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博士自殺:這個世界從不需要以死相拼的人

2020-12-16 美格育兒經

最近被網上的一則新聞刺痛。

29歲的楊寶德是西安交通大學藥理學博士生,他原本計劃著和女友一同出國留學,卻在聖誕夜跳河自殺,而死因與他的導師有關。

據說,這名博士生在生前經常被他的導師拉去擋酒、拎包、去她家打掃衛生,還幫她擦車。

於是網絡上湧現了一邊倒的言論:

「寒門博士不堪女導師奴役自殺」

「西安交大醫學院博士被其導師逼死……」

「名校博士不堪導師奴役自殺身亡,導師冷漠無情不聞不問」

「寒門博士之死:博士生怎成導師「家僕」?」

……

詳細了解了一番,這位導師的做法確實令人髮指。

她經常對其學生進行無理索取;

把學生當做自己家中的保潔工;

要求學生秒回自己的微信,稍有怠慢就追問不止,學生必須全盤交代方才罷休;

甚至幹預學生的情感問題和人生決定;

這種越界的管理已經變成了一種強制性壓制。

這種毫無底線、沒有師德的做法遭人唾棄也不足為奇了。

但這位女博導不只有楊德寶一個博士生,而其他博士生面對導師的無理要求卻沒有把自己推向死亡。

而根據楊寶德女友所說,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自殺,他曾經還有自殺未遂的情況。

那麼,當眾人把矛頭指嚮導師,指向高校,要求嚴懲導師,聲討校方重視師德建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把目光拉回學生身上。

作為在村裡學歷最高的年輕人,作為在名校就讀的博士精英,他的內心為何如此脆弱,以至於放棄自己的生命?

可悲可嘆。

人生在世,搞清楚這三點,也許真的能救命。

一、把握底線,懂得拒絕

楊寶德與師門同學有自己的一個微信群,名為「難兄難弟」。他們經常會在群裡吐槽導師的種種行為。

面對導師的壓榨,有位博士生這樣說道:

「不管什麼時候,咱都盡學生本分,但對過分要求,尤其是學業之外的無理強迫,要勇敢說不。」

而楊寶德卻沒有對導師說過不,這種順從也許與其善良的內心有關,但根本原因是他不懂得拒絕。

楊寶德曾這樣描述自己:

「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幹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對於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捨之間搖擺不定。我喜歡幫助人,基本別人開口了需要幫忙的不需要幫忙的我都幫了,這導致我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做無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無成。」

這段話令人心生憐憫,但更多的是氣憤,一個連自己的意願都無法掌控的人,還能掌握得了什麼?

這也就不難想像為什麼他總是被導師一次次壓榨。

楊寶德的女友這樣形容他:

「他很糾結,也很抑鬱。有苦不願意與他人傾訴,經常把不良情緒深深埋在心底。」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完美的,也都會有各自的缺陷。而楊寶德天生報喜不報憂的性格,外加對外一味地順從,更會使他在人際關係中處於被動地位。

不會拒絕別人,往往都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這樣的人,只有在滿足別人時,才能在他人的讚美中獲得自我肯定。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

那些說「我是一個不太會拒絕別人的人」,其實內心最害怕受傷,害怕被別人拒絕。所以,只好硬著頭皮什麼都接下來做了。

《人間失格》裡有一句話最能概括這類人的問題: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然而事實是,不會拒絕別人,往往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與其痛苦地接受,不如瀟灑地拒絕。

二、挫商比智商更重要

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

前幾天,編劇六六在微博發文說:

「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腦子裡想什麼?裝個窗簾、買個菜,打掃個衛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個村娃,自視甚高。俺們跟師,出門拎包抱著杯子,鞍前馬後辦入住,洗洗涮涮海生怕師父不滿意。人哪!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所謂學習,不僅僅是課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

此言一出,就被網友吐槽,還有網友直言要取關。六六的話也許有些不明真相,但也不無道理。

楊德寶是他們村裡學歷最高的年輕人,他從小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他不能輸,也不敢輸。他不能有半點退縮,只能埋頭向前,這種環境造就了他報喜不報憂的性格。

