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周,《Nature》子刊!歐洲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大腦的「方向盤」,控制運動方向
來源:腦友記BrainUp
小鼠左轉。轉彎過程中身體軸的順序變化顯示為疊加的彩色線條。
行走是動物和人類最重要的運動技能之一。在一項針對小鼠的新研究中,哥本哈根大學神經科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大腦的方向盤」-Chx10系網狀脊髓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哺乳動物中起控制運動方向的作用。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11日的Nature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
神經科學系博士後、論文第一作者Jared Cregg解釋說:「只需在小鼠轉向的那一側踩剎車,肌肉就會在另一側收縮。這樣,一側步長變短,另一側步長變長,從而使小鼠轉向。因此,Chx10細胞構成了一個運動轉向系統——方向盤。」
2,楊競課題組揭示肺部天然免疫反應的全新神經調節機制
來源:腦科學
肺部因與外界空氣直接接觸而極易受到感染,其免疫反應必須受到嚴格精準控制。楊競課題組的最新發現,揭示了肺組織中局部交感神經參與天然免疫的全新機制。
本研究首先報告了一種先進的iDISCO(ace)成像技術,實現小鼠或靈長類肺組織的三維螢光標記成像,在全組織水平展示了肺組織中各類神經纖維與不同免疫細胞的空間關聯。研究進一步發現,肺部兩類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抗細菌天然免疫或2型天然免疫),受到局部交感神經及其下遊腎上腺素受體信號的抑制調節。不僅如此,交感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通過直接作用於相關免疫細胞類群發揮其調控功能。這一研究工作推動了對於機體內神經免疫機制的全面深入了解。
3,Nature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什麼讓網絡上的負面觀點屢禁不止?
來源:BioArt
對疫苗接種的觀點的在線生態學網絡
不相信科學,是極其危險的。然而,個別似是而非的案例就可以輕易地傳播並加深大眾對科學的懷疑,糾正卻又變得特別困難。麻疹可以通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2019年,「反疫苗運動」的蔓延導致全球多地再次爆發。這些負面觀點又是如何在系統級別傳播演變的呢?那些原本猶豫不決的人群又是如何被影響而做出選擇的呢?
5月13日,來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Neil F. Johnson研究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he online competition between pro- and anti-vaccination views 的文章,提供了一個系統級的多方面生態學分析,涉及近1億人表達的關於疫苗接種的觀點,這些觀點來自不同國家、大洲和語言的大約30億Facebook高度動態用戶。這個前所未有的錯綜複雜的集群網絡的7個特徵及其演變為我們解答了上述問題,同時本文的分析結果為新政策和方法的提出提供了信息,將有利於打破社會大眾向負面觀點轉向的局面。研究結果挑戰了人們在圍繞健康的爭論問題上對於猶豫不決個體的傳統思維,並強調了網絡集群動力學在多物種生態中的關鍵作用。
4,應當提倡大面積腦梗死後惡性腦水腫的預防理念及其研究
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
大面積腦梗死是缺血性腦卒中致死致殘的主要類型,惡性腦水腫是大面積腦梗死預後不良的常見原因,一旦發生,治療效果極差。當前研究和臨床指南多關注惡性腦水腫發生後監護室管理及手術治療等下遊處理措施,針對惡性腦水腫防治的適宜措施相關研究明顯滯後。我們認為如果能將防治關口前移,在惡性腦水腫發生前進行早期預測並及時幹預,將比發生後的治療更合理且可行。
在研究方面應探索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腦水腫特別是惡性腦水腫發生發展的自然史規律,探索早期預防幹預的時間窗;研究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及早期預測因素,從而篩選適宜患者進行精準幹預防止或減輕惡性腦水腫發生。臨床醫生應重視大面積腦梗死早期臨床表現,動態觀察記錄病情變化,及時予以綜合性個體化管理,通過預防惡性腦水腫發生達到降低腦卒中疾病負擔的最終目的。
5,兒童時期的飲食與成年後肥胖和心臟病的風險有關?
來源:轉化醫學網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在5月11日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照顧者對幼兒飲食行為的影響」,兒童如何進食可能和他們吃什麼一樣重要。該聲明是該協會為父母和照顧者提供證據策略的第一項聲明,為幼兒創造一種健康的飲食環境,支持幼兒積極健康飲食行為的發展和保持兒童健康體重,從而降低超重、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6,趣味研究:娘胎裡長得如何可能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來源:精神時間
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博士 Erik Pettersson 及其團隊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在控制家族因素以及精神障礙併發症的前提下,探討胎兒的生長發育與青少年期乃至成年後精神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 2019 年 2 月的 JAMA Psychiatry 雜誌上。
研究顯示,胎兒生長發育不良,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會影響發育後期精神心理健康狀況。在控制家族性混雜因素的情況下,新生兒出生體重的降低可能會導致人後期精神心理疾病增加,特別是與特定神經發育疾病關係密切。
7,Nat Hum Behav:體育鍛鍊如何促進機體心理健康?
來源:細胞
健康的身體是健康心理的家園,體育鍛鍊能夠改善機體的認知功能,然而我們並不清楚到底哪一種鍛鍊/運動能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地探究了這個問題。
研究者表示,較高的活動量並不一定會促進更高的心理健康效率,每次鍛鍊持續的時間越長,機體認知能力的提高就越快;男性或會從體育鍛鍊或獲益更多一些;性別之間的差異在運動強度上表現尤為明顯,但在運動類型上卻不明顯;如果運動強度增加過快的話,對於女孩兒和女性所產生的正向效應就會慢慢消失,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想要提高機體的認知能力,這類人群就需要選擇中低強度的體育活動。
8,祝賀!15年來中國內地首個膠質母細胞瘤療法獲批
來源:藥明康德
再鼎醫藥與Novocure公司5月13日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腫瘤電場治療愛普盾的上市申請,用於與替莫唑胺聯用治療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以及作為單一療法用於復髮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而愛普盾是15年來中國內地首個獲批用於膠質母細胞瘤的療法。
愛普盾通過將電場覆蓋到特定區域治療腫瘤,截至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治療了超過15,000名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腫瘤電場治療也已通過人道主義設備豁免(HDE)途徑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用於惡性胸膜間皮瘤(MPM)的治療,這一適應症的上市申請隨後也將在國內提交。除膠質母細胞瘤和MPM外,多個全球3期關鍵性臨床研究正在開展以評估腫瘤電場治療用於治療腦轉移、非小細胞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的療效,同時針對肝癌和胃癌的2期臨床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2,腦科學日報|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要想孩子學習好,先讓他們會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