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大腦的方向盤」-Chx10系網狀脊髓神經元

2020-12-17 腦科學君

1,本周,《Nature》子刊!歐洲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大腦的「方向盤」,控制運動方向

來源:腦友記BrainUp

小鼠左轉。轉彎過程中身體軸的順序變化顯示為疊加的彩色線條。

行走是動物和人類最重要的運動技能之一。在一項針對小鼠的新研究中,哥本哈根大學神經科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大腦的方向盤」-Chx10系網狀脊髓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哺乳動物中起控制運動方向的作用。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11日的Nature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

神經科學系博士後、論文第一作者Jared Cregg解釋說:「只需在小鼠轉向的那一側踩剎車,肌肉就會在另一側收縮。這樣,一側步長變短,另一側步長變長,從而使小鼠轉向。因此,Chx10細胞構成了一個運動轉向系統——方向盤。」

2,楊競課題組揭示肺部天然免疫反應的全新神經調節機制

來源:腦科學

肺部因與外界空氣直接接觸而極易受到感染,其免疫反應必須受到嚴格精準控制。楊競課題組的最新發現,揭示了肺組織中局部交感神經參與天然免疫的全新機制。

本研究首先報告了一種先進的iDISCO(ace)成像技術,實現小鼠或靈長類肺組織的三維螢光標記成像,在全組織水平展示了肺組織中各類神經纖維與不同免疫細胞的空間關聯。研究進一步發現,肺部兩類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抗細菌天然免疫或2型天然免疫),受到局部交感神經及其下遊腎上腺素受體信號的抑制調節。不僅如此,交感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通過直接作用於相關免疫細胞類群發揮其調控功能。這一研究工作推動了對於機體內神經免疫機制的全面深入了解。

3,Nature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什麼讓網絡上的負面觀點屢禁不止?

來源:BioArt

對疫苗接種的觀點的在線生態學網絡

不相信科學,是極其危險的。然而,個別似是而非的案例就可以輕易地傳播並加深大眾對科學的懷疑,糾正卻又變得特別困難。麻疹可以通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2019年,「反疫苗運動」的蔓延導致全球多地再次爆發。這些負面觀點又是如何在系統級別傳播演變的呢?那些原本猶豫不決的人群又是如何被影響而做出選擇的呢?

5月13日,來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Neil F. Johnson研究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he online competition between pro- and anti-vaccination views 的文章,提供了一個系統級的多方面生態學分析,涉及近1億人表達的關於疫苗接種的觀點,這些觀點來自不同國家、大洲和語言的大約30億Facebook高度動態用戶。這個前所未有的錯綜複雜的集群網絡的7個特徵及其演變為我們解答了上述問題,同時本文的分析結果為新政策和方法的提出提供了信息,將有利於打破社會大眾向負面觀點轉向的局面。研究結果挑戰了人們在圍繞健康的爭論問題上對於猶豫不決個體的傳統思維,並強調了網絡集群動力學在多物種生態中的關鍵作用。

4,應當提倡大面積腦梗死後惡性腦水腫的預防理念及其研究

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

大面積腦梗死是缺血性腦卒中致死致殘的主要類型,惡性腦水腫是大面積腦梗死預後不良的常見原因,一旦發生,治療效果極差。當前研究和臨床指南多關注惡性腦水腫發生後監護室管理及手術治療等下遊處理措施,針對惡性腦水腫防治的適宜措施相關研究明顯滯後。我們認為如果能將防治關口前移,在惡性腦水腫發生前進行早期預測並及時幹預,將比發生後的治療更合理且可行。

在研究方面應探索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腦水腫特別是惡性腦水腫發生發展的自然史規律,探索早期預防幹預的時間窗;研究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及早期預測因素,從而篩選適宜患者進行精準幹預防止或減輕惡性腦水腫發生。臨床醫生應重視大面積腦梗死早期臨床表現,動態觀察記錄病情變化,及時予以綜合性個體化管理,通過預防惡性腦水腫發生達到降低腦卒中疾病負擔的最終目的。

5,兒童時期的飲食與成年後肥胖和心臟病的風險有關?

