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到今天都有很多人認為蒙古國應該是我們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對於蒙古的了解都十分有限。
對於這樣一個在歷史上就和我們有諸多糾纏的國家,我們應該對他們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而蒙古對於過去的歷史傳承又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一個正確又成熟的歷史觀,大概才是兩國走向長久友好的關鍵。
中國人的「海棠葉情節」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並不是一句簡單的調侃,確實也有許多人,一直夢想著「收復」百年以來割讓的失土的。例如,有不少中國人都有著「海棠葉情節」,希望能夠收復故土。
所謂的「海棠葉」,便是指在蒙古國還未獨立時,中國的版圖的形狀,雖然現在我國的版圖如同一隻大公雞,但在滿清、民國蒙古還未獨立時,中國的版圖形狀就像是一片海棠葉一般,許多國人是特別嚮往恢復這樣的版圖的。
在我們的心裡,儘管歷史上的元代是外族統治中原的朝代,但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而蒙古族現在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其中一個民族,因而在許多人心裡蒙古「理所應當」是我們的一部分。
中國人的海棠葉情節,正是因為覺得蒙古國的獨立建國,是國家的分裂,希望恢復故土。雖然我國在近代失去的土地遠不止蒙古那一片草原,但無疑蒙古是組成海棠葉非常重要的一塊「拼圖」。
但對於蒙古人來說,事情卻不是這樣了。在蒙古人的眼裡,所謂的「海棠葉」不過是滿清對於他們的侵略和近300年的殖民統治,他們的獨立建國,是他們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反對壓迫鬥爭的勝利,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也沒有什麼回歸「祖國」的想法。
這是中國人與蒙古人的分歧,也是在一段時間內妨礙中國與蒙古的關係的原因。
蒙古人心裡的「徵服王朝」
其實在蒙古人談論歷史的時候,一直會提到「徵服王朝」這個概念,在蒙古人心裡,元代蒙古曾徵服過中國。
所謂「徵服王朝」,是美國漢學家魏特夫所提出的一個歷史學概念,是相對於漢族王朝來說,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並可以保持自身的文化,「徵服王朝」的概念,是用於區別那些被徹底漢化的「滲透王朝」的。
魏特夫
儘管這個概念是首先提出在《中國社會史:遼》中,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在我國的歷史上最為典型的一個徵服王朝,就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忽必烈只是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並仿照我國古代的王朝政治體系來建立的元朝。
但實際上,忽必烈還是在極力維護蒙古文明的,他中斷科舉,保留原蒙古制度,形成了蒙漢兩元政治,因而元朝就成為了蒙古人心裡的徵服過中國的王朝。
但在蒙古人心裡,也只是「徵服過」,畢竟他們是所謂的「徵服王朝」,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不像滿清那樣受漢文化影響深遠,至今也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蒙古人的這種觀念,同樣寫在了蒙古人的國家博物館裡。位於蒙古首都烏蘭巴託成吉思汗廣場的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分為七個展區,展示了蒙古人民自己的歷史,同樣也展示了屬於自己的國家歷史觀。
有參觀者提出,在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將自己的歷史文化分為匈奴、鮮卑、突厥、維吾爾、蒙古等帝國,並將近代歷史分為了被滿清統治的、爭取獨立的蒙古以及革命後的蒙古等階段。
這就是蒙古人的歷史觀,他們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國家和民族,他們曾經徵服過亞洲乃至歐洲的許多國家,但他們從來都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在滿清時代蒙古雖然在清廷的治下,但他們認為這是清朝對於他們的侵略和統治,在那之後,他們一直都在爭取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獨立。
被特別強調的「蒙古民族」
在蒙古國的歷史中,他們特別強調的,當然還是「蒙古民族」。蒙古人在自己的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了諸多歷史文物,無非就是想要展示自己國家與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這背後的邏輯,便是要告訴所有參觀者,自己國家的正統與合法性。
例如,蒙古帝國崛起之前,蒙古還只是一個部落的名字,蒙古草原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統治過,因而在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展廳裡用了許多版面展示了這些相關的文物,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這些曾經的「中亞統治者」的合法繼承人。
蒙古人著重介紹的蒙古帝國,是蒙古人最為輝煌的時期,也是最能證明自己的國家和政權的合法性的一段時間。在蒙古人的眼裡,早在秦皇漢武時期,中國就搶奪了他們的領土、對他們進行了無情的驅逐與殺害,而成吉思汗正是那個結束了草原亂世、一統蒙古草原,鐵騎踏遍歐亞的英雄。
是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才讓蒙古從一個部落的名稱,正式變了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名稱,這也是蒙古人認為自己國家合法和正統的重要歷史淵源。
