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領跑梁河產業扶貧

2020-12-22 德宏頻道

原標題:「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領跑梁河產業扶貧

「這些豬不是普通的豬,是一群住著地暖房、喝著山泉水、定期『體檢』,還每天參加『健身』的豬。」在梁河縣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畜牧生態園內,「豬倌」林春法介紹著自己的「寶貝」。

2018年,一心想為地方脫貧攻堅做點實事的林春法,將他的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繁華都市上海「搬到」了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的馬鞍山,與梁河縣政府籤訂了《梁河縣畜牧生態園合作協議》,投資建成了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畜牧生態園,為梁河群眾開啟了一條生態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 產業扶貧闖出新模式

梁河縣是一個以種植糧、蔗、茶、烤菸和畜牧養殖為主的農業縣,人多土地少、山多壩子小,經濟發展滯後、發展不充分是最大的縣情。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春法卻有著獨到的眼光,認為這些劣勢的現狀可以轉化為發展的另一種優勢,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後,林春法發現梁河在發展養豬產業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林春法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後認為,從氣候條件上看,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19.3℃,是適宜豬生長的環境溫度,在此溫度下生長的生豬,豬肉增重最快、飼料轉化率最高;從生態水文條件上看,梁河有林業用地117.53萬畝,水系屬伊洛瓦底江水系,年均流量為24.51億立方米,可為豬場提供負氧離子空氣環境和充足的水源;從地形地貌上看,山多壩子小的地理環境,為生豬養殖提供了天然隔離區;從人文環境上看,梁河具有悠久的養豬史,大部分農戶都會養豬。

鑑於這些獨特的條件,林春法毅然決定到梁河投資生豬養殖產業,註冊1800萬元成立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8500萬元在馬鞍山建設了佔地386畝的畜牧生態園,首創「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扶貧合作模式。

在帶動群眾發展養豬產業中,公司除自行養殖外,還將仔豬按市場價優惠15%賣給合作社及農戶,並籤訂商品豬分散養殖合作協議,由合作社及農戶按企業生產標準自行餵養仔豬至成熟後,實行保護價收購,若市場價高於保底價時,就按照市場價收購。此外,為保障養殖戶的利益,公司還為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支持、保險、融資等配套服務。

在大企業的帶動下,群眾增收有了「產業+就業」的「雙引擎」。為增加就業崗位,帶動更多農戶脫貧增收,公司還對梁河現有的農村養豬場按照統一設計豬舍、統一提供仔豬品種、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飼料動保、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屠宰銷售的「六個統一」模式進行改造提升,同時也吸納周邊農戶到養豬場工作,全面助推梁河縣生豬產業發展。目前,已改造村集體養豬場9家,聯合農村生豬養殖合作社16家,招收農村勞動力就業60餘人。

林春法的扶貧模式不僅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企業規模也得以擴大,同時企業在發展壯大之後又反過來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以銷定產 滬滇合作開啟新門路

畜牧生態園裡養出來的豬,賣到哪裡去?為了解決銷售的問題,林春法一直在青浦和梁河之間來回跑,開拓了生豬在上海市青浦區的銷售市場。根據上海市場對豬肉需求量大的情況,企業根據需求調整養殖生豬品種,暢通產銷渠道,順利把所產優質豬肉賣到上海去。

在上海青浦援滇幹部的協調下,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等達成供貨協議,逐步將梁河畜牧生態園打造成為上海市商品豬主要供應基地。目前,青浦區相關職能部門也正在積極爭取與上海光明集團合作,在梁河按照上海市民的口味和喜好來養豬,按照上海的要求來加工、檢驗檢疫,進一步打通梁河豬肉進入上海的渠道。隨著銷售問題的解決,企業帶領梁河群眾走上了生態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生態養殖 窮鄉僻壤煥發新生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公司在規劃之初就牢牢抓住在綠水青山中「尋寶」的思路,規劃建設了厭氧發酵罐和低壓溼式氣櫃,通過對生豬廠的廢料及排洩物進行回收發酵處理,發酵生產的沼氣用於發電供豬場使用,有機肥作為農田及果蔬種植基地的基肥和水肥,循環利用了物質和能量,解決了養殖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養殖產業全面、持續、良性發展。