他生前一直想和女友一同出國深造,導師雖已同意,卻遲遲不肯放他走,這種心理上的挫敗感也一直埋在他的心底。

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Ellis定義過一種症狀:低挫折忍耐度。如果借用智商情商的概念,這就是面對挫折時的「低挫商」。

他認為,許多當代人已被「寵壞」,無法忍受事情有丁點不順。

低挫商的人面對稍不如意的事情,就會覺得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繼而不可接受事實,甚至導向災難性的後果。

這種思維定式付出的代價一是焦慮、抑鬱、憤怒等負面情緒,二是糟糕的行為決策,比如極端行為。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自殺人數逐年上升,青年自殺數字是在25萬左右,這些當中有很多都是高學歷的佼佼者。

而根據專家研究,智商只決定人成功因素的20%,高情商和高「挫商」決定成功的80%。

然而,大學生一般智商都比較高,情商屬因人而異,但大多數人面臨的問題是「挫商」有待提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廣州醫學院畢業典禮上曾激勵學子們走向社會後要提高「挫商」。

這位大名鼎鼎的院士經歷了文革,當過工人、鍋爐工、宣傳員、醫生,而且還被安排去研究自己最不喜歡的專業。

即使是這樣,他依然堅持著在呼吸病方面刻苦鑽研,而且還取得了成就。

如此看來,一個人能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挫商。那些生活中經歷的磨難,往往是提高挫傷的有利契機。

三、自尊心太強會要命

據研究表示,我國的高學歷人群是自殺的高危群體,且自殺率是同齡人的2~4倍,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而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與他們強烈的自尊心的有關。他們從小承擔了比同齡人更多的社會期望 ,而現實卻是,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未立刻接近成功。

就在前幾年,一名年僅32歲的浙江大學海歸博士,拋下了陪他一同回國的的妻子和3歲的孩子,跳樓自殺。

這位博士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母親是浙江金華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

從少年到青年一路走來,他一直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高中畢業被保送到清華大學水利系,其後以全獎學金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系,6年後順利拿下博士學位,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兩年。

而就在他回國工作的第三個月,卻選擇了跳樓自殺。

還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認為當初的決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後的發展完全沒有預計,感謝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雖然因我的自以為是而忽視。」

在強大的自尊和殘酷的現實面前,這位博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他沒想到他原本的優越感會在回國後的短短時間內瞬間崩塌。

這種強大的自尊背後往往帶著巨大的自卑感。自尊心越強,自卑感也就越強。如此一來,很容易產生輕生的想法。

知乎上有個呼聲最高的觀點:

「高學歷的人,思維會比很多人偏激,會更追求完美,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但是高學歷不一定能成功,也不一定能過上他認為的比較體面的生活。真正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人不多,尤其是中國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強、混得好的人與高學歷的重合度不是那麼高。」

「這也就讓這些人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我學歷這麼好,我理應找個體面的工作,生活應該過得很如意。我成績好,我就是精英,這些好的東西,都是我該得的,不能夠實現這個目標,自尊心太強導致心理不平衡,最後選擇自殺。」

《請回答1988》裡有句話說:

「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守護者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

龍澀納爾也講過:

「世上最骯髒的,莫過於自尊心。」因為自尊心分明就是臉皮薄,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

自尊心是一顆種子,捧在手裡只能枯死,非得被人踩進泥土,在磨難中汲取營養,慢慢成長,變得成熟,最後才能開出花來。

人生路很長,也很短。

這一路,你也許會遭遇不公,

也許會被人輕視,

也許會從零開始,

也許會經歷迷茫和痛苦,

也許會有令人作嘔的上司出現,

也許會有奇葩變態的各路怪胎處處為難,也許會有種種令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而面對這個出其不意的世界,我們要做的不是衝動、不是極端,而是理性面對一切。

