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改編自被讚譽為「韓國文學的自尊心」的孔枝泳於2009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熔爐》。後來這本書被正在服兵役的孔劉,也就是我們電影裡扮演的男一號所看到,深感震撼,遂和經紀公司籌足資金艱難的拍攝了這部電影。閒話少說,現在我們一起來感受下這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
影片一開頭就告訴我們這是根據2005年發生在聾啞學校的真實事件為藍本製作而成的電影,讓我們從下意識裡時刻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提醒自己,這是件真真正正發生過的事情。而這樣給人的心靈衝擊顯然真實的多,因為沒有了那一層講故事的遮羞布,讓我們知道這就是人性。
隨著畫面的展開,男主角姜仁浩老師跟媽媽的通話內容,告訴我們他是一個妻子早亡,女兒患病,經濟窘迫的文藝男大叔,為了生活不得不到一所聾啞學校擔任美術老師。而故事正是在他所工作的聾啞學校發生的。
剛到學校,他就被校長的弟弟也就是行政室長索賄,繳納5000萬韓元(29萬元人民幣)的「學校發展基金」,這讓他感覺到有些不對勁。後來發現上課的學生中氣氛十分的壓抑,詢問同事樸寶賢老師,樸老師解釋說是因為聾啞人自身的殘疾引發的心理扭曲,是很正常的,不必在意。再後來放學後路過女生廁所,聽見裡邊發出的女生的尖叫,想要進去看,被學校保安阻止,說是聾啞學生作怪,因為自己聽不到就故意尖叫。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學校的生活老師把女學生金研鬥的頭往洗衣機裡按,因為這個生活老師覺得這個女學生勾引自己的情人也就是女教師的親哥哥校長大人。在把女學生金研鬥送往醫院救治,並叫來人權組織成員鄭有美後,籠罩在黑暗的罪惡表面的偽善很快被揭開了。
原來這所披著慈善的外衣的聾啞學校裡,那些本應該是學生守護神的老師們竟然一個個都是禽獸,他們肆意的糟蹋著這些不幸的孩子們,因為這些孩子們不會說話,不能表達,他們更加肆意妄為。
韓國可是法治社會啊,難道警察不管嗎?我們的男主角也有同樣的疑問,而女主角的回答讓他清醒了。這些弱者抗爭了,即使他們是那麼的弱小,他們也去警局報案了,然而正是警察又把他們重新推到了地獄,因為警察也是和校長一樣的收了錢的魔鬼。
警察不管,教育廳不管,市政廳也在踢皮球。那怎麼辦?嗯,找媒體吧,媒體會不會管呢?媒體很好,管了,也在電視臺給曝光了,然後校長,行政室長以及qiang jian 男孩的樸老師都被那個受賄的警察親自抓了。壞人都被抓走,按理說故事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電影告訴我們,這才是黑暗的剛剛開始。
按照警察的話,校長的家人請了一個剛從法官系統退下來的律師,動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在政府和法院門前請願,說他們是被污衊的。請注意,這時候電視臺已經播出了被侵犯的孩子們的控訴了,此時還有很多民眾被煽動相信校長確實是無辜的。
怎麼辦?法律是最公正的,就把案子交給法院吧,相信法院能給一個公正的判決。可是此時我們的主角面臨的問題來了,他已經被辭退了工作,家庭經濟更加的窘迫,女兒還有病,母親逼著他放棄為這些孩子們申訴,校長那一邊也許他好工作,好前程,給他女兒治病,供受害的孩子們出國留學,普通人甚至那些本應該充當正義的守護者的執法者都被收買了,可他毅然決然的拒絕了,這一點也是真正文藝青年的情懷。母親告訴他,你以為別人真的不知道真相嗎?你以為你做這些事有用嗎?你還是想想自己的女兒吧。
真的,你別以為別人不知道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但是那又如何呢,又沒發生在別人身上,看熱鬧就好,而且支持校長那方還有福利可拿。他說,如果這些孩子我放棄他們的話,我怎麼能夠面對自己的女兒。終於,在法庭上,母親聽到了孩子們悲慘的遭遇後,也理解了他。經過孩子們的男主角和維權人士以及孩子們的努力,這些人終於要被判刑了,然而結局是令人悲傷的。
qiang jian 幼女的校長和主任只被判了六個月,qiang jian 幼童的老師只被判了八個月。只因為法官是那個律師的朋友,本是站在受害方的檢察官被收買,受害兒童的家長也被金錢收買。
於是,壞人們彈冠相慶,在聲色場所淫亂地高呼「正義必勝」。那些受害者,只能默默流淚,被逼到走投無路的孩子選擇了與老師的同歸於盡。在孩子的葬禮上,抗議的聾啞人們被政府用水槍驅逐,男主角只能一遍遍的重複「這個孩子的名字,叫民秀,既聽不到,也不能說話。」然而那些強者們,對這樣弱小的孩子都做了什麼啊?
故事最後,男主角離開了這個城市,孩子們也有了愛心人士的照顧,然而那些罪犯們卻依然逍遙法外,在霧津這座籠罩著濃霧的城市裡,罪惡依然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發生著,而那些正義的人也在努力著。
我不願意評價這部電影拍得有多好,但是他給我們赤裸裸的展露了這個世界上的惡,那被偽善所覆蓋的惡才是真正的惡。可是,誰願意去揭露這層偽善,誰願意打破表面的和諧呢?男主角做了,他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試圖去揭露這些罪惡,可是他遇到的阻力如何呢?母親的勸導,校長的施壓,民眾的誤會,律師的誘惑,恩師的出面,這些他都抗拒了,可結果呢?他只能抱著男孩的遺像告訴人們,這可是一群和你我一樣都有名字的孩子啊,他們也是人啊!
法律是如此的公平,對於每一條罪惡都做出了明文規定,任何人都不可逾矩;法律又是如此的不公,它能輕易的被金錢和權利操縱。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法治社會,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還是人治,所謂「正義」更多的是強者才能獲得的。弱者乃至普通民眾的公平大多全是依賴強者的同情。所以,我期待,我期待法治更加健全的發展,每個人都能自由的表達願望,社會的和諧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靠著維穩的,更不是靠封殺幾部作品,管控表達渠道實現的。
韓國的這部電影,對於拍攝手法水平以及拍攝的故事,並不是那麼觸動我,這樣的東西,世界上比比皆是,但這部電影的存在,以及電影出版後對社會的影響,深深的震撼了我。
聰明的人,喜歡反思,會代入思考,中國人是聰明的,這樣的技能不是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卻鮮有對一部電影,或者說是對一個社會現象的反思。有人說,我們拍不出這樣寫實的電影,國家如何云云,我舉個例子,《失孤》,《親愛的》這兩部不算是拍攝手法很優秀的電影,卻真真實實反應出了拐賣兒童這個沉重的話題,對於失去至親的父母的感受描寫,卻是真真實實的,眼淚為證,我作為一個父親,深深的感受到了電影的誠意和表達的情感。但是,我不知是不是說這個在中國特別嚴重社會問題是不是解決起來如此之難,還是現在的父母都比較不在乎這樣的威脅存在,這兩部片子更多的卻是關注主演的演技和拍攝,忽略了電影的初衷:講述故事,產生共鳴,引起思考,發生改變。我本不想說的太過深入涉及太多,但我總覺得我們現在活的鮮有責任感,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對改變社會,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好的意願,都是建立在別人身上,一些事情,是需要我們自己要去做的,因為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