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截至2020年1月28日24時,杭州全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1例,其中1月28日0-24時,新增確診病例19例。
累計的這51例病例中,有48例有武漢居住史、旅行史或與武漢來人有密切接觸史,病例與武漢的相關性達94%。而再分析28日新增的19例新確診病例,出現了兩個值得警惕的新動向。
一個新動向是,首次出現了無臨床症狀病人。
病例一,男,35歲,現住臨安區,1月21日自武漢來杭,調查時無發熱、咳嗽、腹瀉、嘔吐等臨床症狀,現在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
病例二,男,6歲,1月19日自武漢來杭,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調查時無發熱、咳嗽、腹瀉、嘔吐等臨床症狀,現在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
另一個新動向是,首次出現「尚未找到明確的感染來源」病例。
病例一,女,45歲,現住桐廬縣,1月18日出現不適,有發熱、流涕等症狀,1月20日離杭前往麗水市,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感染來源,進一步溯源中,現在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
病例二,男,57歲,現住江幹區,1月23日出現不適,體溫37.3℃,有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感染來源,進一步溯源中,現在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
病例三,女,51歲,現住桐廬縣,1月17日出現不適,有發熱、頭痛、乾咳等症狀,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感染來源,進一步溯源中,現在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
這兩個「首現」到底意味著什麼?昨天下午,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院士。
首次出現無症狀病例說明了什麼?
記者:對於沒有症狀的病人,怎麼早期去發現這些潛在的、沒有症狀的人?
李蘭娟院士:沒有症狀的病人,如果他有接觸史,一定要找出來,進行醫學觀察。如果沒有接觸史的,那現在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找一找,哪一些人接觸過有感染的人或者接觸過武漢來的人。如果一個人根本就沒有接觸過有感染的人,他照道理不應該感染。什麼叫傳染病,肯定是接觸過才感染到這個病毒。
我認為只要是從疫區來的,或者有疫區接觸史的人,不管有沒有症狀,都需要進行醫學觀察,有條件的我們都要做個檢測。如果檢測發現是陽性,那就說明是病毒攜帶者,具有傳染性,應該及時進行相對應的隔離及治療,避免造成更大範圍的散播。
所以關鍵還是流行病史的調查,是不是從疫區來的,我們在醫學觀察的時候做個檢測,就可以及時發現是否感染。關鍵是要知道這個人有沒有疫區接觸史,有接觸史的就是我們醫學觀察的對象。
記者:有很多確診的患者,他只有咳嗽,但是沒有發燒的症狀,有些是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對於新冠肺炎所表現的症狀,個體差異化是不是很大?
李蘭娟院士:對,因為每個人的抵抗力不一樣,個人的免疫情況不一樣,個人的反應也不一樣,所以不同的人所表現的症狀可以是不一樣的。
首次出現
「尚未找到明確的感染來源」病例
說明了什麼?
記者:現在已經有三例沒有明確感染來源的病例,這是不是說明,沒有接觸病人也可能被傳染?
李蘭娟院士:沒有明確感染來源的病人,我們前一天已經發現有一個這樣的病例,那麼這個病人後來通過大數據的手段,其實發現他接觸過來自疫區的人。對於接觸者,也進行了進一步的醫學觀察。
所謂大數據,是指通過信息化手段,鎖定有疫區接觸史以及相關接觸過的人群。所以對於那些有疫區接觸史的人,他們接觸過什麼人,通過大數據的調查,都是可以明確的。
(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應旭旻昨天下午也詳細回應了杭州三例尚未明確感染來源病例的情況。他說,三例病人沒有明確感染來源,但不代表沒有線索。應旭旻說,杭州目前的疫情沒有再升級,我們的重點工作還是要放在對輸入性病例的管控上面。)
「這三個病例都和武漢有一定的聯繫。比如其中有一位是網約車司機,我們分析可能在轉運的過程中和武漢的病人有過接觸。針對這一點,我們也和計程車、網約車的企業增加了相關的規定:司機上崗前需要進行體溫的檢測,同時對上車的乘客進行一些詢問,我們的車輛也按照規定做一些消毒的工作。還有兩例是桐廬的患者,從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也是和武漢的病例有關聯。」
記者:但對普通大眾來說,同外界接觸,我們很難去判斷自己接觸的人到底有沒有疫區接觸史,不知道是否安全,會不會有感染風險?
