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香格裡拉市產業扶貧走上康莊...

2021-01-15 澎湃新聞
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香格裡拉市產業扶貧走上康莊大道

2020-12-11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6年來,香格裡拉市把產業扶貧作為幫助貧困群眾建立造血機制、穩定增收長效機制的關鍵措施,按照「強龍頭、優布局、建基地、提規模、創品牌」的總體思路,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形成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的特色產業扶貧新格局,實現直接帶動農戶19648戶,其中建檔立卡戶4653戶全覆蓋,組織化程度達100%。

落實貧困戶產業扶持政策

積極發展中藥材、特色畜禽、高原雜糧、蔬菜、木本油料、養蜂、菸葉七大產業,向貧困戶補助一定的產業發展資金。明確35家企業為產業扶貧重點企業,扶持合作組織439家,通過用工、土地流轉、代種代養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增收。

加大集體經濟發展扶持力度

在全市62個村投入村集體資金10250萬元,以「總支+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總支+致富帶頭人+農戶」、「合作參股分紅」等多種模式運行,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5萬至20萬元不等。建立「村集體+電商」的營銷模式,建成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10個,村級商務服務網點46個,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

提高鄉鎮產業發展自主權

投入4838.186 萬元按各鄉鎮實際,扶持一批龍頭農業產業企業和農村經濟組織,培育了尼西鄉(尼西雞養殖園、中藥材園)、上江(蔬菜種植園、肉牛養殖園)、五境鄉(中藥材園、野雞養殖園)、小中甸鎮(馬鈴薯園、食用菌園、中藥材園、藍莓園、藏香豬養殖園)等 34 個農業產業園。

加大種養殖補助資金投入

出臺種養殖補助範圍及標準,投入使用種養殖補助資金10380.636萬元,重點改善各鄉鎮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五年來,發展中藥材3.3萬畝、木本油料3.2萬畝、蔬菜種植3.6萬畝,特色畜禽養殖45.6萬頭(只),高原雜糧3.7萬畝,蜜蜂養殖5160箱,菸葉種植1.03萬畝,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3800元以上。

強化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

投入2.0976億元,在全市建設產業項目基地444個,堅持長短結合、種養並重,扶持到戶。2019年建設貴澳·香格裡拉大數據扶貧產業示範園,通過智能玻璃溫室、水肥一體化系統、大數據分析平臺、農產品電商平臺、農民實訓基地、車釐子博覽園等一體化項目建設,全方位推進香格裡拉產業扶貧。配套建設產業基礎設施,投入資金14414.32萬元建設圍欄、機耕路、溝渠、農用便橋、田間路、田間滴管設施等。

加大投入扶貧車間建設

在全市建設70個扶貧車間,發展規模農產品的烘乾、儲藏、包裝,引導發展精深加工,實現多層次轉化增值,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級,提高貧困村農業綜合效益。

以獎代補扶優產業發展主體

以扶持龍頭企業(公司)和經營實體(合作社)為主,產業發展資金向龍頭企業(公司)和經營實體(合作社)集中。對帶動群眾增收明顯的給予一定獎勵,2018年以來,共兌現獎補資金737.1372萬元。

編輯:何維龍 知詩追瑪

二審:和金蓮 解晨松 終審:餘萍

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

徵集令

微信公眾號長期向社會徵集新聞線索、新聞稿件。

投稿方式:

微信:永遠的香格裡拉(微信號:xgllgzh)

