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2020-12-18 LAC景觀網

貝聿銘: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admin 2011-01-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1978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1978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美國的歷史,中國的設計

  出國會大廈西階,在美麗的國家大草坪北邊和賓夕法尼亞大街(Pennsylvania Ave)夾角地帶,聳立著兩座風格迥然不同的花崗巖建築,一座在西,為新古典式建築,有著古希臘建築風格;一座在東,是一幢充滿現代風格的三角形建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家美術館。這裡是世界上建築最精美、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每一個愛好藝術的人都會在此流連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1937年,國會就決定把位於國家美術館東邊的一塊梯形地塊留作將來美術館擴建之用。後人始終讚嘆這項未雨綢繆的決定。美術館的擴建計劃(東館)從1968年開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爾·梅隆提供資金,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擔任設計師。

  東館周圍是重要的紀念性建築,業主又提出許多特殊要求。貝聿銘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妥善地解決了複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因而蜚聲世界建築界,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



  東館位於一塊3.64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南臨林蔭廣場,北面斜靠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隔 100餘米正對西館東翼。附近多是古典風格的重要公共建築。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西北部面積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邊朝西館,以這部分作展覽館。三個角上突起斷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稜柱體。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對角線上築實牆,兩部分只在第四層相通。這種劃分使兩大部分在體形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整個建築又不失為一個整體。

  展覽館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個長方形凹框中。展覽館入口寬闊醒目,它的中軸線在西館的東西軸線的延長線上,加強了兩者的聯繫。研究中心的入口偏處一隅,不引人注目。劃分這兩個入口的是一個稜邊朝外的三稜柱體,淺淺的稜線,清晰的陰影,使兩個入口既分又合,整個立面既對稱又不完全對稱。展覽館入口北側有大型銅雕,無論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來說,都與建築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東西館之間的小廣場鋪花崗石地面,與南北兩邊的交通幹道區分開來。廣場中央布置噴泉、水幕,還有五個大小不一的三稜錐體,是建築小品,也是廣場地下餐廳藉以採光的天窗。廣場上的水幕、噴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傾瀉,水聲汩汩。觀眾沿地下通道自西館來,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動步道到東館大廳的底層。

  展覽館美術館館長J.C.布朗認為歐美一些美術館過於莊嚴,類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還有一些美術館過於崇尚空間的靈活性,大而無當,往往使人疲乏、厭倦。因此,他要求東館應該有一種親切宜人的氣氛和賓至如歸的感覺。安放藝術品的應該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觀眾來此如同在家裡安閒自在地觀賞家藏珍品。他還認為建築應該有個中心,提供一種方向感。為此,貝聿銘把三角形大廳作為中心,展覽室圍繞它布置。觀眾通過樓梯、自動扶梯、平臺和天橋出入各個展覽室。透過大廳開敞部分還可以看到周圍建築,從而辨別方向。廳內布置樹木、長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藝術品。大廳高25米,頂上是25個三稜錐組成的鋼網架天窗。自然光經過天窗上一個個小遮陽鏡折射、漫射之後,落在華麗的大理石牆面和天橋、平臺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懸掛著美國雕塑家A.考爾德的動態雕塑。

  東館的設計在許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隱喻西館,而手法風格各異,旨趣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東館內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產地以至牆面分格和分縫寬度都與西館相同。但東館的天橋、平臺等鋼筋混凝土水平構件用樅木作模板,表面精細,不貼大理石。混凝土的顏色同牆面上貼的大理石顏色接近,而紋理質感不同。

  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高度,這樣就避免了大而無當,而取得真正的靈活性,使觀眾覺得藝術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視覺藝術中心帶有中世紀修道院和圖書館的色彩。七層閱覽室都面向較為封閉的、光線稍暗的大廳,力圖創造一種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寧靜的氣氛。

  設計美術館東館是對貝聿銘的挑戰。作為一名華人建築師,他從未忽視自己同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聯繫,而在建築創作中,他則主張把中國建築的內在精華融合在現代建築之中。貝聿銘對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來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獨特的研究。幾經琢磨貝聿銘突出奇想:一條對角線穿過這片梯形的直角頂點,將這片用地劃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條線成為東館設計的絕妙發端。

