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2020-12-24 人民網重慶視窗

  人民網重慶12月18日電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借力農村集體經濟 貧困戶增收細水長流

  「今天村裡分紅了,每股可以分到200元,生活的幸福感真是越來越高了。」渝北區洛磧鎮沙灣村建卡貧困戶李光珍拿著剛分到的錢高興地說:「真是沒有想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我們也跟著受益。」

  當天一大早,沙灣村村辦公室裡,村民們排起了長龍,每個人臉上都笑開了花。隨著村黨總支書記張禹梅一聲宣布,2020年洛磧鎮沙灣村村集體經濟分紅正式開始。

  沙灣村這次分紅金額共計174400元,每股可分到200元。沙灣村村民劉貴彬反覆數著手裡的錢說:「他家有7.5畝土地入股,這次分紅得到1500元,可以購買新家具了。」

  此外,該村採取現金入股分紅的方式,讓村民、貧困戶參與入股,真正實現「村民變股東」「貧困戶變股民」,以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如今,渝北區借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以特色高效產業項目作為突破口,發掘本村的傳統產業,著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村「兩委」在群眾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度提高了不少。

  產業興村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經過一年來的穩紮穩打,渝北已擁有很多效益顯現的集體經濟產業,都證明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了貧困戶「造血」功能,達到了貧困戶增收細水長流的目地。

  施行一戶一策 家家有增收產業

  12月9日一大早,洛磧鎮沙地村建卡脫貧戶陳瑞英起床後迅速扒了幾口飯,就背上竹筐趕著羊群往山坡走。「今天有老闆預訂,約好了要來我家殺兩頭年豬,等一下還有家裡的雞、鴨家禽要喂,忙得很!」陳瑞英顧不上多說又加快了步伐。

  同樣忙碌的還有玉峰山鎮雙井村村民傅宗勇。今年他家養了20隻雞、330隻鴨子,種植了3畝多蔬菜,收入達3萬多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近年來,渝北區出臺了《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九條工作措施》,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讓貧困群眾發展好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性戰役、底線性任務進行全力推動。

  同時,渝北還啟動開展「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改工作,聚焦問題、全面排查、舉一反三,並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大力抓好產業扶貧,有效鞏固脫貧成果。

  今年以來,渝北區已經累計發放產業發展資金202.2萬元,充分調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同時,還大力推進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幫助解決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今年共計為207戶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740.3萬元。

  村村有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

  冬日裡的茨竹鎮方家溝村,在規整平坦的土地上,一棵棵梨樹苗迎風而立,梨樹下套種的蘿蔔長勢喜人。「得益於『雙十萬工程』的推進,我不僅年底有土地租金分紅,每天還有60元的工錢,實現了在家門口打工的願望。」該村村民杜代芳說。

  據了解,渝北區大盛鎮、古路鎮、石船鎮等鎮在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中,都在果林下套種了大量青菜頭、花菜、豌豆尖等時令蔬菜,以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收益。

  為解決農民種地效益低、農村缺少勞動力、農地無人耕種的難題,去年以來,渝北區以建成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為目標,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改造提升,突出在沿高速、沿鐵路、沿河流、沿水庫、沿景區,「9+5」已摘帽貧困村及區級扶貧重點村等區域,大力實施「雙十萬工程」,布局發展以柑橘、李、桃、花椒、雷竹等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經果林10萬畝和以香樟、楠木、水杉、楊梅等名優樹種為主的生態林10萬畝,通過重點鎮村示範、重點區域帶動、重要產業夯基,整村推進山地特色高效產業發展,增強農村的「造血」功能,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發展格局。

  「在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中,我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三花六果』即:梨花、李花、櫻花,柑橘、梨子、李子、楊梅、藍梅、葡萄等特色種植業,並引導鼓勵貧困戶就近務工和以土地、農房等要素入股經營,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不返貧、快致富』。」渝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駛上發展扶貧產業增收致富快車道的渝北,村村產業興旺,戶戶有產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呈現一派新農村新氣象。(劉政寧、張澤美)

(責編:陳易、張禕)

