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國合伙人》裡有三則忠告:
/ 千萬別跟丈母娘打麻將;
/ 千萬別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
/ 千萬別跟好朋友合夥開公司。
三句話,幾乎囊括了成年後的所有重要階段。
年少不懂合伙人,看懂已是職場人。
最後一則忠告,想必是很多人的困惑——職場中存在長久的友誼嗎?
1
電影挺真實,現實更殘酷
《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是基於新東方創業史拍攝的,電影中「土鱉」成冬青、「海龜」孟曉駿、「憤青」王陽的原型分別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強。
儘管導演陳可辛多次表示,《中國合伙人》跟新東方沒有太大交集,但相似的經歷難免讓觀者對號入座。
2013年,在電影公映之前,俞敏洪在內部看完片後沉默離開,最後說了一句話:「電影挺真實的,不過現實更殘酷」;王強態度溫和,不予置評;徐小平卻在看影片的剪輯版時,數次痛哭。
三人微妙的反應,恰好印證了觀者心中的猜想,再好的關係放在職場上,都不能保證完好如初。
電影裡,三個同樣懷抱夢想與熱情的年輕人在燕京大學相遇,性格迥異的他們從好朋友到合伙人,最後因為意見不合決裂散夥,雖然在故事最後,三人又握手言和,似乎都沒有被這個世界改變,但陳可辛導演卻說 :
「我想帶點正能量,這個電影的結局是有意識的選擇,希望它是我看了會開心的片子。畢竟你再怎麼挖那種黑暗的東西,是找不到答案的。」
2
沒有永遠的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現實版的合伙人就是一個例子。
連考三次才考上北大的俞敏洪,因為在外私自授課被學校開除。1993年,俞敏洪棄教從商,正式成立中國新東方學校,兩年後,俞敏洪邀請身在加拿大的徐小平、王強回國加盟新東方,再續大學緣,三人號稱新東方的三駕馬車。
在新東方的發展中,遇到的摩擦是數不勝數的。
首先,在把新東方從鬆散的合夥制變成嚴格股份制結構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到底怎麼劃分股份?誰的股份多?誰的貢獻大?讓內部首次陷入抗衡。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劃分了原始股東……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按照對於過去大家在這個領域當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但是到底誰貢獻大,誰貢獻小?確實花了不少的力氣。」
股份還沒劃分好,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
「到底誰是第一副總裁。因為大家認為我當第一總裁都沒有問題,因為我就是這個學校的創始人,但是誰當第一副總裁、誰當第二副總裁就打了半天。」俞敏洪說。
誰都不想受限於領導,誰都認為自己的才能不亞於對方,昔日的感情在商場上根本上不了臺面,大家只顧爭取自己的利益,畢竟職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中國人有面子文化,如若在工作中大家都稱兄道弟,那工作就很難展開。你會不會因為他跟你比較好就偏向他,你會不會因為他不是你小團體裡的人就針對他,這些,在新東方都發生過。
「合伙人在一起,很容易出現不符合現代企業的管理規範,大家互相搶的是面子,而不是搶著該怎麼做事情的問題。」
整整花了4年,新東方才真正完成身份的轉變,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股份制公司。
3
友誼是企業發展的犧牲品
蛻變的過程是痛苦的,大學時純粹的友誼就是一個犧牲品。
2006年新東方上市,俞徐王三人矛盾激化,最終徐小平和王強離開新東方,俞敏洪時至今日仍任新東方董事長。
有報導稱,當時的徐小平試圖在新東方內部發起一項改革,俞敏洪知道後,直接派人佔了他的辦公室。看到辦公室被佔用徐小平心裡很清楚,新東方已無自己的容身之地,所以他離開了奮鬥了十多年的地方,離開了他夢想開始的地方。
談崩與出走的背後透露的是三人管理與經營理念的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友誼是很難在職場中長久存活的,利益總是衡在情誼之上,感情容易變質。在工作中遇到投緣的人不難,但誰都保證不了來日方長,這就是很多人不會選擇和好朋友進入同一家公司的原因。
現實版的三子也無法避免地走向了這樣的結局。
4
職場真友誼如鳳毛稜角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曾跟蹤數千例美國創業團隊並分析提煉出一組數據,35% 創業失敗的原因是團隊破裂。
因為職場關係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任何人都無法抵擋責任與利益的侵蝕,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你坐在哪個位置上你就要為哪個位置著想,衝突是必然,如果衝突最終沒有重新走到一條道路上,團隊破裂就是結局,這時候職場上的友誼就像雞蛋碰石頭,顯得不堪一擊了。
職場的本質就是競爭。
一個人走進職場,是求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這種需求在某種程度上是排他的,因為證明你進步的方式往往就是超過他人,趕超中就產生競爭、發生排他。
很多友誼就在利益衝突與競爭中分崩離析,職場真友誼就如鳳毛稜角。
//////////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現實雖然真實殘酷,但也要心存美好與嚮往。
職業生涯幾乎佔據我們一生中二分之一的時間,甚至更長,擁有一份舒服且牢靠的職場友誼是很多人的願景。
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裡,黃磊在一期節目中迎來了好友老狼,雖然兩人都曾在娛樂圈叱吒風雲,在某種程度上講,都出過專輯的他們算是職場對手,但不黏糊、不做作、一見如故的關係讓觀者十分羨慕。即為對手又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是多麼可遇不可求啊。
就像中國合伙人結局的設置,其實也是導演對職場友誼的一種期盼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