  東館建造起來,必須與四周的原有建築相協調。貝聿銘將東館——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線與西館的東西軸線重合,東館的西牆面對西館,東西呼應。東西兩館之間,貝聿銘別出心裁地設計出一個 7000平方米的小廣場,全部用鵝卵石鋪砌成,仿佛圓形向心狀「石地毯」。地面聳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稜鏡地面採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採光窗北邊是一排噴泉,泉水湧出後順著石階向南沿著採光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為美術館東西兩館地下連接通道的銀色水簾,也給地下通道帶來躍動的韻律。



  東館的大門北側有一個大型抽象派銅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爾(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與東館的整體建築相得益彰。從西大門進入東館,這個等腰三角形建築的中央是一個高24.4米的大廳。大廳中布置喬木、休息長椅和藝術品。大廳上方懸掛著出自抽象藝術定亞利山大·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紅色翼狀裝飾物,很像秋天的紅楓葉。自然光從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傾瀉而來,使整個大廳顯得氣韻生動。各個展品陳列室環繞中央大廳而設,在大有小,遊人可以在這裡看到畢卡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繪畫或雕塑。這裡的展品經常更換,常有觀眾感嘆不知如何理解這裡的陳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樣帶給人強烈的藝術感受。

  東館的研究中心一側為八層樓,第一層和第四層與展覽館相通,有一個三角形閱覽大廳。在研究中心內還有會議室、文物保護實驗室、照片檔案館以及管理辦公室等。東館於1971月5月6日動工,1978年6月1日竣工開館。動工初時計劃投資2000萬美元,實際上一再增加預算,最後達到了9500萬美元。東館外牆也和西館一樣,採用田納西州的大理石飾面,外表光潔柔和。在人們眼裡,東西兩館簡直是一個整體。  


