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眼下,有個話題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論:近年來,很多中國內地大學開始在正式的英文校名中使用拼音,有人稱讚這一趨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國崛起的勢頭,但也有人認為這屬於表面功夫。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網民質疑一些著名大學,尤其是主要面向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學,或許無法通過修改後的英文校名來準確反映自身的辦學特色。
享有很高聲譽的中央民族大學原本使用「Nationalities」作為「民族」一詞的翻譯,但該校在2008年成為首批「改名」高校之一,直接使用拼音「Minzu」表示「民族」一詞,英文校名被改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人們熱議的焦點是,無論是為了增強民族自豪感還是文化認同度,在英文譯名中加入拼音的做法是否會導致學校的本意無法得到清晰的傳達。
另一個例子是,使用「漢辦」一詞的拼音「Hanban」作為「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英文簡稱。漢辦是教育部下屬機構,負責監管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孔子學院的工作是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
有分析人士認為,漢辦的拼音譯名表明國際社會正越來越意識到中國的崛起。
幾年前,位於江蘇無錫的江南大學聽從校友和教師的意見,將校名中「江南」的譯名從「Southern Yangtze」改為拼音「Jiangnan」。
位於貴陽市的貴州民族大學在今年5月採取類似的做法,把英文校名中的「Nationalities」改為「Minzu」,並稱這樣的改動旨在「順應中國的一個趨勢」。
貴州民族大學解釋說,由於中國的實力日益增強,中國許多大學和大企業都選擇在自己的英文名稱裡加入中國元素。
貴州民族大學還表示擔心舊校名中的「Nationalities」一詞意思比較含混,因為這個詞也可能暗指不同種族或者國籍。
報導稱,有評論者支持在翻譯地名或機構名稱的過程中使用拼音,以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族或文化元素。也有網友撰文指出,中國的崛起應當通過科技的大踏步前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來顯現,而不是通過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