郵箱:xgllsxcb@126.com

熱線電話:0887-8222202

原標題:《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香格裡拉市產業扶貧走上康莊大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香格裡拉市:產業方興未艾 富了群眾美了鄉村
    「我們村每家每戶都養了牛,養得多的有幾十頭,少的也有五六頭。養殖肉牛是我們村增收致富的一個重點產業。」談起村裡和自家近年來的變化,香格裡拉市三壩鄉江邊村賴頭支村民小組的村民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他說:「我們村幾乎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全村有62戶,其中4戶建檔立卡戶,都是因病、因災、因殘而被評為建檔立卡戶的。村民們一家比一家勤勞,今年他家養羊明年我家養豬或養牛,總之搞產業一家賽過一家,形成了家家有產業、戶戶有收入的局面。」
  • 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 小康有奔頭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紮下根,群眾脫貧有底氣。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有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 無為市「旅遊+產業」扶貧助力鄉村振興
    挖掘潛能 創建「旅遊+」扶貧之路在無為市紅廟鎮,有一處鳥語花香的生態景觀集聚區——紅廟鎮紅色山水澗風景區。景區內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誰也不曾想到,這片「山水園」曾經是無人問津的山旮旯。景區管委會開發出日常保潔工作等公益性崗位,帶動貧困戶就業;景區周邊的農家樂,通過採購貧困戶的自種自養農產品,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建立就業扶貧驛站,幫助有就業創新願望的貧困勞動者「足不出村」就能獲得就業崗位和培訓機會,拓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渠道;種植牡丹園、菊馨園的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吸納周邊農民來加工車間工作;景區內的生態觀光園、種植觀光園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措施帶動貧困戶增收……2020年,
  • 新圩鎮大村村果蔬加工廠投用
    扶貧團現場考察扶貧幫扶項目。  通訊員供圖   信息時報訊(記者 崔小遠 通訊員 鄭狄傑)8月8日上午,沙東街道精準扶貧項目——新圩鎮大村村果蔬加工廠正式揭牌投入使用。據悉,興寧市新圩鎮大村村果蔬加工廠正式投入使用,標示著大村村農產品產業發展邁入新階段,農產品產業鏈更加完整,大村村的發展又插上一雙新的翅膀。  自對口幫扶新圩鎮大村村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沙東街道特別重視扶貧產業幫扶,目前,已在當地開展了無花果種植、黑皮雞樅菌、紅薯種植、光伏發電等產業項目,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 助力發展特色產業 扶貧工作隊加快楊嶺鎮脫貧步伐
    盤活荒山,帶動群眾致富應城市人民檢察院扶貧工作隊進駐楊嶺鎮團山村以來,從當地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著眼,從提高群眾經濟收入入手,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和主導產業來抓,不斷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步伐
  • 西峽縣田關鎮:產業扶貧拔窮根 村民走上致富路
    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產業基地,發展光伏產業……一項項扶貧舉措使西峽縣田關鎮牛角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信心了。牛角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田關鎮西南11公裡處,距離縣城46公裡,地理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單一,曾經是深度貧困村。2016年4月,西峽縣殘聯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通過深入貧困戶走訪調研,與村民代表交流座談,從結對幫扶、培育產業、改善環境、文化惠民四方面入手,帶領牛角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 甕安縣永和鎮:產業發展有看頭 農民收入有賺頭
    永和產業基地。今年以來,甕安縣永和鎮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依託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深挖轄區內現有的優勢資源,圍繞「兩帶三區」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產業發展有看頭,農民收入有賺頭。
  •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產業扶貧助農民家門口就業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現代紡織產業園內,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6月7日攝)。近年來,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力發展產業扶貧,吸引企業投資建廠,幫助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近年來,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力發展產業扶貧,吸引企業投資建廠,幫助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在紅寺堡區現代紡織產業園內,一期投產的項目已在當地招工56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5人,項目三期全部投產後用工規模將達到2200人,人均月收入可達3000元左右。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工作掠影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貴港市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摸索並創新推廣五大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扶貧產業持續提升、帶貧成效逐步凸顯、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昌都市文化產業扶貧速寫
