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除了西湖、絲綢、樓外樓,還有久負盛名的西湖龍井茶。龍井村的風貌和與茶香,梅家塢的茶山茶海茶事茶樓。哪一樣不引人入勝?小編只曉得西湖龍井是著名的綠茶,卻對茶本身知之甚少,住在茶鄉不知茶該有多尷尬?中國茶葉博物館飽藏各類茶知識,園區建築面積比較大,風景也清雅怡人。園區內展館、茶樓錯落有致,小橋流水意趣盎然,還有一大片茶園偏安一隅,如此秋末冬初竟還草木蔥鬱,不顯凋敝之象。小編行走其間,如果忽略溫度幾乎忘記了季節,心間一片淨土一道清明。多個展廳分別介紹和展出中國茶的起源與歷史、茶葉種類、茶葉生產飲用方式、各朝代茶具、各民族飲茶風俗和一百件紫砂茶具。
茶史
茶是中國對人類、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在遠古時期茶就已被發現和利用,其發展歷經藥用、食用、飲用等過程。傳說神農最早發現茶的藥用價值。茶的飲用起源於巴蜀一帶,後來由於秦始皇統一中國,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逐漸向長江中下遊及中原地區傳播。魏晉南北朝是我國茶文化的萌芽期,當時的飲茶主體是上層貴族、士人,他們將茶飲看作高雅的精神享受,此時的茶文化已魅力初現。
都說「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唐王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許多名茶、貢茶相繼出現,茶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也正是這一時期,茶開始徵稅,也有人開始為茶著書。陸羽《茶經》便在此時問世,這部茶學專著對中國茶文化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唐代的主流茶品是團餅茶,煮飲即為當時的主要飲茶方式。團餅茶的加工要通過繁雜的七道基本工序。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高度發展並趨向精緻奢華的時期。宋代的茶飲法已從唐人的煎煮法過渡到點茶法。貢茶「龍鳳茶團」工藝精湛,宋所興之鬥茶、分茶藝術更成為宋茶的主要特徵。鬥茶是一種趣味性與技術性兼具的活動,主要使用餅茶。判斷鬥茶輸贏,一看茶麵湯花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色澤鮮白、撕碎均勻為上);二看茶湯與茶盞內沿相接處水痕出現的早晚。
明代茶飲返璞歸真。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體恤百姓勞苦下詔廢除貢團茶,改貢葉茶(散茶)。明人認為這種葉茶的飲用方法十分簡便又不失天然意趣,可謂盡茶之真味也。從此兩宋的鬥茶之風消失,以沸水衝泡茶葉的茶飲法取代了唐宋的茶飲法。品茶藝術走向了新的維度。進入清代,茶文化開始走向世俗,深入到千家萬戶,與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茶館大興,茶飲被大力推廣。茶館行業進入鼎盛時期,茶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場所,成為社交活動和休閒娛樂的中心,譜寫了近代絢麗多彩的茶館文化。而買賣茶葉的茶莊、茶行、茶號也紛紛出現。當時杭州的茶號因西湖龍井而極負盛名。如今,杭州的茶文化依舊繁榮,大小茶莊亦沿街而立。對外,茶葉以貿易形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壟斷世界茶葉市場,中國的飲茶禮儀也逐漸傳到西方。
茶馬古道是自唐以來漢、藏之間以茶馬交易為主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唐肅宗至德元年(756)開茶馬之先河,茶以商品貿易的形式傳入西北、西南。由於西藏處於高海拔地區,藏民常年以牛羊肉為主食,而茶葉可以防止燥熱,故藏愛茶。由於藏區不產茶,而內地雖有大量茶葉但缺馬,於是產生了互惠互利的茶馬交易。藏、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和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相互交易,南來北往而形成了著名的「茶馬古道」。
茶葉
