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12月18日電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借力農村集體經濟 貧困戶增收細水長流
「今天村裡分紅了,每股可以分到200元,生活的幸福感真是越來越高了。」渝北區洛磧鎮沙灣村建卡貧困戶李光珍拿著剛分到的錢高興地說:「真是沒有想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我們也跟著受益。」
當天一大早,沙灣村村辦公室裡,村民們排起了長龍,每個人臉上都笑開了花。隨著村黨總支書記張禹梅一聲宣布,2020年洛磧鎮沙灣村村集體經濟分紅正式開始。
沙灣村這次分紅金額共計174400元,每股可分到200元。沙灣村村民劉貴彬反覆數著手裡的錢說:「他家有7.5畝土地入股,這次分紅得到1500元,可以購買新家具了。」
此外,該村採取現金入股分紅的方式,讓村民、貧困戶參與入股,真正實現「村民變股東」「貧困戶變股民」,以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如今,渝北區借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以特色高效產業項目作為突破口,發掘本村的傳統產業,著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村「兩委」在群眾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度提高了不少。
產業興村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經過一年來的穩紮穩打,渝北已擁有很多效益顯現的集體經濟產業,都證明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了貧困戶「造血」功能,達到了貧困戶增收細水長流的目地。
施行一戶一策 家家有增收產業
12月9日一大早,洛磧鎮沙地村建卡脫貧戶陳瑞英起床後迅速扒了幾口飯,就背上竹筐趕著羊群往山坡走。「今天有老闆預訂,約好了要來我家殺兩頭年豬,等一下還有家裡的雞、鴨家禽要喂,忙得很!」陳瑞英顧不上多說又加快了步伐。
同樣忙碌的還有玉峰山鎮雙井村村民傅宗勇。今年他家養了20隻雞、330隻鴨子,種植了3畝多蔬菜,收入達3萬多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近年來,渝北區出臺了《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九條工作措施》,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讓貧困群眾發展好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性戰役、底線性任務進行全力推動。
同時,渝北還啟動開展「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改工作,聚焦問題、全面排查、舉一反三,並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大力抓好產業扶貧,有效鞏固脫貧成果。
今年以來,渝北區已經累計發放產業發展資金202.2萬元,充分調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同時,還大力推進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幫助解決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今年共計為207戶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740.3萬元。
村村有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
冬日裡的茨竹鎮方家溝村,在規整平坦的土地上,一棵棵梨樹苗迎風而立,梨樹下套種的蘿蔔長勢喜人。「得益於『雙十萬工程』的推進,我不僅年底有土地租金分紅,每天還有60元的工錢,實現了在家門口打工的願望。」該村村民杜代芳說。
據了解,渝北區大盛鎮、古路鎮、石船鎮等鎮在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中,都在果林下套種了大量青菜頭、花菜、豌豆尖等時令蔬菜,以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收益。
為解決農民種地效益低、農村缺少勞動力、農地無人耕種的難題,去年以來,渝北區以建成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為目標,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改造提升,突出在沿高速、沿鐵路、沿河流、沿水庫、沿景區,「9+5」已摘帽貧困村及區級扶貧重點村等區域,大力實施「雙十萬工程」,布局發展以柑橘、李、桃、花椒、雷竹等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經果林10萬畝和以香樟、楠木、水杉、楊梅等名優樹種為主的生態林10萬畝,通過重點鎮村示範、重點區域帶動、重要產業夯基,整村推進山地特色高效產業發展,增強農村的「造血」功能,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發展格局。
「在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中,我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三花六果』即:梨花、李花、櫻花,柑橘、梨子、李子、楊梅、藍梅、葡萄等特色種植業,並引導鼓勵貧困戶就近務工和以土地、農房等要素入股經營,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不返貧、快致富』。」渝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駛上發展扶貧產業增收致富快車道的渝北,村村產業興旺,戶戶有產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呈現一派新農村新氣象。(劉政寧、張澤美)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