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走澳洲破產清算,國內關店1300家,真維斯難道真不行了?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江瀚視野

在不少90後的記憶裡,在那個服裝品牌個性化不強的時候,說起牛仔褲大家往往會脫口而出:真維斯,這個曾經的牛仔褲之王,在大家的記憶裡似乎還有前幾年的「真維斯樓」事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曾經那麼紅火的真維斯,似乎已經看不見了,而最近好不容易有消息的真維斯卻是一批壞消息。

一、困境不斷的真維斯

一月中旬,據《每日郵報》報導: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澳大利亞是真維斯的發源地。1972年JEANSWEST創立於澳大利亞第四大城市珀斯Perth,1990年被它的上遊供應商楊釗、楊勳兩兄弟反向收購,很快就做到澳大利亞市場第二名。

2015年,真維斯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獲得稅前利潤755萬港元。2016年稅前虧損超過8000萬港元。目前,真維斯在澳大利亞擁有146家門店和1000名僱員,真維斯澳大利亞的官方網站仍然可以正常訪問。接下來他們將接受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面臨重組或出售的命運。據悉,管理人員將研究重組或出售真維斯的所有選項,該品牌將同時尋求有強烈意願的收購方或投資方。在進行破產管理程序期間,真維斯將會繼續運營。

然而,在中國真維斯的命運似乎也並沒有好到哪去?1974年,楊釗、楊勳用打工攢下的錢在香港創辦旭日製衣廠,通過代工牛仔褲,賺到了第一桶金。JEANSWEST和GAP都是他們代工的客戶。他們仔細研究了GAP,並在收購真維斯以後,制定了自己的目標:「將真維斯做成中國的GAP,在休閒服裝市場上做好中國人自己的品牌。」

由於看好中國大陸市場,1990年楊釗和楊勳兄弟的旭日集團收購真維斯,並於1993年在上海開設大陸首店。背靠洋品牌的基因和香港公司的加持,真維斯和班尼路、佐丹奴等一眾國際品牌一起,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後中國服裝市場蓬勃發展的第一波福利,從而成為了中國最受歡迎的服裝品牌。因物美價廉的定位和銷售策略,真維斯在廣大二三線城市備受追捧,成為不少「小鎮青年」的青春記憶。2012年,真維斯在中國內地門店數量達到2500家的頂峰,2013年銷售額達到了近50億港元。

然而高光時刻也就到2012年為止,2013年至今,真維斯已關店1300多家。母公司旭日集團2018年8月27日發布公告稱,以8億港元將連年虧損的內地服裝零售業務即真維斯品牌出售給集團創始人、大股東楊釗和楊勳兄弟,真維斯在中國內地服裝業務已經進行剝離。2019年,旭日集團又剝離了真維斯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業務。

很多人都在問曾經的牛仔褲之王到底是怎麼淪落到接連關店,甚至於海外資產破產清算的地步的呢?

二、牛仔褲之王到底做錯了什麼?

相信大多數人記憶裡的真維斯應該還是停留在2011年在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裡面發生的「真維斯樓」事件,當年的真維斯可謂是高光時刻,年營收將近50億,可謂是中國服裝品牌裡面的翹楚,然而為什麼從2013年之後真維斯卻不斷走上了下坡路,真維斯跌落神壇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記得我們之前曾經專門分析過不走尋常路的美特斯邦威,如今又是一個曾經的巨頭跌倒,那麼,我們不妨用同樣的邏輯來看看真維斯到底做錯了什麼?