因為這個世界從不需要你以死相拼,而需要用智慧博弈。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博士自殺後的反思
    西安交大博士自殺後的反思  安徽華圖 劉敏  事件回顧:2017年12月25日18時左右,西安交大藥理學博士楊寶德因不堪其博導周老師的奴役在滻河溺水身亡此事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究竟是怎樣的壓力讓一個本該擁有美好前程的博士選擇放棄生命。  原因剖析:  1、高校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關心重視程度不足。
  • 西安交大自殺博士與導師聊天記錄曝光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去年12月底,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楊寶德在西安冰冷的灞河水中溺亡,警方已經排除他殺,而從楊寶德家人及女友從他生前許多跡象判斷,楊寶德應該是因壓力過大選擇了輕生之路。其實早在九天前,此事就在社交媒體上被熱議。楊寶德的女友李欣(化名,微博@追尋楊寶德新)認為,男友的悲劇與其女博導周某有關。
  • 西安交大博士生自殺隱情:人才成家僕?
    最近,網絡上都在討論西安交大博士生自殺的新聞。我想一個博士生的價值自不必多說,也有人好奇,說西安交大的博士生啊,拿得多牛啊,眼看著就要到人生巔峰了,怎麼好端端的就自殺了,真是想不開。小衝覺得,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好好的博士生,為什麼就自殺了呢。據自殺博士生楊寶德的女朋友稱,楊寶德自殺,主要原因是受到其導師的壓迫。導師和學生,原本只是正常的師生關係,但是據楊寶德的女朋友稱,楊的導師經常把楊當「家僕」使。
  • 西安交大博士溺亡背後:曾因被女博導批評,喝蟑螂藥自殺未遂
    2017年12月25日,楊寶德從西安交大的學生公寓出走,第二天,失聯的楊寶德溺亡於西安灞河。警方出具的「公民死亡證明書」顯示,排除刑事案件。   曾自殺未遂   吳靜發現楊寶德渾身是傷的前一天晚上,楊寶德就曾嘗試自殺。
  • 中科大博士自殺,誰之過?
    失聯中科大博士確認蒙難,雖說現在還不能100%確定是自殺,但現在沒有其他證據證明,暫時就認為其是自殺吧。對於這樣的高學歷人才的離世,大家都很痛心,但這也不是第一例博士自殺了,前有西安交大博士,後有浙江大學博士自殺,確實要讓我們大家好好反省一下了。
  • 西安交大博士自殺:生活比你想像的難得多
    之前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刷屏了,很多人覺得學生給老師免費幹活天經地義,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輕盈地度過這一生。就像電影《銀魂》有一句話,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他再也沒能做出像樣的科研成果,他給讀碩時的導師發過一次簡訊說,「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我不會拒絕人,老師讓我幹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這導致我自己的事一事無成」。沒有科研成果,讓他很有壓力。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出國,可在2017年12月21號,他的博士導師明確告訴他說,「你要明白,是不會放你出國的」。
  • 西安交大自殺博士被罵矯情 指責受害者良心不會痛麼
    周末侃自殺博士死於「不懂事」?早些年微博上有個挺火的帳號,叫「亞洲善待博士組織」,一聽名字就知道不正經。我當年沒少窺屏,博士們撒起嬌來,也是滾滾泥石流。念到博士的學霸自嘲是「弱勢群體」,明火執仗地呼喚「善待」,是不是矯情透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身邊有在讀博士朋友,試試拋去兩個問題。問題一,什麼時候能畢業?問題二,你的髮際線還好嗎?兩個問題下來,如果你們的友誼沒有遭受挑戰,算我輸。
  • 西安交大自殺博士女友稱男友的死與博導有關 曾自殺未遂
    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楊寶德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警方出具的「公民死亡證明書」顯示,沒有證據證明是刑事案件。楊寶德的女友李欣(化名)認為,男友的女博導周某與此悲劇有關。
  • 西安交通大學又出大事了!湖北籍博士自殺身亡,女友指不堪導師奴役致其輕生!
    對於家長而言,如果孩子能夠成為一名名校的博士生,從此就是人上人了!高薪的工作,光明的前途 然而,事實卻不似家長們所期待的。現在的博士生們,在半隻腳邁入學術圈時,就承受了超乎常人的壓力。有的人可以樂觀笑對,有的人卻就此隕落!
  • 西安交大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孫光宇(圖片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導師確定的,對於這個方向他所在的課題組已經發了不少論文,他要做的是通過編程將其復現出來。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後,他找到了跟該課題緊密相關的十幾篇論文。精讀論文後,通過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儘可能做到對之前研究的復現。孫光宇說,「對剛開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模仿是很重要的過程。