  •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代表作品
    貝聿銘  貝聿銘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貝聿銘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1983年,他獲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裡茨克建築獎。  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
  • 圖集| 貝聿銘走了,留給世界這些震撼人心的作品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新館)等。貝聿銘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著名的作品。讓我們再一次瞻仰這些震撼人心的建築吧!
  • 段煉:華盛頓的美術館
    前兩次是隨團旅遊和開會出差,均走馬觀花,沒機會認真參觀美術館。這次專程前往看畫,事先作足功課,按重要性的先後順序,參觀了近十個美術館,收穫很大。所謂大型美術館,是指列入西方十大美術館的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華盛頓的國立美術館,全美僅這兩家榜上有名,其規模可與巴黎羅浮宮和倫敦大英博物館相提並論。
  • 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從那以後,貝聿銘將光視為設計建築時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也因此獲得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 緬懷大師,回顧貝聿銘一生建築經典(附所有作品年表)
    在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聿銘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布西耶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是美國大氣科學的國家研究機構。
  • 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費城社交山大樓的設計,使貝聿銘獲得了「人民建築師」的稱號。  在貝聿銘設計的那麼多的建築物中,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大廳最令人嘆為觀止。美國前總統卡特稱讚說:「這座建築物不僅是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藝術象徵。」貝聿銘的作品不僅遍布美國,而且分布於全世界。
  • 建築師貝聿銘,享年102歲。| 全套作品集
    是天堂要建美術館了嗎,貝聿銘,於北京時間2019年5月17日,離世。 相信非常多的人,在書上,或者到過實地,看到過,感受到過,震撼於他的建築。 從玻璃金字塔,到美秀博物館,到東館,到香山飯店,到蘇博。。 唉。。
  • 再見,貝聿銘老先生!
    貝聿銘第一次在公共建築領域大顯身手是他接下了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項目。1967年,歷經六年時間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成功竣工,並獲得了建築界的一致好評。同時,貝聿銘也讓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記錄在了西方建築史的名冊上。
  • 貝聿銘:世界因他的建築而變得更美
    從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甘迺迪圖書館,再到羅浮宮改造工程、美秀美術館,貝聿銘這個名字,幾乎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建築。1978年,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落成,總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投資9500萬美元。建築坐落在華盛頓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區域,周圍有多處重要歷史紀念性建築,場地特殊的梯形形狀、及其旁邊的國家廣場與賓夕法尼亞大道的限制,都給設計帶來了很多挑戰。貝聿銘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在平面設計上,用兩個三角形妥善劃分了建築功能,並通過軸線、小廣場、中庭和外觀材質的精彩設計,既與老館的建築和諧相融,又與國家廣場的宏偉規模相匹配。
  • 貝聿銘的建築百年:羅浮宮排在我整個職業生涯的首位
    到1979年圖書館竣工時,時間已過去十多年,困難重重的甘迺迪圖書館與貝聿銘最初的藝術構思已不盡相同。但這一項目還是將貝聿銘及其公司穩穩地推到了建築界的頂端,也為他得到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項目打下基石。和貝聿銘一樣,保羅·梅隆也有一位身為著名銀行家的父親,並且他的父親被三任美國總統任命為財政部長。二人一見如故。這段交情為貝聿銘引出了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項目(東館)。這個項目正是由梅隆父親所設基金和保羅·梅隆姐弟出資擴建的。黃金地段、資金充足、理念一致、時間充裕,都讓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成為後現代建築師的重要紀念碑。
  • 102歲華人建築師貝聿銘逝世 建築夢曾起源於上海
    到1979年圖書館竣工時,時間已過去十多年,困難重重的甘迺迪圖書館與貝聿銘最初的藝術構思已不盡相同。但這一項目還是將貝聿銘及其公司穩穩地推到了建築界的頂端,也為他得到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項目打下基石。甘迺迪紀念圖書館 視覺中國 資料對北京香山飯店「失望來自情感」沒有公司總是一帆風順的。
  • 廿載桃源夢——貝聿銘先生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紀行
    這便是貝聿銘先生為日本神慈秀明會會長小山美秀子的個人藏品所營建的一處山中美術館——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美秀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信樂町自然保護區山林間,1997年11月竣工,前不久恰逢其20周年館慶,美秀美術館推出了開館20周年紀念特別展《桃花源就在此處——貝聿銘與MIHO美術館之軌跡》。筆者有幸在展覽期間參觀了這一神往已久的美術館。
  • 美國國家藝術館是免費的,也是國家畫廊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美國國家藝術館是免費的,西棟主要收藏有歐洲中世紀到19世紀的重要畫作與雕塑。包括了全美唯一一幅李奧納多·達·文西的作品。東棟則主要收藏現代藝術作品。包括有畢卡索、安迪·沃荷等。此外,也是國家畫廊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 貝聿銘獲「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 貝建中追憶父親「中國情結」
    【解說】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羅浮宮改造工程、蘇州博物館新館……這些知名建築擁有同一個設計師:貝聿銘。回顧父親職業生涯,貝建中說,從1935年離開中國赴美留學,到成為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父親設計的建築遍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橫貫東西的文化底蘊,讓他的作品獨具一格。  【同期】貝聿銘之子 貝建中  父親在美國讀書,我認為他已經成為了一名西方建築師。但在一開始,他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然後變得越來越美國化,最終他變得十分國際化。
  • 打造真實《桃花源》貝聿銘不忘初心!
    貝聿銘作品著重融和,擅於把建築設計融入周邊環境或地形,這或源於他啟蒙時期的經歷,而他「最滿意的作品」日本美秀美術館或是最佳的反映。 位於京都近郊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於1997年落成開幕,同樣巧妙地糅合古代感覺與現代設計,這座位處山上的私人美術館,跟自然景觀美妙融和。張克榮編著的《貝聿銘》一書裡提到,日本人當時邀請貝聿銘在山中蓋一座美術館,追求的是大自然與藝術之美,貝聿銘也認為這種融合才會體現到深沉的寧靜。
  • 貝聿銘,中間那個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戳視頻,了解貝聿銘百年風云:心系建築 作品遍布世界貝聿銘是一位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貝聿銘先生,是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貝聿銘:蘇州園林孕育出的世界頂級建築大師,晚年竟遭虐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貝聿銘:蘇州園林孕育出的世界頂級建築大師,晚年竟遭虐待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祖籍蘇州。貝家靠行醫賣藥起家,是蘇州四富之一。著名的蘇州園林獅子林,就是貝家的祖宅。貝聿銘高中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年
  • 當我們在談論貝聿銘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餘件,其中包括甘迺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香山飯店和蘇州博物館等。他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最有爭議的作品是位於巴黎羅浮宮拿破崙廣場的透明金字塔。當時許多法國人不滿這一設計,巴黎人甚至會以佩戴上面寫有「為什麼要造金字塔?」字樣的圓形小徽章表示他們的不滿。
  • 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旅遊景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旅遊景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許多旅行者強烈建議參觀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該中心是為美國心愛的卡米洛特總統而建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國家美術館坐落在由隧道連接的兩座獨立建築中,是世界上最頂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林肯紀念堂,雖然林肯紀念堂只是該區眾多紀念碑之一,但是比安東尼更為人生的Honest Abe也是旅行者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