在脫貧攻堅中,梁河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要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與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的畜牧生態園項目,直接示範帶動了16個村的生豬養殖產業,公司年均創收6000多萬元,帶動群眾創收4000多萬元,實現310餘戶建檔立卡戶1050餘人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昔日的窮鄉僻壤正煥發勃勃生機。2020年10月,因在產業扶貧領域的突出成效,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表彰為雲南省社會扶貧先進典型。

如今,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生豬養殖規模上不斷發展壯大,生豬銷售在上海供不應求,深受消費者青睞,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真正「帶富」了當地群眾,「領跑」鄉村振興產業扶貧之路越走越寬闊。(趙睿 董詩林)

相關焦點

  • 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產業扶貧融資新模式探析——以藍田縣百村產業...
    目前,大部分金融支持的產業扶貧的路徑和模式,主要是支持有一定市場基礎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人口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最終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的目標。然而一些貧困地區由於資源匱乏,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滯後,往往難以吸引優質產業化企業進行投資。
  • 模式研究|再造新集體經濟:從「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的路徑...
    最初的產業扶貧是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地方的區域性經濟發展相結合,並是以扶持和發展龍頭企業為主。到了精準扶貧戰略開始實施之後的產業扶貧對於貧困人口的目標瞄準性和特惠性才被逐漸強化[[2]]。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指出「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制定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出臺專項政策,統籌使用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等。
  • 寧夏紅寺堡:一村一策壯大村集體經濟
    新華網銀川10月15日電(記者 馬思嘉)近年來,針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不寬、模式單一、收益不高等問題,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按照「一村一策」思路,找準「病根」抓「藥方」,因地制宜探索出政府主導、抱團發展、自主發展等多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加速度」。
  • 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名單出爐
    12月23日,山西晚報記者從省扶貧辦獲悉,山西綠色山區農副產品銷售有限公司等173家企業被認定為2020年度山西省級扶貧龍頭企業,陽曲縣清風良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82家合作社被認定為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
  • 錦屏:聚焦「人財物」三要素,讓村集體經濟火起來
    群眾在農業產業園區就近務工為推動實現富群眾、富集體的「雙富工程」,錦屏縣結合村情實際,探索適合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努力推進村企共建,在「造血」力量上下功夫,充分抓住「人財物」三要素,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致富奠定堅實基礎。
  • 桂平市石龍鎮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扶貧格局
    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第一步,但僅僅依靠企業難以實現,桂平市石龍鎮在三年的時間內流轉土地20000多畝,成功打造了八大產業扶貧基地,推動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扶貧格局。閩航科技富硒火龍果產業核心示範區是石龍鎮打造的八大產業扶貧基地之一,項目採用「公司 黨支部 合作社 貧困戶(農戶)」產業扶貧模式,通過土地出租、務工就業、承包經營和入股分紅,與貧困戶、貧困村形成利益聯結,土地出租共惠及農戶685戶,吸納石龍鎮及其他5個鄉鎮共15村的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和45戶貧困戶以獎代補資金,共387萬元實行入股保本分紅獲得收益,安排周邊群眾260
  • 荔波拉片村:「3335」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荔波縣拉片村結合村情實際註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核定資源資產972.35萬元,通過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爭資金、做文章、找出路,創新「3335」工作模式(即用活「三人」,健全「三制」,盤活「三資」,做活「五變」),以旅遊產業為主導,探索「黨建 旅遊 文化扶貧」的發展模式,
  • 王益區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近年來,王益區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生命線,按照「果業提質增效、畜牧業優化升級、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的總體思路,搶抓全省「3+X」產業工程發展機遇,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龍頭企業引領,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速。
  • 豐鎮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豐鎮市「八種模式」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  入股實體經濟模式。在立地條件較好的村,通過村集體入股龍頭企業的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巨寶莊鎮巨寶莊村依託綠康源公司,投入130萬元註冊成立巨福合作社,綠康源公司負責收購合作社農產品並銷售,村黨支部負責種養殖和勞務組織,2017年村集體收入6.2萬元。
