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版圖上,山西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山西就有2個。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精準。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張「扶貧地圖」,看一看山西精準扶貧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精準扶貧,一定要精準施策。山西今年提出了「六項重點任務」,確保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勝。
因地制宜、對症施策,山西為每個縣設計不同的脫貧路徑。
呂梁山集中連片貧困區的嵐縣,既是國定貧困縣,又是生態脆弱區。創造性地把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相結合,實現生態與生計、增綠與增收互促共贏,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兩場攻堅戰。
大寧縣,在生態扶貧方面探索出一種新的造林方式,把過去政府投資造林的操辦機制,變成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造林服務的市場機制。
在長治武鄉縣嶺頭村,創建了「一戶一店帶全家、整村微商帶脫貧」的電商扶貧新模式。去年,全村微商線上線下銷售突破100萬元。
國定貧困縣臨汾隰縣,「一戶一碼、一果一標」的方法解決了梨果產業以假充真的問題,每一顆正宗的玉露香梨上都貼有二維碼,同時也讓電商扶貧的模式在這個縣城遍地開花。
讓我們再往北看,大同天鎮也是國定貧困縣,抓住與北京只有200多公裡的地利之便,憑藉「保姆輸出」形成了勞務品牌,「天鎮保姆」走俏京城,掙回了票子、還贏得了口碑。
在呂梁市,通過培訓就業,勞務輸出,「呂梁山護工」也成了脫貧攻堅的一大品牌。
廣靈縣,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把「扶貧車間」建在了農村,當地的村民靠學手藝長本領就能脫貧致富。在山西,扶貧車間還開到了夏縣、和順等多個貧困縣。
山西是國家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省。把光伏扶貧和資產收益結合起來,在汾西縣瓦窯疙塔村,面朝太陽的光伏板,一年就掙回來100多萬,全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平順縣西溝村,棚上發電、棚下還搞起了種植。利用食用菌生長喜陰喜溼的特性和光伏發電對光照的需求,建起了農光互補的產業基地。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產業。忻州市忻府區種出的辣椒,讓愛吃辣椒的四川人上門訂購。在當地,鼓勵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特色辣椒,小辣椒做成了大產業。
大同縣「黃花菜」變成了「黃金菜」,推進黃花產業,帶動鄉村旅遊發展,每年舉辦一次黃花文化節,全縣建成了60處黃花採摘觀光園區。
而革命老區左權縣,發掘紅色文化和民歌資源,推出了景區帶村的扶貧模式,全縣扶持的鄉村旅遊重點村15個。
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和順縣,通過「精準識別、新居安置配套、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產業就業保障、社區治理跟進六環聯動、環環緊扣;「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大難題,一一破解。1600多戶一次性搬出,不僅實現了拎包入住,每戶還配了一個菌菇大棚。
岢嵐縣宋家溝村,以易地搬遷為突破口,以「一村一品一主主體」為抓手,去年,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對這種做法和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張扶貧地圖,充滿著山西精準脫貧的堅定信心。今年,山西預計有26個貧困縣摘帽、2200個貧困村退出、61萬人口脫貧。我們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推動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