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回父母家的時候,恰巧隔壁阿姨家的女兒阿珍也帶著孩子回娘家,我在父母家吃過晚飯後下樓遛彎的時候正好隔壁阿珍也出來遛彎,於是我們自然而然的也就&34;在了一起,兩個孩子在前面邊玩邊鬧,我們幾個大人在後面邊注意著孩子的安全邊聊天。聊天內容一路從生活、工作、家庭等話題最後落到孩子的身上,而就在剛剛談論到孩子時,阿珍卻露出了一臉的愁容,對於阿珍的反應我感到甚是不解,於是帶著充滿疑問的眼神看向阿珍。
還沒等我問出口,只聽阿珍說道:&34;
相信像阿珍一樣,經歷過孩子如此&34;的家長一定不在少數,這些家長們也一定都在為此而感到頭疼之中,其中有絕大部分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如此行為時,往往都會選擇以吼罵的方式讓孩子&34;,但現實卻是孩子在經歷多次被吼罵之後,依然無法改正曾經出現的行為,而這也是家長們會感到頭疼的根源所在。所以,孩子們為什麼在看電視 、玩遊戲時經常會超過所規定的時間,而在學習或是其他一些事情上卻是經常會提前結束呢?
》》因為進入心流狀態而導致超時
&34;是在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名詞,其所指的是人們過於專注於某件事物,而導致對周圍的一切出現忘卻或不知覺,例如會忘記時間、吃飯、睡覺等所有除被專注事物以外的東西,而當人們進入到心流狀態,雖然會忘卻很多東西,但他們卻會因為自己對某一事物過於專注而獲得充實感。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曾有一次因專注於實驗而忘記吃飯,於是他的助理提醒他桌上有一個雞蛋可以煮來吃,牛頓看都沒看隨手就將雞蛋扔進鍋中後立刻返回到自己的實驗中,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助理再次來到牛頓的實驗室中後卻發現,雞蛋依然被放在原來的地方,而鍋中正在煮著的卻是一塊懷表,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情況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牛頓進入到了心流狀態。
》》因為孩子缺乏&34;或&34;和家長不同步導致&34;或超時
&34;同樣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其所指的是人們對於客觀現象的延續性以及順序性的感知。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對比較長的時間間隔預估不足;而對於比較短一些的時間間隔則會預估過高。
除此之外,對於某些特定的事物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當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即使沒有進入心流狀態,也會不知不覺就會超過計劃時間;而當做自己不感興趣或是枯燥乏味等一些事情時,即使是很短的時間也會覺得很漫長,正如有句話所講&34;。
所謂&34;通俗來講就是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能力,和其他被人們所擁有的能力一樣,對於時間的感知其實也存在有其發展的時間,年齡更小的孩子對於時間是處於在一種無感知的狀態,對於孩子成長到多少歲之後才會逐漸能夠感知時間曾有相關研究人員對此進行過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年齡在7歲以下的孩子對於時間幾乎處於在無感知或者感知不準確的狀態,而當孩子成長到8歲之後,才會逐漸對時間產生概念。
既然是能力,那麼就一定能夠通過某種訓練之後而獲得,所以孩子總是會出現&34;,但家長卻認為是孩子貪玩,其實往往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關於時間的訓練而與家長的時間知覺不同步。
》》用時鐘等工具讓孩子對時間產生基礎認知
一個月有幾周?一周有幾天?一天有多少小時?每一個小時又被分成了多少分鐘?每一分鐘又被分成了多少秒?時針、分針、秒針分別是哪一個?只有當孩子對時間有一個基礎的認知之後,他們才可能會形成&34;。
當孩子對基本的東西有了概念之後,家長們要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給孩子灌輸一些時間相關的概念,例如當給孩子聽兒歌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每一首兒歌的時長大概是在3-5分鐘左右,而在做其他的事情時也同樣可以告訴孩子所需的時長,以此來讓孩子自己去進行感知。
》》以承受後果的方式來加深孩子對時間的認知
在大多數家庭中,如若孩子出現不遵守時間的情況,很多家長往往都會以吼罵甚至是動手打的方式來管教孩子,然而使用如此的管教方式之後家長也經常會發現,無論對孩子有過多少次的&34;,他們似乎都無法&34;,雖然這次說是記住了,但下次該犯也還是一樣會犯,而且家長如此去管教孩子,無論是對孩子的心理、還是對親子間的關係其實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對此家長們可以讓孩子以承受後果的方式來增強其時間概念,例如孩子做作業總是磨磨蹭蹭,無論家長怎樣說孩子也都是一樣的磨蹭,那麼家長就可以先規定孩子到幾點鐘時必須上床睡覺,即使作業沒做完也要上床,而沒完成做孩子第二天必然會被老師批評,有過被當眾批評的經歷後,孩子也就會知道自己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前完成作業,而這也是變相在讓孩子形成&34;。
所以如果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有&34;的情況發生時,我們首先需要去做的真的不是吼破嗓子去要求孩子如何,而是找到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讓孩子形成時間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