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資料圖:畢業生在創意畢業證書背景板後排隊留影。中新社記者 武俊傑 攝
教育部介紹,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重數量輕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諮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
「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違背人才成長規律、侵蝕學術風氣、汙染學術生態等系統性危害。」按照教育部的說法,這是「唯論文」現象造成的主要危害。
為此,教育部此次出臺的《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到了10個「不得」,包括:
1、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
2、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
3、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4、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
5、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
6、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7、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8、不得將學歷、職稱等作為在教育系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限制性條件。
9、不得多頭評價、重複評價,嚴格控制涉及論文的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
10、不得盲目採信、引用和宣傳各類機構發布的排行榜,不過度依賴以論文發表情況為主要衡量指標的排行性評價。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針對10個「不得」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開展學風教育和警示活動,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以「嚴」的主基調持續深化整改。
對於落實不力、問題嚴重的單位,教育部要求,將視情採取約談、通報批評、公開曝光、責令整改等方式予以嚴肅處理。
此外,在學術風氣方面,《意見》還指出,要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優化組織結構,破除論資排輩,打破裙帶關係,注重吸收年輕學者參與,強化學術自律與監督。
對於學術不端等行為,堅持「零容忍」,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成果獎勵等方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從嚴設限,加大懲治力度。
同時,健全質量監控機制和退出機制,杜絕「關係稿」「人情稿」,對出現嚴重違規行為、造成重大惡劣影響的,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責任。
原標題:十不得!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