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在想,
為什麼零零後學校裡打架 說的不是說去告老師 而是你等著我叫xx社會大哥來打你?
為什麼零零後早戀現象普遍存在 特別是網戀?
為什麼零零後成為了快手抖音軍團主力觀眾?
為此,我特地去查了一些相關資料,看到了兩個段子
我們不需要知道電子遊戲是什麼,他會不會造成近視,它會不會上癮,我們只需要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教育失敗,學校教育失敗,社會教育失敗的東西,「它」現在叫做遊戲,十五年前,「它」叫做早戀,三十年前,「它」叫做偶像,三十五年前,「它」叫做香港電影,四十年前,「它」叫做武俠小說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沒有任何力量能毀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感覺,很多的時候,與其說是在幫我們,老爸老媽們總是在強調自己的知識閱歷比年輕一輩豐富,有經驗,但但,這正是讓孩子們聽著不舒服的根源
接下來,我總結了一些長輩式的「經典」模式,嘗試著能否讓您回想起自己
※對孩子遇到的困難不以為然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順心的時候,或者有時候莫名的不說話,心情不好,孩子們會試著向閱歷更加豐富的我們請教經驗,想要我們給孩子指明一條明路,或者是給予他一些鼓勵。
但,很多家長朋友們所做的事情正與之相反,我們不僅不認可孩子的感受,還要把聚光燈轉向本不應該是被教育的孩子。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處境毫無同理心,一味地說「這算什麼」,「我們那時候比你現在面對的悲慘的多著呢」,「孩子,你還是太年輕了,你知道當時的我們是怎麼度過來的嗎」,「堅強點」,孩子只會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尊重,我們不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的交流方式,一定會激發起孩子的反感心態。
※看起來對孩子關心,其實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
就比如:孩子近期在備考,益智很努力的在提升英語水平,天天背單詞,讀短語,聽音頻,但是他總是在「英語」上,沒有什麼效果,然後我們就開始抓住「英語」這兩個字,開始教育孩子:「英語這個東西啊,就是得多背單詞,多做題,當年我們XX………「,其實,孩子的成績根本不是他想要關心的問題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很容易看出,長輩的教育,之所以讓零零後,一零後產生反感情緒,是因為我們往往做不到真正的積極傾聽,有些朋友在觀察孩子的情況的時候,捕捉到自己熟悉的關鍵字眼,就斷章取義,以為自己看透了一切,接著口述自傳,還順帶展示一下自己的過往,這種單向+跑偏的信息輸出,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言語是把利刃,它從來不比打虐輕鬆。
正如4月17日21時,上海市黃浦區的盧浦大橋上出現了讓人無比痛心的一幕:一男孩突然從車上跑下來,下車後徑直衝向橋邊,他趴在橋邊的護欄上往下看了一眼,隨後毫不猶豫地爬上護欄縱身躍下。女子在男孩身後追趕,當她跑到護欄邊,孩子已經跳下去了,她伸出手去碰到了孩子的腿,但卻已經來不及抓住他,孩子就這樣跳了下去。她往橋下看了一眼,癱坐在地上拍地痛哭,看著讓人心碎。
網友們紛紛表示痛心,「17歲的年紀,人生才剛剛開始,就這樣走了,父母該有多悲痛。」「不知道具體的情況,但是父母跟孩子之間一定要多溝通,彼此都要注意說話的方式。」
說實話,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而且是很愛很愛。
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在很多朋友根本意識不到這樣一件事,就是把我們的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給孩子真正的,足夠的尊重,在你們眼裡,孩子是你們的,你打他罵他都是理所應當,孩子哪裡做的不合你心意,你就罵他教訓他,都是因為你愛他,
然而,你們總是在他脆弱的時候,把那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放在了他的頭上,又或者是,你在他的傷口上,又插上了一刀,
對這件事,我最想說的就是,不要把你愛的人逼入牆角之中。哪怕是他犯了大錯而你佔了全部的道理。人一旦被逼到牆角退無可退,他要麼傷害對方,要麼傷害自己,要麼通過傷害自己來傷害對方,往往鑄下難以挽回的錯。
所以,
「長輩式教育」令人反感,並不是因為他們說的永遠是錯的,來源經常都會是「教育」的方式人生閱歷應該用來理解、包容他人,而非貶低他人的感受。即使不是長輩,換做任何人,因為自己經歷過一些事,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不僅令人生厭,還會把聽眾越推越遠。
最後,送上名人名言
社會三定律:
1.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頑固。
2.任何出生時間和我相差10年以內的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精英,中流砥柱。
3.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無可救藥垮掉的一代。
——納什·沃夏爾·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