  • 西安交大博士自殺:生活其實比你們想像的難得多
    2018年1月25日,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平常的一天,但是對於西安交大的楊寶德來說,是人生中的最後一天。這一天,他沒有帶手機、錢包、身份證,一個人從學生公寓走出來,和所有的人失聯。第二天,楊寶德的屍體在西安灞河發現。
  • 西安交大博士自殺身亡,讀博是種致命賭博
    在學生需要導師提供項目和經費、導師需要學生參與課題的「利益驅使」下,師生關係更像是「僱傭關係」。大多數的博士生認為,他們承擔了導師課題一半以上的任務。對於發表論文要把導師列為第一作者的「潛規則」,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滿。但在「僱傭關係」之下,導師在很多方面對學生發展具有決定權,學生又不得不接受。
  • 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新聞報導: 寒門博士之死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 校方停止其博導招生資格 每年都會爆出一些不能按期畢業研究生引發的公眾事件,比較極端的情況就是研究生自殺,輿論一邊倒的譴責導師,另外一些人則出來譴責研究生心理脆弱和不認真做好導師交代的科研計劃和任務。 ……原以為考取了博士就可以順利的拿到博士學位,然後到高校或者研究所順利謀取教職和崗位,然後買房買車結婚成家,一些列完成人生大事。
  • 西交大自殺博士女友:內心深處不能接受學校聲明
    原標題:西安交大通報博士之死調查結果,死者女友對學校聲明有些失望每日人物曹彥報導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學對該校博士生楊寶德自殺事件公布處理結果,校方已對周筠進行嚴肅批評教育,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 百廿年校慶:西安交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4月8日上午,在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之際,西安交通大學在興慶校區隆重舉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誓師動員大會」,與全球交大人共同分享雙甲子榮光,向全社會展示交大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雄厚實力與豪邁決心。
  • 西安交大少年班放榜,超2000人報考只錄234人,最小年齡僅11歲!把神童培養成精英,他們成功了嗎?
    西安交大少年班,西部第一「卷」能考進去的孩子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什麼是西安交大少年班?阿擇老師先來給大家科普下西安交大少年班是怎樣一種班級。西安交通大學1985年開始試點招收少年班大學生,1987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為招收少年班的13所高校之一。
  • 選擇西安交大讀研,體驗「王者風範」
    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之中,誕生了我國高校史上最有名的「西遷精神」。期間,交通大學1400多名教工和3000名青年學生,不計得失、義無反顧、篳路藍縷從黃埔江邊一路向西來到興慶湖畔,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在希望的麥田裡拔地而起。西遷壯舉是老一代交大人用生命譜寫的青春之歌,是高等教育發展歷史進程中成功的典範之作。
  • 「2018世界知名大學西安博覽會」在西安交大啟動
    5月13日上午,2018世界知名大學西安博覽會開幕式在西安交通大學四大發明廣場舉行。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校長王樹國,西安市常務副市長呂健,西安市委秘書長盧凱等出席博覽會開幕式。開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席光主持。
  • 這回西安交大真是火大了!
    再來看~目前世界四大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西安交大排什麼位置?《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與《世界大學學術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QS世界大學排名》為目前世界四大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
  • 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獲西安交大名譽博士學位
    新華網西安9月23日電(記者許祖華)今年90高齡的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22日從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手中接過學位證書,獲得西安交大名譽博士學位。  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董事會主席田家炳先生,是一位熱心公益的企業家和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