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上海報導 一種用於器官移植後抗排斥反應的老藥——雷帕黴素有望給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任醫師鮑春德與上海巴斯德所研究員張曉明聯合在國際風溼病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風溼病年鑑》在線發表了名為「狼瘡相關非典型記憶B細胞內mTORC1通路高度活化且存在功能失調」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體內存在高比例的非典型記憶性B細胞,與狼瘡的疾病活動密切相關,提示雷帕黴素可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新的潛在的有效治療藥物。
人體的免疫系統擔負著免疫防禦、免疫監視和免疫調控等作用,正確識別「自我」和「非我」,是免疫系統發揮正常功能的關鍵特徵。如果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機體針對「自身」的成分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和炎症,就會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超過100萬。
據鮑春德介紹,系統性紅斑狼瘡常發生在育齡期女性,患者體內存在多種自身抗體,使得多系統多器官受累,如果治療不及時可發生腎臟、神經系統、心肺、血液系統等全身各個臟器的功能衰竭,嚴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因複雜,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導致目前臨床上治療手段有限。
來源於哺乳動物骨髓的B淋巴細胞是一類重要的免疫細胞,疾病條件下可以產生自身抗體,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針對B細胞的靶向藥物可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然而,不加區分的全面清除B細胞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副作用。
為了更精準的治療,尋找B細胞中與疾病相關的特定亞群,並研究它們的功能和致病作用極為重要。
鮑春德團隊聯合張曉明課題組利用複雜流式細胞技術和多色免疫組化技術,發現新發未治療的系統性紅斑狼瘡外周血中存在一群非典型記憶性B細胞比例上升的現象。
這群細胞具有獨特的細胞表型、分子和功能特徵,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高度正相關,並在狼瘡腎炎患者腎組織中高度浸潤,提示非典型記憶性B細胞是一群具有致病特徵的狼瘡特異性B細胞。應用高通量測序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後發現,非典型記憶性B細胞中存在雷帕黴素靶蛋白複合物1(mTORC1)信號通路高度活化。
雷帕黴素是智利復活島土壤中發現的一種由土壤鏈黴菌分泌的代謝物,是mTORC1特異性抑制劑,目前在臨床上主要用於器官移植後的抗排斥反應。
既往研究發現:對一些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活動性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雷帕黴素可通過影響外周血中T細胞不同亞群的比例,降低患者疾病活動度,改善疾病病情。
仁濟醫院專家們研究發現,應用mTORC1抑制劑----雷帕黴素可有效阻斷非典型記憶性B細胞生成,並可有效抑制這種細胞分化形成漿細胞和分泌自身抗體,進一步提示雷帕黴素可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新的潛在的有效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