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市教委消息,隨著中考時間拉近,北京市教委日前制定了《北京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強調2021年北京市畢業會考和中考將首次兩考合一,新方案從2018年入學初一新生開始實施。現在的初二學生按計劃將於本學期末參加地理、生物兩門科目學業水平考試。
資料圖 圖據人民網
「兩考合一」「全科開考」,是2016年發布的《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新中考改革意見」)的明確要求。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是對教育部新中考改革意見的具體落實。推進「兩考合一」的目的,是通過實行「一考多用」,減輕考生的負擔。而在筆者看來,要真正全面減輕學生的負擔,還需對中考錄取制度進行改革,結合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所謂「兩考合一」,就是初中畢業考(也稱「會考」)、高中招生考(即「中考」)合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地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自主確定「4(語數外體4門)+X(在語數外體科目之外選擇不少於4門學科,如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等)」門學科考試成績作為高中學校招生的依據。對於新中考的「兩考合一」,曾有媒體錯誤地解讀為取消中考,而其實,中考依舊存在。「兩考合一」也並非全新的做法,多年前我國就有不少地區實行「兩考合一」。
從以前已經實行「兩考合一」的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看,對於納入中考錄取的科目,學校和學生都很重視,而對於沒有納入中考錄取的科目,雖有學業水平考試,但學校和學生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這些科目的教學存在被邊緣化的問題。因此,教育部要求在實行「兩考合一」的同時,要「全科開考」,即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規定的科目,都需要進行考試。這曾被質疑為增加學生負擔,實際上,「全科開考」的用意是以此要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開齊開足所有義務教育課程,給學生完整的義務教育。
「兩考合一」,從學生參加考試的「數量」上看,是減輕學生的負擔的,但由於高中學校招生,依舊用納入中考的科目總分排序進行錄取,比如北京新中考是從12門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中確定8門,將原始成績計入中招錄取總成績,滿分為660分,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扭轉學校和學生的應試傾向。在實行「兩考合一」後,或還會存在「考什麼就教什麼、教什麼才學什麼」、「納入中考錄取的科目受重視,不納入中考錄取的科目就被邊緣」,以及學生的升學競爭壓力或依舊沉重的問題。
為此,筆者認為,應在「兩考合一」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高中招生改革。教育部發布的新中高考改革意見,明確提到要推進初中綜合素質評價,把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中招生,同時,允許部分高中學校拿出部分名額進行自主招生改革。
推進初中綜合素質評價以及高中自主招生改革,是打破唯分數論的積極探索。這一改革的關鍵在於,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綜合素質評價和高中自主招生體系,讓考生和家長相信初中學校對學生進行的綜合素質評價,是客觀、準確,能反映學生的真實綜合素質的,而高中學校進行的自主招生評價,也不能受非教育因素的幹擾。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熊丙奇
編輯 汪垠濤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紅星新聞(成都商報社)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