首先,真維斯的成功是時勢造英雄。其實,當年以真維斯、佐丹奴、班尼路為代表的一批港資服裝品牌之所以能夠快速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快速升級,但是當時的中國大陸市場卻是一片空白,國內缺乏足夠市場影響力的服裝品牌,而香港的這批服裝企業,向外通過香港為窗口成功地承接了美國、歐洲的服飾潮流,將這些潮流因素運用於自己的服裝之上,向內則通過自己服裝觸角將市場向內地不斷延伸,並且通過不同線的城市不斷拓展自己的服裝帝國版圖,所以在短時間內,這些企業強勢崛起,一舉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服裝市場。一方面,這些服裝本身就有非常豐富的歐美時尚潮流因素,這些對於時尚剛剛啟蒙的中國內地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另一方面,他們的價格足夠親民,遠低於那些大牌歐美品牌,這就讓中國內地消費者一下子成為了他們的擁躉,正是在改革紅利的作用之下,藉助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走紅成為了一個時代最成功的企業。不過,時勢造英雄是因為他們在風口之上,按照我們網際網路的常用理論,只要選對了風口豬也一樣能飛。

其次,從藍海到紅海的無力抗爭。對於真維斯來說,其從90年代到2013年代的一路高光,其實正好是一路突破中國的藍海市場,在上個世紀90年代,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才剛剛崛起,真維斯就成功進入佔據市場,然後藉助自己的市場勢能不斷向下,佔據了二三線市場,之後四五線市場,乃至於成為了小鎮青年們的最愛,然而時代在變化,當年的藍海市場正是因為有足夠高的利潤,所以在真維斯之後,大量的後來者們蜂擁而至,這些後來者有內地自己的品牌美特斯邦威們,更有國際的名品H&M、ZARA、優衣庫等等,這些市場競爭者把市場變成了一片紅海,而先來的真維斯們卻明顯不是這些後來者的對手,不僅款式上落後,而且營銷方式上也不足以對抗競爭對手,最終就慢慢被市場所淘汰。

第三,電商的崛起給了真維斯們最後一擊。如果說市場從藍海變成紅海,其實這還是個過程,畢竟對於中國廣大的三四線甚至小鎮青年們來說,那些國際知名品牌還離他們太遙遠,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做五環外的生意是真維斯重要戰略觸點,然而電商的出現卻徹底改寫了這個邏輯,雖然2009年真維斯就開始做自己的電商,但是真維斯一上來就走歪了,它沒有真正花心思去做真維斯的電商板塊,而是把電商變成了自己處理尾貨的「奧特萊斯」,這就導致真維斯的電商長期得不到有效發展,而另外一邊,阿里、京東卻已經強勢崛起,他們對真維斯的圍剿卻是降維打擊,讓大量的國際時尚潮流服裝開始通過網際網路直接空降下沉市場,與此同時,真維斯發現自己面對著一個尷尬的境地,要比便宜,網際網路上的那些拼購代工廠都比自己便宜,要比時尚國際知名巨頭也都能買到,而真維斯呢?就顯得不倫不類了,這就是真維斯最大的問題所在。

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並不是說你做好自己的傳統市場優勢就足夠了,因為你的敵人往往會乘坐降維打擊的飛行器對你直接空襲,而你如果連防空飛彈都沒有的話,就只有落後挨打的份了。