  • 萬載縣三興鎮產業扶貧 彰顯農村集體經濟活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萬載縣三興鎮黨委政府深知產業扶貧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也是從「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的治本之策,他們緊抓產業扶貧工作,積極引進產業項目,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引導本鎮村民脫貧致富。
  • 農發行陝西省分行做好產業扶貧精準大文章
    藍田縣農村產業發展有需求、貧困人口有土地資源,但由於缺資金、缺規劃、不懂經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今年初,農發行陝西省分行通過3次深入座談,幫助全縣101個村集體經濟與貧困戶「搭橋修路」,通過建立公司,注入農業政策性資金7100萬元,助力整合政策、政府、金融、企業和集體經濟等各方資源,發揮各方優勢,建立了多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政府主導引領發展模式,促進產業集群集約發展。通過政府對產業扶貧的規劃和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風險可控」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實行統一流轉,統一實施,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不斷創新、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和聯結機制。
  • 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香格裡拉市產業扶貧走上康莊...
    明確35家企業為產業扶貧重點企業,扶持合作組織439家,通過用工、土地流轉、代種代養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加大集體經濟發展扶持力度在全市62個村投入村集體資金10250萬元,以「總支+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總支+致富帶頭人+農戶」、「合作參股分紅」等多種模式運行,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5萬至20萬元不等
  • 古城鎮:積極發揮當地人才作用帶動集體經濟發展
    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過程中涉及到的資源和參與主體已經超越農村邊界,且對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託克託縣古城鎮積極發揮人才作用,堅持把當地積極分子用起來、把退休的老同志請出來、把外出的能人志士請回來,讓困難群眾走進來,在推動全鎮精準脫貧和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政府+龍頭企業+貧困戶」促脫貧。
  • 蘭州市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把支部建立在合作社裡、產業...
    近年來,爭取各類資金1532萬元,實施進村項目27個,有效解決了群眾行路、飲水、住房等問題。投資166萬元實施到戶產業104戶,發放扶貧貸款42戶210萬元,帶動形成了以設施農業、勞務輸轉為主的產業體系。同時,建成高架大棚382座191畝、實現年經濟效益305萬元,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肥西:扶貧產業園紅火了村集體經濟
    今年以來,安徽省肥西縣柿樹崗鄉現有22個村鄉村級集體經濟已全部實現10萬元以上目標,預計到2020年底,實現50萬元以上強村5個,其中100萬以上村3個。周樓村便是這三個百萬村經濟的其中之一,自扶貧產業園建立起來,村集體經濟收入漲了,村民分紅多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預計到今年年底,周樓村村集體經濟可達130多萬。
  • 東方板橋鎮新園村蘭花產業扶貧基地:扶貧蘭花朵朵開
    原標題:扶貧蘭花朵朵開   近日,東方市板橋鎮新園村蘭花產業扶貧基地,工作人員在護理蘭花。這些石斛蘭花將銷往廣州、昆明等地。   新園村曾是深度貧困村,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助力貧困戶脫貧,新園村投入扶貧資金建設蘭花大棚,發展蘭花產業,成立蘭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提供就業崗位、產業扶貧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如今,新園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穩定在80萬元以上,蘭花產業每年實現穩定分紅達40萬元以上,整村實現脫貧摘帽。
  • 廣西寧明縣:一頭牛牽出一條扶貧產業鏈
    陸鐵山 攝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18日電(陸鐵山)近年來,廣西寧明縣通過政策鼓勵、資金扶持等措施,引進先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生態肉牛養殖產業,精準使用扶貧資金,實施「蔗-牛-菇-肥」項目,有效帶動了產業發展和村集體、貧困戶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成效。2019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批准寧明縣脫貧摘帽;2017年至2019年,寧明縣連續三年獲自治區黨政扶貧成效考核「綜合評價好」等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陝西眉縣齊鎮村: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脫貧戶四...
    原標題:眉縣齊鎮齊鎮村壯大集體經濟——讓脫貧戶四季有錢賺迎著紛紛揚揚的大雪,12月1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齊鎮齊鎮村。走進村冷庫院子裡,20餘名村民正從車上把白菜卸下來,然後一個個擇乾淨,裝筐,送進冷庫裡。
  • 魯山縣:扶產業上馬 固脫貧成果
    來源:平頂山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魯山縣不斷加大扶貧產業扶持力度,充分調動企業帶貧積極性,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慄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342人,為帶動群眾早日實現增收致富,該村積極探索藍莓發展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於2018年爭取省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資金120萬元,流轉土地25畝,建成8座大棚,以每年5萬元的價格,租賃給平頂山市亦源實業有限公司種植大棚藍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