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種種展示,確鑿無疑都是在展示和強調自己的「蒙古民族」,但有時候這之間也有著一定的矛盾,顯示出了他們為了與中國「割裂」,而展現出的某種有些自相矛盾的、不太成熟的歷史觀。
這一點體現在關於突厥和近代歷史的展覽中。現在我們知道,突厥的後裔其實就是如今的土耳其人,突厥人曾建立起一個國土面積達到764萬平方公裡的龐大國家,曾對我國造成過巨大的威脅,當然也曾統治過蒙古草原。
但蒙古人卻能坦然面對這段被突厥人統治的歷史,並與土耳其一起合作共建了關於突厥的歷史展館,他們卻無法直視滿清之後中國對於蒙古的統治,一直在試圖淡化乃至歪曲這一段歷史。
蒙古不願提及的歷史
在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朱棣都將對蒙古的戰爭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但儘管修築了長城、也多次對蒙古作戰,最終也只是把蒙古勢力趕到了大漠邊上、鞏固了中原統治,也並未從根本上消除蒙古人對於中國北方邊境的威脅。
直到滿清時期,清朝降服了蒙古各部、平定了準噶爾叛亂,除了布裡亞特、卡爾梅克等由俄羅斯統治之外,其餘各部均被納入了清朝版圖。到了1660年,庫倫活佛歸附清朝,而不歸附沙皇俄國的政策,更是影響了蒙古數百年的政治格局。
平定準噶爾叛亂
直到清朝滅亡後,1911年底,外蒙古才宣布「獨立」,沙俄則以蒙古的保護者自居,但在北洋政府與沙俄的談判下,1915年《中俄蒙協約》籤訂,我們還是保住了在法律意義上的、對外蒙古的主權。
1924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後,蒙古才取消了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民國政府與蘇聯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根據公民投票結果,國民政府於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
這一段歷史寫起來很長,但是在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卻很短。關於滿清統治蒙古的歷史內容,是所有展覽中最少的,其展廳的面積大概是關於共產主義蒙古的1/3。
據一些參觀者的描述來看,在這部分展覽中,突出的重點還是清廷對於蒙古殘酷又黑暗的統治,蒙古人展示了各種滿清的刑具,來暗示清廷的殘暴。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清廷對於蒙古的統治一向來是恩威並施的,乃至對於蒙古王公貴族還有著極為優厚的待遇,在實施了蠲免、賑濟、賞賚、土地配置、農業技術扶持等照顧政策後,相當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參觀者稱,關於近代歷史,蒙古人更是直接稱北洋政府軍隊「入侵」了蒙古,對他們進行貿易上的壓迫與剝削。在這段歷史的展廳中,參觀者表示只有相當少的解說詞配有英文,並且英文解說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事實。
例如,一張北洋政府閱兵的照片,被配以了「中國政府撤銷蒙古自治的慶典」的英文解說。這很顯然,是蒙古人為了掩蓋,或者不想讓其他人知道關於中蒙糾葛的歷史,而刻意為之的。
參觀者同時表示,蒙古人一直認為是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他們才能夠獲得獨立,因而儘管蒙古與蘇聯的「交往」僅僅只有70年左右的時間,但蒙古卻花了極大的篇幅來描述蘇聯與共產主義時期的蒙古,並著重展示了那個時期蒙古國工業化大發展的成就。
但前蘇聯真的對蒙古十分優厚,從未進行過殘暴的「統治」嗎?事實也並非如此。
因為在蘇聯控制了蒙古之後,曾大肆清洗藏傳佛教,逮捕喇嘛、摧毀廟宇;也曾強迫蒙古人將傳統蒙文改為斯拉夫文字,來阻斷蒙古文化的傳承。而且,蘇聯還曾在蒙古對「反抗者」進行大清洗,有接近5%的人口在這次清洗中受害。
這些,在蒙古國的歷史中,被輕描淡寫的略過了。原因很簡單,如果展示了滿清對於他們的合法統治,那蒙古國的獨立可以被稱之為「分裂國家」,蒙古國的獨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合法基礎。
用正確的歷史觀走向成熟
這顯然不是一種正確的歷史觀念。一個國家需要正視自己的歷史,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真正與自己的鄰國處好關係。
不僅僅對於蒙古而言是這樣,對於我們而言也是這樣。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就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主權地位,並與蒙古建交,但在赫魯雪夫上臺後,我們也曾與蘇聯交涉,試圖拒絕承認蒙古的獨立主權。
但最終,我們還是於1962年與蒙古籤訂了《邊界條約》,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正式劃定了中蒙邊界,奠定了兩國今後正常交往的基礎。這是我們走向成熟的表現,我們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然後找到了與鄰國的相處之道。而蒙古顯然在這個方面還需要進行一些改變。
即使不談論「獨立」或者「分裂」的問題,蒙古也應該在自己的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更加真實客觀的內容。
《邊界條約》
如果蒙古只展示滿清乃至中國的「殘暴」統治,亦或者只美化蘇聯對他們的掌控,那無疑會對蒙古人民帶來一種錯誤的導向,甚至會令蒙古人民對中國人民心懷不忿,影響到兩國的友好交往。
根據蒙古駐華大使所言,現在正是中蒙歷史關係最好的時代,兩國高層互訪頻繁、人文交流以密切、各領域合作持續增進。
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是在今年疫情發生以來首位訪華的外國元首、蒙古國捐給中國的3萬隻羊也已經分發到抗疫工作者手中,這展現出了蒙古對於中國的暖心支持;中國人民在蒙古疫情爆發的時期捐助的防疫用品也無疑體現了兩國的友好關係。
但這種友好的關係,不應該被博物館中一些有失偏頗的展示所破壞,蒙古若能客觀看待自己的歷史,必將對今後的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