相關焦點

  • 真維斯真不行了?敗走澳洲破產清算,國內關店1300家
    一、困境不斷的真維斯一月中旬,據《每日郵報》報導: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澳大利亞是真維斯的發源地。1972年JEANSWEST創立於澳大利亞第四大城市珀斯Perth,1990年被它的上遊供應商楊釗、楊勳兩兄弟反向收購,很快就做到澳大利亞市場第二名。
  • 真維斯真難:六年關店1300家,澳洲公司現在也破產了
    來源:新零售智庫  文:杜博奇1月15日,據《每日郵報》報導: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澳大利亞是真維斯的發源地。2015年,真維斯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獲得稅前利潤755萬港元。2016年稅前虧損超過8000萬港元。目前,真維斯在澳大利亞擁有146家門店和1000名僱員,真維斯澳大利亞的官方網站仍然可以正常訪問。接下來他們將接受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面臨重組或出售的命運。
  • 真維斯在澳大利亞宣告破產
    本周,澳大利亞零售服飾品牌JEANSWEST(以下簡稱「真維斯」)宣布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這家來華27年的品牌早已在中國立穩腳跟,很多人甚至已經將其誤認為中國品牌了。不過,據相關媒體報導,此次真維斯破產將只會波及澳大利亞國內業務,而不會對該公司的海外業務造成影響。在澳大利亞宣布破產全球零售業的寒風終於又颳倒了一位零售業巨頭。
  • 曾經的「牛仔褲之王」真維斯破產 80後記憶中的品牌就這麼消失了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南黎 創立於1972年的澳大利亞零售服飾品牌真維斯宣布進入破產清算管理程序說起服裝品牌,可能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阿迪達斯、耐克、puma等大型國際知名品牌,而對於某些小眾品牌和一些資深老品牌卻是孤陋寡聞。
  • 真維斯在澳宣告破產,「牛仔褲之王」是如何隕落的?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真維斯在澳洲宣告破產,「牛仔褲之王」是如何隕落的?由於長期經營不善,以及澳洲零售業的低迷,1月15日,服裝連鎖品牌真維斯澳洲公司宣布進入自願託管程序,接收託管方為會計事務所畢馬威(KPMG),目前畢馬威正緊急尋找願意收購或投資真維斯澳洲業務的主體。真維斯在澳大利亞有146家門店,進入託管程序、面臨破產重組意味著,998名員工面臨失業的風險。
  • 服裝巨頭宣布破產,曾是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開始進入破產清算流程。1990年,楊釗、楊勳兩人反客為主,通過其成立的旭日集團收購了真維斯。1993年,真維斯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當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真維斯和班尼路等一系列國際品牌抓住了這一波紅利,迎來了事業高潮期,一起火遍了中國內地的許多城鎮。
  • 真維斯破產:誰把衣服磨破了洞?
    就說「真維斯」這個服裝品牌吧,不少80後90後都熟悉,前不久在澳大利亞宣布破產,不少人感嘆「青春不再」。時間是有穿透力的。從一針一線開始,無論是手工還是機器,製作並出售一件合身的衣服,花去的不僅是裁衣製衣的技術,還有設計加工的時間,更有市場營銷的心血。哪一個步驟都經歷了時間的打磨,而時間也會「磨破衣服」。
  • 關店超2000家,女裝品牌艾格被申請破產重整,雙11眾多款式1折變現
    繼拉夏貝爾、真維斯、達芙妮之後,這次輪到女裝品牌艾格了……女裝品牌艾格被申請破產重整雙11眾多款式1折變現又一個曾經的服裝巨頭悄無聲息地倒下。因此,2019年7月,上海陸洲以艾格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為由,向法院申請對其進行破產清算。2019年10月8日,法院作出滬03破155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受理債務人艾格公司破產清算一案,並指定了管理人。今年3月,破產文書被送達艾格公司。
  • 曾經的名牌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如今怎麼進入比」慘」模式?
    最火的時候,北京上海的步行街每走5分鐘就能看見一家班尼路,它在全國270多個核心城市開了4404家店,盡握渠道優勢,曾經把初入中國的優衣庫打得落花流水,險些放棄中國市場。   但是2010年以後,班尼路就和佐丹奴一樣,變得越來越蔫,導致很多人都以為它消失了。實際上班尼路只是下沉到了3、4、5、6...線城市,雖然精氣神兒不再,但「命」還在。
