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餘老師又發表了關於女性的言論,大意是女人不生孩子生命就是不完整的。
之前聽洪晃老師的點評是說餘老師完整的觀點是不僅女人,男人不生娃不做父親生命也是不完整的。
坦白來講,我個人覺得,大部分的女人可能都會這麼覺得,我沒能做媽媽,生命是有遺憾的。
比如女人擁有孩子這個事情,女人們都不會拒絕自己可愛的孩子,除了少數確實不喜歡孩子的女人。
我身邊的例子就是很多女人以前都不喜歡小孩子,結婚以後,沒有一個說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的。
而那些不想要孩子的女性也不是真的不想要,而是覺得自己擔不起責任,認為無法給自己的孩子更好的。
所以,母性這個東西應該是存在於大部分女人身上的。
針對於想要孩子的女性來說,前提就是得找到一個男人作為丈夫,然後才能有孩子。
所以,得找到一個好男人。可惜,好男人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
法律保障每個女性的生育權,說到底,生不生孩子是女性自己的事情,也大可不必上升到道德層面。
現代女性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經濟獨立的。
當然,也可以通過家庭的方式去做全職太太,在這裡並不是貶低全職太太。
而是大多數情況是,女性對家庭的貢獻和付出是很難被男人認可的和量化的。
不然,也不會有張桂梅校長拒絕全職太太的捐款這個事情了。
職業女性到了最佳生育年齡,是要去平衡家庭和事業,甚至要在二者之間做取捨。
對於一個追求事業獨立女性而言,因為要生育孩子而要放棄自己辛苦打拼的事業,無疑也是非常殘忍,令人可惜的。
所以,像餘老師這種觀點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對的。
我們如果想促進生育率的提高,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提一個觀點就完了,而是應該去做點實際的事情。
比如,現在很多人不願意生孩子,有一點很明顯,就是經濟壓力太重了。我有一個朋友開玩笑地說要是生一個孩子,獎勵一個房子,可以生滿全世界。
像新東方也是做孩子教育,餘老師完全可以讓二胎或者三胎免費學習嘛,我相信這就是落到實地的鼓勵生育措施。
畢竟以後人口少了,消費乏力,還是會影響生意的。
所以,作為一個育齡女性,個人認為,如果不能做出點實際的事情來刺激生育。
那麼,提出某些觀點的時候不要絕對化。
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批評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是非常沒有必要的。
而鼓勵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同時,創造更好的條件去引導,這個才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