李蘭娟院士:就算自己本人不知道接觸的人有沒有疫區接觸史,但通過大數據,我們會找到有疫區接觸史的人群,並對他們接觸過的人群也都可以通過大數據調查出來。如果發現有相關接觸者,我們也會對相關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
所以再次強調,去過武漢的人要主動申報,說明自己有過疫區接觸史,並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不要接觸其他人,避免造成更大範圍的傳染。
我們主張市民不要去人群很密集的地方,甚至很多聚會活動都取消了。預防外界的人群當中,會不會有去過武漢的人,或者有已經接觸過病人的潛伏期人群在裡面,這樣就可以避免群體化傳播。所以現在再三強調,要求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就是這個道理。
坐電梯、按電梯按鈕
會導致接觸性感染嗎?
記者:因為有接觸性傳染的這個傳播途徑,我們現在包括社區,因為人員來往也是不明確的,像坐電梯、按電梯按鈕或者公共的設施,會導致接觸性感染嗎?
李蘭娟院士:一般來講,畢竟感染的人是少數,在我們浙江絕大多數地方沒有發現感染病例,所以這些地方還是比較安全的。假如說現在發病的病人,或者和發病的病人有過接觸的、被隔離的人,他們到過的地方,我們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會去消毒的,消毒以後就沒有關係了。
記者:大數據信息化的手段,其實可以把有武漢接觸史的人,包括他周圍有過接觸史的人,都找出來的,對嗎?
李蘭娟院士:這個問題我在1月20日就已經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向國家建議,能不能通過大數據監控手段,因為你人走到哪裡,實際上你的信息就到哪裡,所有的數據通過大數據都可以掌握。
對於乙類傳染病實行甲類管理防控,大數據手段僅僅用於流行病學調查,是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這樣就可以知道,你跟誰接觸過,全部都可以查出來,對於疫情防控是非常有價值的。
通過大數據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對有疫區接觸史的人群,將他們的信息提供給有關疾控部門,疾控部門可以對這些人進行健康管理或者醫學觀察。大家自己就不要恐慌了,凡是有接觸史的,凡是武漢來的,基本上都知道了。對於那些已經消除隔離的,就可以從當中取消。
記者:三例目前尚未找到明確感染來源的病例,您認為他們可能是通過什麼途徑感染的?
李蘭娟院士:還是一樣的,應該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或是接觸傳播。可以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排查他們曾接觸的人群,找一找是否有接觸過疫區的人。
記者:您說過我們對於疫情的控制,非常重要的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能不能再跟大家強調一下如何控制傳染源,現在不光光是有武漢接觸史的人被感染,也有一些不明原因感染也出現了,大家感覺要控制傳染源會很難。
李蘭娟院士:對的,這三句話從一開始講到現在了。現在武漢來的人應該說大部分都已經找出來了,也都知道了,那麼即使他不講,該發病的差不多時間也該發病了,所以現在是發病的高峰期。
那麼他來了以後他可能接觸過一些人,所以我們現在已經在醫學觀察隔離一批人,這批人當中估計有一部分人也會發病,還有一部分人沒有感染,會解除隔離。
最怕的就是這些人還感染了其他人,我們不知道。但現在不一樣了,大家警惕性都高了,所以我相信後面的傳染會明顯減少。現在發熱病人都到發熱門診去了,到發熱門診之後,會給他檢查治療,也會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流行病學一調查,疾控部門的專家會跟上去,如果確診的話,會對他周圍的人進行調查。
這兩天新增病例增多
說明了什麼?
記者:這兩天浙江新增病例數在增多,這是不是說明我們該發病的都已經發出來了,該找的都已經找到了?
李蘭娟院士:這兩天新增病人比較多,就是因為在武漢封城以前,有一大批人到了浙江,那麼這些感染的人,發病時間都已經到了,感染後開始發病了。那麼這批人發病以後,他們密切接觸過的人也已經在隔離觀察,如果感染上的也已經開始發病,那麼接下來,我們如果隔離得非常嚴格的,在外面已經接觸的或者已經感染的人,全部都隔離起來了,那外界就是安全的。
記者:所以說目前感染病例增多,不一定是壞事,大家也沒必要太過恐慌對嗎?
李蘭娟院士:這些增加的病例,都是我們已經發現的,隔離的、有疫區接觸史的這些人,我覺得能夠發現是好事,就怕還有一些隱藏著的沒有被發現,所以我們國家各個部門還要加大對感染的但還沒有發現的這部分人群的查找,這很重要。
記者:我們現在確診的患者大部分是有武漢居住史或者到過`武漢的人,說明最危險的還是這部分人群對嗎?
李蘭娟院士:現在最危險的是疫區出來並發生感染的人,以及有過密切接觸的人群。這兩類人群,是一定要管控起來的。
解讀:
溫州確診病例中有幾起因聚餐而感染
記者:現在溫州這邊已經有因為聚餐導致多人感染的例子發生了。
李蘭娟院士:原理還是一樣,密切接觸。很多人在一起吃飯、講話,距離都比較近,那麼也是屬於密切接觸引起的。
記者:溫州銀泰城有多名員工和顧客都感染了新冠病毒,這種也是屬於聚集性的傳播,他們是通過什麼方式傳播?
