填報的實際情況是:在沒有落實到實質學校選擇時,家長大多表示會把孩子的興趣愛好、適合學什麼考慮進去; 但真正開始志願填報時,家長立刻「變臉」,對是否985、211還有實現分數最大價值、以及未來就業因素等的考量遠遠超出對孩子自身興趣的重視。前不久,一位心理老師很感慨地對記者說,正在跟她工作的一位大學老師,是本碩博連讀畢業後留校,工作十幾年了,至今仍是講師,講課讓他有巨大的壓力。跟他同時留校的博士同事有些已經是正教授了,而他因為弄不出評級需要的論文,一直在講師位置。他當初選擇這個枯燥的專業就是因為高考分數只有報這個學校的這個專業才可能本碩博連讀,可他真的不喜歡。能夠堅持這麼多年他已經很佩服自己了,但他無論如何喜歡不上這個專業。
孩子真的不懂,還是不敢給自己做主?
填報志願時,最讓家長頭疼的孩子是沒想法,沒意見的孩子。還有一些孩子是不知道自己喜歡學啥,但知道不想學啥,大方向告知父母后,其他的報考事項就不再參與了,這樣的甩手考生不在少數。高考志願填報時刻,也是充分暴露家長和孩子親子關係,父母對孩子了解程度的時刻,很多父母在諮詢的過程中甚至說不清楚孩子究竟喜歡什麼,甚至孩子自己也說不清楚。還有很大一批孩子完全不參與。為什麼?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話語權。
很多家長最擅長的是做思想工作,無論孩子提出多麼有見解的屬於自己的人生設想,只要不符合家長心中既定的規劃,家長都會想盡辦法,將孩子的構想合理化地否決掉,看似的民主,徵求意見,在孩子看來連走過場都算不上,與其發生摩擦,還不如父母怎麼說怎麼是。尤其是在這種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刻,關係到未來人生發展走向,誰決策誰就要擔責的。究其深層原因,一些過來人表示,因為自己在學習路上,從未做過主人做過決定,突然把這麼重大的事情交給自己,一旦選擇失誤了,後果是他們承擔不了的。
一位大學老師對記者說,現在每年高校的勸退率都是在逐年增高的,很多孩子一學期能掛四五科,這完全不符合他們該有的學習能力。為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自律原因,最核心的問題是他們看不到自己正在學的專業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未來。所以,每年家長跟我諮詢志願填報問題時,我都把孩子的性格類型和他的生活願景跟他聊透了,再給孩子提建議,要不然,你幫他做出的一定是你認為最好的選擇,未必適合他,孩子有可能走更長的彎路。這麼說吧,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從事跟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佔比極少,為什麼?這些孩子當年都是為了上大學而上大學,當初考慮的因素都脫離了他的個人意願。
那些出現選擇障礙的家長
不單單是考生,很多家長在重大決策面前,也顯露出缺少主見的問題。他們四處找過來人諮詢,似乎每個人說的都有道理,都有參考價值,問多了,親朋好友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的結果是直接把這類家長幹懵圈,出現選擇障礙。似乎不聽誰的都可能會把親朋好友得罪了,人麻煩了一大圈,也得罪了一大圈。其實,家長沉下心想想自己過往的經驗,你會發現每個人做決定都有自己的慣常模式,有的人徵求了一大堆外人的意見,最終決定還是自己做出的,這說明不是他自己沒有主見和方向,他是要在外面尋找到足夠的認同後,才敢給自己做決定!還有些家長一定要讓家族中的權威人士或是家族中的長輩來幫忙做決定,這其中的一些家長是在生活中自己不敢擔責,有些家庭呈現出的慣常模式是在大事面前,誰心裡都有想法,但誰也不做決定,而是向外求助,讓外人做決定,實現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好處」是,將來家裡任何人都不用為此承擔責任。這樣的家庭現在很多,基本上是平時相互埋怨居多的家庭。
千萬別把改專業想得太美好
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中,很多家庭最終選擇上一所心儀的高校不理想的專業,家長給孩子設計的路線是:上大學後再改專業。這裡要提醒家長和考生的是,千萬別在這件事上抱有太大希望,每年在填報志願時選擇不理想專業的家庭都有讓孩子上大學後通過考試轉專業的想法,但事實是,大一讀完後,很多孩子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為啥?改專業對成績的要求,比高考難度還高,要排到學年前10%,你才有資格參加考試。寄希望於上大學後改專業的家長請三思。
過來人中的「熱心腸」
熱心腸是很多人心目中做人的一個優點,這沒錯。但在關乎孩子未來發展,需要綜合考生自身個性特點,家庭資源等因素的高考志願填報問題,熱心需有度,千萬別越界。 如果人家沒有主動找你諮詢,儘量不參與其中,你不清楚人家的規劃,冒然給建議會造成不必要的幹擾。再有,建議不決議,僅供參考是原則。選啥不選啥,主意還得考生和家長自己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中國農業大學養殖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小袁找工作快一年了,從北上廣到東三省,小袁一再調整著自己的就業方向,看小袁的履歷可見她上學時多優秀,當過班長,團書記,學生會副主席,社會實踐的經歷也很豐富,但在幾次參加高校輔導員招聘考試中,筆試均名列前茅的她,最終都敗在了所學專業太不對口上。這讓小袁和她的父母無比上火,無比後悔當初選擇專業時太天真。小袁說,當時填報志願時,就覺得能上一個好大學,專業差一點,將來就業也沒問題,我的分考中國農業大學是最貼近的,至於專業問題,就是覺得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畜牧業行業肯定大有可為,完全沒具體思考落實在自己能有機會去什麼的單位。本科畢業時,一邊考研一邊嘗試著找工作,發現留在北京基本上沒啥可能,考研後覺得留在北京有點兒希望,可真的到了找工作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專業局限性太大,真的沒有什麼適合的工作可以選擇。小袁媽媽說,要是能想到最後還得選擇老師這個行業,就憑小袁當年高考的分數,當年在師範類大學中可選擇面是很廣的。當初就是想著往北上廣奔,總會有機會。現在想想,沒那麼容易!
很想對置身其中的家長說,在所有影響到報志願的因素中,請多給孩子的興趣和志向留一些份額。就算現在不能選到理想的學校和專業,天也不會塌下來。畢竟,人的一生很漫長,有很多變數——並不都是這四年所能決定的。最好的選擇就是遵照孩子的興趣愛好,別著孩子的勁兒,永遠不會達到家長的目標; 順著孩子的感覺,家長想要的目標還有達成的可能。
本報記者 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