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領跑梁河產業扶貧
「這些豬不是普通的豬,是一群住著地暖房、喝著山泉水、定期『體檢』,還每天參加『健身』的豬。」在梁河縣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畜牧生態園內,「豬倌」林春法介紹著自己的「寶貝」。
2018年,一心想為地方脫貧攻堅做點實事的林春法,將他的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繁華都市上海「搬到」了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的馬鞍山,與梁河縣政府籤訂了《梁河縣畜牧生態園合作協議》,投資建成了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畜牧生態園,為梁河群眾開啟了一條生態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 產業扶貧闖出新模式
梁河縣是一個以種植糧、蔗、茶、烤菸和畜牧養殖為主的農業縣,人多土地少、山多壩子小,經濟發展滯後、發展不充分是最大的縣情。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春法卻有著獨到的眼光,認為這些劣勢的現狀可以轉化為發展的另一種優勢,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後,林春法發現梁河在發展養豬產業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林春法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後認為,從氣候條件上看,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19.3℃,是適宜豬生長的環境溫度,在此溫度下生長的生豬,豬肉增重最快、飼料轉化率最高;從生態水文條件上看,梁河有林業用地117.53萬畝,水系屬伊洛瓦底江水系,年均流量為24.51億立方米,可為豬場提供負氧離子空氣環境和充足的水源;從地形地貌上看,山多壩子小的地理環境,為生豬養殖提供了天然隔離區;從人文環境上看,梁河具有悠久的養豬史,大部分農戶都會養豬。
鑑於這些獨特的條件,林春法毅然決定到梁河投資生豬養殖產業,註冊1800萬元成立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8500萬元在馬鞍山建設了佔地386畝的畜牧生態園,首創「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扶貧合作模式。
在帶動群眾發展養豬產業中,公司除自行養殖外,還將仔豬按市場價優惠15%賣給合作社及農戶,並籤訂商品豬分散養殖合作協議,由合作社及農戶按企業生產標準自行餵養仔豬至成熟後,實行保護價收購,若市場價高於保底價時,就按照市場價收購。此外,為保障養殖戶的利益,公司還為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支持、保險、融資等配套服務。
在大企業的帶動下,群眾增收有了「產業+就業」的「雙引擎」。為增加就業崗位,帶動更多農戶脫貧增收,公司還對梁河現有的農村養豬場按照統一設計豬舍、統一提供仔豬品種、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飼料動保、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屠宰銷售的「六個統一」模式進行改造提升,同時也吸納周邊農戶到養豬場工作,全面助推梁河縣生豬產業發展。目前,已改造村集體養豬場9家,聯合農村生豬養殖合作社16家,招收農村勞動力就業60餘人。
林春法的扶貧模式不僅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企業規模也得以擴大,同時企業在發展壯大之後又反過來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以銷定產 滬滇合作開啟新門路
畜牧生態園裡養出來的豬,賣到哪裡去?為了解決銷售的問題,林春法一直在青浦和梁河之間來回跑,開拓了生豬在上海市青浦區的銷售市場。根據上海市場對豬肉需求量大的情況,企業根據需求調整養殖生豬品種,暢通產銷渠道,順利把所產優質豬肉賣到上海去。
在上海青浦援滇幹部的協調下,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等達成供貨協議,逐步將梁河畜牧生態園打造成為上海市商品豬主要供應基地。目前,青浦區相關職能部門也正在積極爭取與上海光明集團合作,在梁河按照上海市民的口味和喜好來養豬,按照上海的要求來加工、檢驗檢疫,進一步打通梁河豬肉進入上海的渠道。隨著銷售問題的解決,企業帶領梁河群眾走上了生態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生態養殖 窮鄉僻壤煥發新生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公司在規劃之初就牢牢抓住在綠水青山中「尋寶」的思路,規劃建設了厭氧發酵罐和低壓溼式氣櫃,通過對生豬廠的廢料及排洩物進行回收發酵處理,發酵生產的沼氣用於發電供豬場使用,有機肥作為農田及果蔬種植基地的基肥和水肥,循環利用了物質和能量,解決了養殖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養殖產業全面、持續、良性發展。
在脫貧攻堅中,梁河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要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與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的畜牧生態園項目,直接示範帶動了16個村的生豬養殖產業,公司年均創收6000多萬元,帶動群眾創收4000多萬元,實現310餘戶建檔立卡戶1050餘人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昔日的窮鄉僻壤正煥發勃勃生機。2020年10月,因在產業扶貧領域的突出成效,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表彰為雲南省社會扶貧先進典型。
如今,梁河聯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生豬養殖規模上不斷發展壯大,生豬銷售在上海供不應求,深受消費者青睞,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真正「帶富」了當地群眾,「領跑」鄉村振興產業扶貧之路越走越寬闊。(趙睿 董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