李蘭娟院士:一樣,是飛沫傳播或者接觸傳播。
解讀:
武漢來杭TR188航班同機乘客中
出現兩例密切接觸者病例
記者:上次從新加坡來杭州的TR188航班,已經發現了兩個確診病例,今天又發現兩個是親密接觸者的病例。
李蘭娟院士:這個再過一周到10天就明朗了,基本上該發病的就發病了,沒有發病的,那就好了。當然我們隔離是要滿14天,真正感染髮病的,一般到10天左右就會發病。
目前仍處於高峰期階段
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記者:接下來的防控形勢會更嚴峻嗎?
李蘭娟院士:防控形勢目前還是非常嚴峻的,因為感染者還在不斷新增,要等到新發病例一天天減少,住院病人一天天好起來出院,我們的壓力才會慢慢減輕。但始終不能麻痺大意,一直要到所有的傳染源都掃清了,不繼續傳人,這是最重要的。
記者:等到所有的新發病例症狀都減輕,這個節點什麼時候會出現?
李蘭娟院士:現在畢竟我們人口這麼多,外來人口也這麼多,所以後續的工作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決不能麻痺大意,也決不能鬆勁。
記者:大家關心的是,這幾天新增的病例非常多,接下來是不是會一天比一天多,會不會有一個大暴發的階段?
李蘭娟院士:現在還是一個高峰階段,因為武漢出來的人14天還沒有到,14天以內肯定是高峰期,那麼他還傳播了一些人,這又會出現第2個高峰期。
元宵節以後疫情會不會好一點?
記者:傳統的中國新年是到元宵節以後,年才算過完,那麼是不是元宵節也還不建議出去聚會串門?
李蘭娟院士:要根據接下來發展的勢頭看,如果新發感染明顯下降,那就可以。
記者:您覺得元宵節後,拐點會出現嗎?
李蘭娟院士:元宵節是武漢封城半個月之後了,應該說在封城前就出來的患者就明確了。這些人出來後再傳染給別人,那還需要一段時間,除非是有的地方嚴控得厲害,基本上把傳染源都找出來了,後面就比較太平,如果前面嚴控得不厲害,傳染源還在傳播,那麼後面還有可能繼續傳播。我們國家這麼大,有那麼多人,要一下子全部把傳染源徹底消滅,還要一個過程。
記者:下降趨勢什麼時候會出現?
李蘭娟院士:再看幾天,根據感染的情況來判斷。疫情目前還在高峰期。現在因為感染者正好到發病期,高峰期要持續一段時間,不會很快就沒有。你想潛伏期都要14天,高峰期的話至少需要2-3個潛伏期的時間準備。寧可想得難一點,也不能放鬆警惕。
不同的人群該如何防控?
記者:我們接下來的防控,不同的人防控措施是不一樣的。對於是武漢來杭的,有武漢接觸史的這些人,要主動到醫院去接受篩查、隔離治療,對不對?
李蘭娟院士:要醫學觀察,確診病人要趕緊治療,不是病人的也要醫學觀察,不要隱瞞接觸史。適當的隔離,你自己也安全,也不會傳給其他人。
記者:對於有跟武漢來的人,比如說跟他們吃過飯或接觸過,這樣的人群,怎麼處理?
李蘭娟院士:這個關鍵看武漢來的人是不是病人,或者是不是感染者。如果對方來的不是病人,不是感染者,那也沒關係,如果是病人或感染者,那麼就要自我隔離。沒有症狀沒有發熱,不一定要去醫院。跟武漢回來的人有過接觸的,要跟疾控部門報告一下,他們會做出評判,採取一定的措施,包括醫學觀察等。
記者:現在正常的人,大家的反應各不一樣,有些人是過度反應,有些人是麻痺大意,您再說說正常的人該怎麼做呢?
李蘭娟院士:我覺得正常的人按照正常的生活,現在國家上班也延期了,儘量不要到公共場所,不要到人口聚集的地方去,在家裡好好休息,可以到西湖邊人少的地方去散步鍛鍊,我認為都沒問題。
康復的病人體內會產生抗體
可以用含有抗體的血漿來治療病人
記者:大家關心的是不僅有空氣中飛沫傳染,還有通過接觸傳染。
李蘭娟院士:手本身是一個傳染源的傳播者,這裡摸摸那裡摸摸都可以感染各種病菌包括病毒包括細菌,所以要規範洗手。現在這種情況下,勤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感染新冠病毒以後,如果康復出院了,轉陰性了,他以後還會再感染嗎?還是他已經有抵抗力?