中國產茶歷史悠久,產茶區域遼闊,茶人在漫長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茶葉採制經驗。茶葉按製作工藝過程的差別處理,根據是否發酵及發酵程度而分為六大基本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綠茶是不發酵茶,紅茶則屬於全發酵茶。另外,還有在此基礎上的再加工又形成了花茶、緊壓茶、萃取茶、粉茶等。
茶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健康飲品,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多達幾十種。不同種類的茶葉由於其生長環境和製造方法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的藥效和保健功能。綠茶性涼,適宜陽盛陰虛的有火之人。紅茶顯溫,溫胃健脾助消化特別適合脾胃虛寒之人。烏龍茶性和而不寒,性溫而不助火,其去膩降脂功效顯著。白茶性偏涼,具有防暑、解毒和治牙痛等作用。黑茶消滯、開胃、去膩、減肥,降脂降膽固醇作用明顯。
沏茶因選用不同茶器而形成了不同的衝泡法,比較典型的有玻璃杯泡法、蓋碗泡法、紫砂壺泡法。茶器由於自身的材質差別在衝泡時會呈現出各自專屬的品相,所以不同種類的茶葉有時會根據自身特點偏好性地選擇某種茶器。玻璃杯泡茶,茶葉在水中緩慢舒展、變化的過程通過透明的杯體盡收眼底,可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適合衝泡細嫩的名優綠茶和黃茶。瓷質蓋碗泡茶,不吸收茶味,靈便輕巧。蓋碗,各種茶基本都可泡。紫砂壺泡茶,不失茶葉的原味,香氣氤氳,且保溫性強。紅茶、黑茶、烏龍茶都經常選擇紫砂壺衝泡。
茶具
器為茶之父,茶具在不同歷史時期均有其鮮明的特點。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開始使用陶製水器,可以堪稱茶具的源頭。茶飲始於巴蜀一帶,當時還未出現專業茶具,往往一器多用。直到兩晉、南北朝,才出現了帶託的青釉盞,可以看成早期的茶具。
唐代飲茶風盛行,茶具也自成一套體系。按《茶經》所列,茶具據其功能分為煮茶器、碾茶器、飲茶器、藏茶器等二十八種。當時南北瓷窯分別以越窯和邢窯為代表,生產大量茶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由於唐代以煮茶為主,茶具主要有茶斧、茶甌、茶碾、盞託和執壺。除陶瓷外,唐代的金、銀、漆、琉璃等材質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宋代鬥茶風行,黑釉盞和執壺為當時最具代表的茶具。民間飲茶興盛,各大瓷窯茶具產出頗豐。兔毫盞、鷓鴣斑盞、玳瑁盞、木葉紋盞、剪紙貼花盞以及鐵鏽斑黑釉盞都獨具特色,鬥笠碗也很典型。另外,宋代也生產了大量青瓷茶具。
清代沿襲明代散茶衝泡方法,陶瓷茶具仍是其主流。但是清代瓷茶具在在青花、五彩、單色釉基礎上創新發展了琺瑯彩、粉彩瓷茶具。另外,紫砂陶茶具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有了新發展。清代茶具的特點是材質更多樣,造型更豐富。
茶俗
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茶飲風俗通過傳承性、變異性、地方性和社會性等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對茶文化不同程度的接受、理解和詮釋,是一筆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極具典型特色的有藏族民間的酥油茶,人聲鼎沸的四川茶館,以及流行於雲南傣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的烤茶。
小編是愛茶的,更是器具控。各朝各代的茶具都充分詮釋了當時的文化、技藝和審美。一百件造型各異的紫砂壺更是讓人走不動道,簡直太美太絕妙了。古代的文人很講究,古代的匠人很文藝,古人能把日常生活精緻到這個水準也是沒誰了。要知道從前的工藝機械化程度都很低,人工是很耗費勞力和心力的。所以每一件都是有靈魂的瑰寶,真的。
每一次的博物館之旅都會刷新小編的預期,其間的曼妙自不可說。下一站,飛鏢會扔向哪裡?博物館之約,總有一個驚喜在等你。
門票:免費
地址:杭州市龍井路88號
時間:10月至4月8:30-16:30,5月至9月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