    近年來,在縣文化局的組織引導下,公司走上了「非遺+扶貧」的惠民路。    公司創始人其美次丁是嘎瑪呷瓦金銀鐵打造工藝第五代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公司在類烏齊縣共培訓民族手工藝學徒100餘人次,其中2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徒順利就業,有了穩定收入。」
  • 大道康莊重慶篇 大山大水孕產業 生態為先奔小康
    近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深入重慶市忠縣、開州區等地調研發現,在長江邊、深山裡,老百姓們在當地各級幹部的帶領下,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康莊大道在他們的腳下越走越寬。
  • 村村都有主導產業 興山水月寺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5千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蔡明亭 杜哲焱 金晶「全村281戶,去年戶均收入達到6.8萬元。」當地打破思路,突破常規,整合投資590多萬元,實施安橋河美麗鄉村項目和傳統院落民居改造項目,改路,美化庭院,拆除危舊欄圈屋棚,僅老舊房屋改造就達141棟。村裡建起了小廣場、景觀牌、停車場、風雨長廊等設施,安橋河村由過去全縣有名的環境髒亂差村蛻變成全省美麗鄉村示範村。基礎設施一變,引來大量人才與資本回歸。
  • 七家坪的笑聲——湖南省住建廳扶貧工作隊產業扶貧紀實
    這個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的貧困村,正變為有產業、有項目、有奔頭的希望村。這一切離不開湖南省住建廳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努力。平均每月駐村24天以上,走進了655戶鄉親家中,幫扶工作隊用真心真情以及實際行動贏得老百姓的讚譽。時光匆匆,白駒過隙。
  • 張北:精準施策「對症開方」 產業扶貧「多點開花」
    366個駐村工作隊、8249名幫扶責任人、1萬多名扶貧幹部走進農村,探家底、摸實情、細算帳、找癥結,問計於民、問計於眾,上跑部門,下跑地頭,邊確立脫貧規劃,邊爭跑項目,形成了「戶戶見幹部、舉措到每戶」的扶貧格局。
  • 投資超億元綜合型茶葉產業園區項目落戶英德龍華村
    記者今天獲悉,廣東怡品茗英德紅茶產業園項目近日落戶英德市橫石塘鎮龍華村,項目通過「農業+加工+科技」模式,參與產業扶貧及鄉村振興建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英德中國紅茶之鄉,現有茶園面積13萬畝。
  • 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如今,渝北區借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以特色高效產業項目作為突破口,發掘本村的傳統產業,著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村「兩委」在群眾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度提高了不少。今年他家養了20隻雞、330隻鴨子,種植了3畝多蔬菜,收入達3萬多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近年來,渝北區出臺了《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九條工作措施》,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讓貧困群眾發展好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性戰役、底線性任務進行全力推動。
  • 五裡坡:特色產業結碩果
    幫扶工作隊了解情況後,便讓張晉文來基地打工,全年包吃住,每月還能領到3000元錢,生活有了保障。分紅結束後,臨近晌午,村民們歡聚一堂包餃子、吃餃子,共同歡慶這喜悅的時刻。在陽光的映襯下,院落別有一番景致,人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脫貧有門路 致富有保障 固河鎮照亮產業扶貧路
    9月20日,高唐縣固河鎮大趙村貧困戶馬玉英高興地說,通過假髮加工,她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和馬玉英一樣,得益於固河鎮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手工活加工產業,全鎮50多個村莊的180餘名貧困戶在家門口就地「上崗」,變身產業工人。手工活加工產業也成為該鎮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一大亮點。固河鎮8個省定貧困村共有貧困戶254戶、598人,是全省扶貧攻堅重點鄉鎮。
  • 平安銀行 金融扶貧賦能產業扶貧
    為貧困地區嫁接金融資源,以金融扶貧賦能產業扶貧,是平安銀行在扶貧工作的重要實施策略。2018年,平安銀行專門成立扶貧金融辦公室實施「村官工程」,計劃5—8年內提供1000億元產業扶貧貸款,聚焦當地優勢產業,由銀行投入資金支持企業與政府的扶貧項目,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參與到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實現穩定增收。
  • 走上產業「溜光大道」 閒散小村再無「閒人」
    新華社哈爾濱10月21日電 題:走上產業「溜光大道」 閒散小村再無「閒人」  新華社記者黃騰  金秋十月,黑土地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在黑龍江省蘭西縣蘭西鎮林盛村,脫貧群眾田亞棟正在剛剛開業的上百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門衛室裡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