來源:轉化醫學網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在5月11日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照顧者對幼兒飲食行為的影響」,兒童如何進食可能和他們吃什麼一樣重要。該聲明是該協會為父母和照顧者提供證據策略的第一項聲明,為幼兒創造一種健康的飲食環境,支持幼兒積極健康飲食行為的發展和保持兒童健康體重,從而降低超重、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6,趣味研究:娘胎裡長得如何可能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來源:精神時間

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博士 Erik Pettersson 及其團隊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在控制家族因素以及精神障礙併發症的前提下,探討胎兒的生長發育與青少年期乃至成年後精神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 2019 年 2 月的 JAMA Psychiatry 雜誌上。

研究顯示,胎兒生長發育不良,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會影響發育後期精神心理健康狀況。在控制家族性混雜因素的情況下,新生兒出生體重的降低可能會導致人後期精神心理疾病增加,特別是與特定神經發育疾病關係密切。

7,Nat Hum Behav:體育鍛鍊如何促進機體心理健康?

來源:細胞

健康的身體是健康心理的家園,體育鍛鍊能夠改善機體的認知功能,然而我們並不清楚到底哪一種鍛鍊/運動能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地探究了這個問題。

研究者表示,較高的活動量並不一定會促進更高的心理健康效率,每次鍛鍊持續的時間越長,機體認知能力的提高就越快;男性或會從體育鍛鍊或獲益更多一些;性別之間的差異在運動強度上表現尤為明顯,但在運動類型上卻不明顯;如果運動強度增加過快的話,對於女孩兒和女性所產生的正向效應就會慢慢消失,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想要提高機體的認知能力,這類人群就需要選擇中低強度的體育活動。

8,祝賀!15年來中國內地首個膠質母細胞瘤療法獲批

來源:藥明康德

再鼎醫藥與Novocure公司5月13日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腫瘤電場治療愛普盾的上市申請,用於與替莫唑胺聯用治療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以及作為單一療法用於復髮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而愛普盾是15年來中國內地首個獲批用於膠質母細胞瘤的療法。

愛普盾通過將電場覆蓋到特定區域治療腫瘤,截至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治療了超過15,000名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腫瘤電場治療也已通過人道主義設備豁免(HDE)途徑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用於惡性胸膜間皮瘤(MPM)的治療,這一適應症的上市申請隨後也將在國內提交。除膠質母細胞瘤和MPM外,多個全球3期關鍵性臨床研究正在開展以評估腫瘤電場治療用於治療腦轉移、非小細胞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的療效,同時針對肝癌和胃癌的2期臨床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2,腦科學日報|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要想孩子學習好,先讓他們會做夢