相關焦點

  • 清水:精準施策助脫貧 產業拓寬致富路
    清水:精準施策助脫貧 產業拓寬致富路 2021-01-05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張北:精準施策「對症開方」 產業扶貧「多點開花」
    2013年,河北省張北縣建檔立卡貧困戶47948戶、90570人,貧困發生率29.63%,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張北精準施策,紮實推進脫貧工作,今年2月,張北整縣脫貧摘帽,10月,張北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脫貧攻堅獎——先進集體」。
  • 政策穩崗 技能促崗 基層拓崗 渝北 就業扶貧「兩手抓」 穩崗增收防...
    渝北區木耳鎮經果林栽培與營銷特色培訓課現場,農技與農經融合深受村民喜愛。「十三五」以來,渝北區人力社保局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要求,通過精準摸排區內貧困勞動力情況,提供精準就業服務、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發放扶貧就業補貼、開發公益性崗位等相關就業扶貧措施,讓貧困勞動力在渝北安心就業,通過務工實現脫貧增收。
  • 紫雲猴場鎮:精準施策贏硬仗 踏步邁向新徵程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紫雲自治縣猴場鎮黨委、政府針對不同貧困村寨、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治貧方式,找準「癥結」施良策,夯基建、保民生、拓思路、強經濟、抓治理、興鄉村,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兌現了對猴場4.1萬餘群眾的莊嚴承諾,摘掉了「窮帽子」。 脫貧有目標,幸福卻沒有終點。
  • 預想三步——看張家塞鄉怎樣精準施策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比方說,怎樣精準施策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他們就總是想到下一步、再下一步可能遇到的問題,然後堅持問題導向,未雨綢繆,精準施策,取得良好效果。張家塞鄉是資陽區的偏遠鄉鎮之一,也是全區唯一個鄉,由於種種原因,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全鄉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93戶、3251人。全區僅有的兩個省級重點貧困村——富民村和金壠村,也都在鄉境內。
  • 產業扶貧,看看山南市怎麼做?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南市緊緊圍繞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目標任務,圍繞完善落實產業政策、狠抓產業項目建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加強發展資金保障等綜合施策,凝心聚力、合力攻堅、多措並舉、統籌推進,紮實推進產業扶貧各項工作,增強發展後勁。
  • 同心築夢「燕子窩」 精準施策繪藍圖——工行助力外溝門鄉大營子村...
    駐紮在「燕子窩」的扶貧隊員們踏過溝溝坎坎,奔走在田間地頭,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多個層面入手,積極助力脫貧攻堅,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築夢人。  精準識別,「一個都不能少」  「燕子窩」因為地處偏遠,居住分散,全村3戶以上自然村達20個,當時全村總戶數480戶1280口人中就有貧困戶285戶614人,佔比分別達到60%和48%,道路泥濘、房屋老舊、水質渾濁、網絡覆蓋低、產業結構單一等因素嚴重製約著全村的發展,是全省深度貧困村之一。
  • 從煙筒山鎮民主村看磐石市推進精準扶貧的創新實踐
    葡萄大棚裡忙著剪枝的十幾個同村村民一邊麻利地幹活兒,一邊七嘴八舌地把這裡的情況完整地還原:「葡萄生產基地是2019年建成的,每人每天在基地裡幹活兒能收入100多元。從春季生產到埋土防寒,大半年下來最少也能賺1萬多元。」像徐桂英這樣依靠在黨群聯建扶貧田項目裡幹活兒增收、擺脫貧困的貧困戶在磐石市不在少數。
  • 一張地圖看山西怎樣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一定要精準施策。山西今年提出了「六項重點任務」,確保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勝。因地制宜、對症施策,山西為每個縣設計不同的脫貧路徑。廣靈縣,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把「扶貧車間」建在了農村,當地的村民靠學手藝長本領就能脫貧致富。在山西,扶貧車間還開到了夏縣、和順等多個貧困縣。
  • 農發行陝西省分行做好產業扶貧精準大文章
    產業扶貧不僅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還是鞏固脫貧成果、培育內生動力、實現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所在。  做好產業精準扶貧需要久久為功。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農發行陝西省分行將支持產業扶貧作為高質量服務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緊緊圍繞全省特色產業發展、地方資源稟賦、承貸客戶帶貧方式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下足了「繡花」功夫。通過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產業發展,該行不斷幫助搭建各種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聯結機制,從而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持續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 架起金融惠農橋——人行陽泉市中心支行創新模式助力精準扶貧