李蘭娟院士:感染以後一般來講身上應該產生抗體,有一定的免疫力。現在重症病人逐步增多,還有個辦法,對康復出院的病人,採他的血漿,可能有抗體,來治療病人,可以治療重症的病人。康復病人的血液當中有抗病毒的抗體,用含有抗體的血漿來治療病人,希望把病人身上的病毒清除掉。
新冠病毒在乾燥的環境中
能生存48小時2小時活力下降
記者:單說這個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溫,在自然環境當中它的生存力怎麼樣?
李蘭娟院士:它在乾燥的環境中一般能生存48小時,到空氣中,生存2個小時左右活力也就下降了。
記者:這是不是意味著48小時之內,比如說電梯的按鈕上有病毒,我們去按了,也有被傳染的可能?
李蘭娟院士:所以說我們提倡要洗手,雖然在這種環境下病毒的量不多,但還是要注意,臉、鼻子、眼睛都不要用手去摸。
這當中如果真的有病人,他汙染過一個環境,你去摸了以後接觸了以後被感染,有這種可能性。所以現在疾控中心這塊工作抓得很緊,凡是發現一個病人,病人接觸過的地方都要進行消毒。
記者:很多人正月初一初二不大願意到醫院看病,有些身體不好的人都是等到春節快結束去看病,現在很多人覺得醫院裡面不安全,有的人不敢來醫院看病,怎麼辦?
李蘭娟院士:現在醫院的空氣消毒、醫院內部的院感控制都是非常規範的。年初五我們都上班了,來醫院的病人,我們都會給他們量體溫,體溫高的就到定點醫院的發熱門診去,病照樣看。大家在醫院內部都要戴口罩。
這幾天儘快把藥物篩查工作完成
看看哪個藥對這個病毒有效
記者:接下來,關於疫情,您的工作重點會放在哪裡?
李蘭娟院士:我還是非常關注我們國家這次疫情的趨勢,從開始到現在,包括武漢,我們也是主動提出來要去做個研判,去了以後,發現確實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專家組討論時,我也是率先提出已經進展到人傳人,對武漢要實施不能進也不能出的策略,要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包括後面提出要封城。疫情到現在為止,我也反覆強調,各地政府已經很重視,一級響應是我們傳染病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各地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一步檢查,對於可能的傳染源都進行發現後隔離,防止向全國大規模擴散,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2003年SARS疫情,也是從12月開始的,到第二年4月小湯山醫院造起來,疫情還是比較嚴重的,一直到五六月才控制下來,所以有這麼長的一個過程。而我們現在提前了,我們在1月份就採取了那麼多有效的措施,比SARS提前好幾個月。
當然,對於我來講,我是傳染病學的醫生,怎麼樣有效地來治療,尤其對重症和危重症的治療,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住在我們病房裡的病人,我們要想辦法全力以赴地救治,包括我們在H7N9取得的一些救治經驗,四抗二平衡在這次重症病人的救治中也發揮了應用。
還有科學研究,我們是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家傳染病臨床研究中心,需要結合臨床去研究,所以我們一有病人馬上就採樣了,然後就在實驗室進行病毒的培養,現在已經培養了5株病毒,有了這些毒株以後,有許多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用於藥物的篩查,現在哪些藥物對新冠病毒有效?現在有了病毒毒株以後,我們可以去驗證它,這個藥有沒有抗病毒的作用。我們希望這幾天裡儘快把藥物篩選的工作完成,這樣大家可以選擇一些有效的藥物。
其次,有了這個病毒毒株,我們可以對它的基因片段進行比對,包括和SARS冠狀病毒有沒有區別,觀察它的病毒有沒有變異。我們SARS時也分離培養出了2株病毒。
第三,有了病毒毒株可以做診斷試劑。
第四,有了這個病毒毒株可以做疫苗研究,這是一塊我們要做的研究。
記者:研究是否包括,為什麼同樣感染的是新冠病毒,有的人什麼症狀都沒有,有的人表現為咳嗽、發熱等症狀?
李蘭娟院士:是的,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要對他們採樣,對他們的免疫功能進行研究。可能有的人免疫功能比較強一點,有的免疫功能差一點,這也是我們要研究的內容。
我們的研究還包括,現在有些病人是重症,有些病人是輕症。為什麼會變重症,我們要進行發病機制的研究。發病機制是什麼?尤其是要研究它有沒有細胞因子風暴,細胞因子高不高,要進行檢測,要進行觀察,這是發病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