  • 多家澳洲華人公司舉步維艱!破產?清算?我究竟該怎麼辦?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前言什麼是Insolvency 公司破產制度?公司破產vs個人破產常見的破產程序有哪些?這場令人心痛的火災已然對澳洲的經濟以及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多家公司遭受經濟重創,而無數的澳洲人也面臨著個人破產。然而2020年的開始,帶來的卻是全球性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 服裝行業「大洗牌」,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現狀一家比一家難
    當下所謂時尚潮流也會有經受不住時間考驗的那一天,曾經被70、80後視為「白月光」的佐丹奴、真維斯、班尼路品牌當時紅極一時,然而時過境遷,現在的時尚圈主流已經是90、00後的天下,這些外來快時尚品牌也早已被「後來者」趕超。現在要說起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這三個品牌的現狀,那可是一家比一家還難。
  • 又一服裝巨頭倒下,艾格女裝破產進入清算
    艾格在中國採取的是「本土售賣,本土製造」的經營模式,僅用兩年時間,便在中國市場上開設了723家店,年銷售額超過9億元。此時的艾格,是當時市場上的一匹黑馬,發展迅猛,勢不可擋。但隨著快時尚品牌優衣庫、Zara等快消時尚品牌進入中國,艾格2012年在中國業務開始放緩,但其在中國零售點數量仍然高達3460個。2013年艾格在華業績開始出現下滑。
  • 知名品牌英國公司進入破產清算!此前曾宣布永久關閉250家店
    知名品牌英國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維密英國公司即將進入破產清算英國共有25家門店800餘員工德勤「接管人」團隊成員羅伯-哈丁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是對英國』商業街』的又一打擊,也是新冠疫情給整個零售行業帶去影響的又一案例。
  • Etam破產!你的青春裡有它嗎?
    店鋪下拉詳情頁信息顯示,「上海艾格服飾有限公司及上海英模特製衣有限公司被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進入破產程序,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指定本案管理人,本店為管理人處置兩公司服裝的專營店鋪。」曾擁有3000多家門店,如今卻官司纏身時間退回到兩年前,當時或許沒人想到,一家曾擁有3000多家門店的公司,會因為合同糾紛最終走向破產的結局。
  • 曾是80後「買不起」的大牌,如今竟倒閉破產?老品牌為何都撐不住了
    有人說,「艾格」是小鎮女孩的夢,還有人說,要是哪個女同學能穿著當季新款「艾格」來上學,那可就是真·白富美無疑了。 甚至於在街上提個「艾格」的購物袋,也似乎有彰顯購買力、提升時尚品味的感覺。
  • Topshop正式宣布破產!上萬人或失業!又一個零售巨頭轟然倒塌
    · 澳洲Topshop在2017年就退出了市場2017年,澳洲的Topshop就因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自己連年的虧損,而宣布進入資源清算程序。ABC:澳洲Topshop進入託管程序。最初,澳洲Topshop由Myer在2011年引入澳洲,為了快速打通澳洲市場,Myer可謂下了血本。對時尚好不敏感的澳洲人見到Topshop就立即為之瘋狂,似乎當年,Topshop店內天天人滿為患。
  • 巨頭紛紛敗走2020?又一品牌轉行「賣吊牌」,「國潮」卻逆風而上
    截至2019年底,該公司共有4513家合作經銷商和5800家授權店鋪,每個授權店鋪平均需要支付20萬元的商標使用費。現在品牌等於質量等於信任,不僅可以促進銷量的增長,還可以提高產品的溢價。某電商服裝供應商的一條褲子的售價是79元,但是如果貼有南極人標籤,同一產品的價格可以漲到129元,平均每條褲子漲25元。
  • 又一服裝巨頭「敗走」?曾門店超3000家,今破產清算衣服1折甩賣
    文:清淺導語:艾格,一個女裝品牌破產了。許多網友說:「我的學生時代的記憶已經破產了」,「艾格的女孩們已經長大了,青春已經結束了。」近期,艾格破產和露華濃破產成了熱搜。然而,兩者的最終方向並不相同。艾格成衣宣布破產,但露華濃卻不顧一切地生存下去,並與債務人達成協議以避免「破產」。艾格曾經在中國有3000多家門店,年盈利2億,但現在兩年虧損1億,關閉了數千家門店,以10%的折扣銷售。艾格「本土化採購、本土化生產、本土化銷售」的策略非常成功,以至於很多人認為艾格是一個本土品牌。1916年,艾格的第一家以Etam的名字命名的零售商店在德國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