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隨著科技與食品產業的深度融合,3D列印食品、人造食品、宇航食品、微生物食品、納米食品將擺上餐桌!12月5日,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之現代食品工程與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教育部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主任金徵宇教授,浙江大學食品科學教授葉興乾,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永華,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楊杏芬教授,國家水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來好研究員,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韓冬雪博士等分別作了主題報告。
教育部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主任金徵宇教授在題為《我國的食品產業與未來食品》的報告中指出,隨著食品工業連續多年平穩增長,我國食品工業已成為製造業的第一大產業。據數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食品工業規模年均增長6%,至2018年達到12.1萬億元,呈現出「增長趨緩、效益提高、結構優化」的格局。同時,食品工業利潤持續上升,質量水平穩步提升。2019年上半年全國食品行業營收達9069億元;全年食品工業利潤總額6697.1億元,同比增長6.8%。
不過,我國食品行業同樣面臨著「資源供給、環境生態、安全保障、可持續發展、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等多重挑戰。當前,我國食品工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的粗放生產為主。「雖然我國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但仍是發達國家的4-5倍。」金徵宇表示,如何抓住「我國經濟新常態、新技術革命興起、消費需求轉變、社會發展與變遷」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發展「個性化營養、新型的食物、營養強化、特膳食品、3D 列印食品、人造食品」等未來食品將成為食品工業發展關注的重點。
金徵宇認為,隨著食品產業規模效益的凸顯,產業融資不斷加大,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同時,新技術革命的加持,也將帶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食品產業還將實現智能化生產,催生個性化和數位化的產品和服務。與網際網路、大數據、AI等技術融合後,食品生產和管理過程可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營銷上網,質量可控可追溯。」金徵宇介紹,近年來,3D列印技術憑藉方便、快捷、精度高的優勢,在食品行業得到了出不發展,公眾對「個性化定製食品」產生了極大興趣。不僅如此,利用生物技術製造的革命性「人造食品」、加入腸道微生物的健康食品、利用納米技術加工的食品、以及特製的宇航食品都成為未來食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本次研討會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廣東省食品學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採用線上+線下聯合主辦的形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