    自金融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人行陽泉市中心支行積極指導岔口信用社圍繞全鄉「一旅遊、三種植、三養殖」的產業脫貧模式,先後為大前村、西頭嶺村等18個行政村91戶貧困戶發放扶貧資金455萬元。    精準施策 不漏一人    為進一步落實精準扶貧工作,人行陽泉市中心支行組織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積極聯繫熟悉村民情況的村委會工作人員,開展進村入戶走訪對接工作,深入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開展評級授信,精準識別貧困程度,根據貧困戶信譽、貸款意願及勞動能力等,制定幫扶計劃和脫貧措施,明確「幫扶誰,怎麼幫」,
  • 王國生到竹溪竹山調研精準扶貧工作
    他走進企業車間、項目工地和田間地頭,查看產業脫貧的實效,深入到貧困戶家中了解收入、子女上學、生活等方面情況,聽取縣、鄉、村幹部對脫貧奔小康的意見建議。王國生強調,實現「精準扶貧、不落一人」,不僅是對各級幹部發展能力的考驗,更是一次作風檢驗。
  • 虞城縣大侯鄉聶樓村:謀發展能幫盡幫 補短板精準施策
    虞城縣大侯鄉聶樓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謀發展能幫盡幫,為補短板精準施策,幫助貧困戶協調資金、分析市場、找銷路,鼓勵有養殖經驗的農戶發展養殖業,規避貧困戶因養殖方法不當存在返貧的風險。截至目前,全村共發展小規模養殖戶魏成紅等6戶、零星養殖戶13戶,為全村弱勞動能力村民探索出一條增收渠道。   聶樓村2018年退出貧困村系列。
  • 甘肅慶陽扶貧產業「遍地開花」 多途徑引貧困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慶陽市依託本地資源優勢,把蘋果作為一項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圖為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白馬鋪鎮大面積栽植的蘋果園。與此同時,在精準識別幫扶政策推動下,慶陽草畜、蘋果、瓜菜、苗林、中藥材等脫貧產業正在『遍地開花』。」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慶陽市委書記貟建民7日在慶陽市委四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作出了如上表述。貟建民說,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慶陽人以農為主、靠地吃飯的傳統仍在延續,農業依然是慶陽老區人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 林安泰:帶領村民脫貧增收的紀檢老兵
    葫蘆壩村平均海拔1200米,自然條件差、產業資源單一、土地荒蕪嚴重,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葫蘆壩地多、路少,要是能打通村裡的循環路,荒蕪的土地便可以變成錢!」20年前,林安泰曾在黃金洞鄉擔任武裝部長,所以對該村的情況了如指掌。 自從進駐葫蘆壩村後,林安泰就把家安在了村委會二樓的一間辦公室裡,一門心思謀劃如何帶領村民脫貧增收。
  • 陽西縣:珠海橫琴新區扶貧工作隊精準施策,儒洞鎮壽場村華麗「蝶變」
    自2016年扶貧幹部駐村以來,壽場村裡的一磚、一瓦、一路、一燈、一校都舊貌換新顏,產業扶持、精準扶貧,截至2019年12月,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8人全脫貧,脫貧率100%。從省定貧困村到晚飯後跳起廣場舞,村民們喜悅的心情,來自摘了頭上的「窮帽」,更來自於未來一天比一天有奔頭。
  • 石柱三星鄉:精準施策助脫貧 破繭化蝶繪新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7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隆冬時節,在重慶市石柱縣三星鄉五鬥村,村民們在產業基地忙碌著。該村轄5個村民小組,全村共730戶2170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被評為全縣85個貧困村之一。村兩委和扶貧幹部迎難而上,精準施策,推動各項扶貧政策到戶到人,於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
  • 踐行社會責任 助力精準扶貧 大唐財富青海扶貧結碩果
    這背後是國家產業扶貧政策的落地,是青海省各級政府及青海省稅務局對扶貧工作的全力支持,也有青海省稅務局駐村第一書記的柴義軍幾年來地奔波,還有大唐財富為拉莊村的村集體經濟「添柴加火」。產業扶貧 根本之策7月27日,國務院扶貧辦在甘肅省隴南市召開全國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對全國產業扶貧工作進行總結及部署。
  • 鍾靈鎮:興產業 促增收 助脫貧
    近年來,該鎮結合傳統產業優勢,合理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各村情況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目前,我們以鍾靈水庫為中心,沿梅雲公路、鄧鍾公路、平大公路建成『三路一庫』產業布局。」鍾靈鎮人大主席張凌雲介紹。在合理布局下,目前鍾靈鎮茶葉、中藥材兩個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2019年,全鎮主導產業茶葉、中藥材實現產值1.9億元。真正實現鎮有主導產業,村有規模產業、戶有增收項目。
  • 【精準扶貧在三湘】慈利縣:興村富民「有一套」
    其他村如何做好旅遊扶貧文章? 趁熱打鐵,在全面深挖旅遊扶貧潛力後,慈利創新了四種旅遊扶貧模式。 ——精品景區輻射「帶動」。隨著玻璃橋建成試營業,張家界大峽谷景區周邊4個村新增客棧21家、餐館7家,解決農民就地就業121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5人),通過旅遊資源費和旅遊商鋪出租費分成,每年增收100多萬元。 ——鄉村戶外線路「撬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