相關焦點

  • 腦幹網狀結構
    神經元的軸突分為升支和降支。降支發出的側支至薄束核和脊髓前角;升支發出的側支至導水管周圍灰質、束旁核、中央旁核、連合核、下丘腦和未定帶。內側核群主要接受外側核群、脊髓和所有腦神經感覺核的傳入纖維,也接受雙側大腦皮質、 嗅腦的嗅覺及中腦頂蓋視、聽覺的傳人纖維;發出大量的上、下行纖維束,廣泛投射到中樞神經的許多部位,構成腦幹網狀結構的「效應區」。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高度共同活動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會比那些不經常共同活動的神經元更強。這種關係為成熟神經元中存在的突觸大小的多樣性提供了明確的預測。雖然有一些證據支持這種模型,但是直接的驗證需要測量單個突觸的活性、大小及其神經元的輸出信號,而現有技術一直難以實現這一點。  如今,來自馬克斯-普朗克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報告了一種能夠讓他們實現這些測量的新方法的結果。
  • 腦科學日報|超聲波助力老年痴呆治療;5-羥色胺平衡大腦內部交流
    2,腦科學研究院邵志勇課題組發現 「肌肉-表皮-膠質」信號軸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來源: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信號通路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本文探究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問題: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研究人員以小腦神經核為實驗對象,研究其從魚到哺乳類的演化過程。小腦神經核在魚和兩棲類腦中有一對,爬行類腦中有兩對,而哺乳類則有三對。通過運用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分析,作者們發現小腦神經核在組織和進化上有一個元單位。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一直與海馬體(大腦中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中相鄰神經細胞興奮的連接改變有關。興奮性連接必須與抑制性連接維持平衡。研究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抑制性連接(分別表達小清蛋白parvalbumin和生長抑素的神經元)可以改變並增加它們的連接強度。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究竟我們的大腦是靠什麼生理機制來實現這樣的功能呢?秘密就藏在丘腦網狀核(Thalamicreticular nucleus, TRN)中。該研究首次從單細胞分子特性、神經元電生理特徵、局部丘腦神經環路結構以及功能的角度為丘腦網狀核繪製出了一幅綜合圖譜。這幅新圖譜進一步地為我們揭開了丘腦網狀核的「神秘面紗」。3,Nature子刊:「起底」影響人類衰老和長壽的基因座,血鐵水平竟也參與調控?
  • 腦幹網狀結構學習筆記
    一般來說,中腦向頭端(rostrally)投射到大腦半球;腦橋延伸到腦幹和小腦;延髓支配脊髓(圖24.2)。所有中樞神經系統灰質都充滿了分泌5羥色胺的軸突(axonal)的曲張體(varicosities)。臨床上,通過增強5羥色胺的活性可以治療嚴重抑鬱症(majordepression)。2.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張思園團隊揭示中樞神經系統髓系細胞對腦轉移的調控作用及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圖註:中樞神經系統髓系細胞CNS-myeloids通過趨化因子Cxcl10信號形成特異性免疫抑制微環境促進腦轉移的發展 研究發現,腦轉移灶中同時存在來自中樞神經系統自身的髓系細胞
  • 腦科學日報:越胖記憶力越差;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結果表明,發現杏仁核中特定抑制性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合成對於存儲有關暗示威脅的信息至關重要,而表達PKCδ的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合成對於存儲有關安全線索的補充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關鍵調節器,被認為在發育中的大腦和脊髓中是異質的。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1,近日,腦科學重大突破!焦慮?恐懼?大腦中哪些細胞在作祟?發表在Cell子刊!皮層腦區不同亞型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參與調節不同頻率神經元振蕩。11月25日凌晨0時,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團隊在Cell Reports發表論文,採用在體局部場電位記錄、光電極記錄以及光遺傳操縱等技術闡明了視覺刺激誘發V1腦區θ振蕩的具體神經機制。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然後對出生後大腦中受到幹擾的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2,Nature子刊: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生的關鍵腦區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圖註:LPBN環路調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機制模式圖11月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左)在諸如炎症條件下,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釋放促炎因子;(中)促炎因子上調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中的IFITM3的表達,增加γ-分泌酶活性和Aβ產生;(右)Aβ作為抗細菌/病毒蛋白發揮部分免疫功能。反過來,Aβ進一步增加AD發生的風險。在組織病理學上,阿爾茨海默病(AD)的特徵是腦中存在細胞外斑塊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2,Nature子刊:科學家發現治療「美女病」多發性硬化的關鍵基因來源:生物探索圖註:Gsta4調節OLS線粒體應激和細胞內4-HNE負荷多發性硬化(MS),因多發於女性,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炎症相關的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大腦和脊髓神經時
  • 腦科學日報:吸菸促進肺癌腦轉移的原因;紅肉吃太多,大腦老得快
    1,匹茲堡大學科學家發現可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免受神經元組織損傷的藥物來源:藥時代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新藥,他們認為這種新藥可以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免受神經元組織損傷。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此前表明,在腦外傷後阻斷一種名為miR-181a的microRNA,會促使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元。2,JEM:破解吸菸促進肺癌細胞鑽入大腦之謎!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作者:РозаSHANK3基因在興奮性突觸中編碼突觸後支架蛋白,幹擾該基因的表達與神經發育障礙(例如Phelan-McDermid症候群、自閉症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症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有意或無意記憶對注意的影響
    近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文章似乎揭示了其中的答案:對時間敏感的神經元破損並歪曲了我們對時間的理解。 研究表明,上回神經元(SMG)區域中的神經元細胞會在特定的時間長度內激發。如果反覆受到固定持續時間的刺激,神經元就會疲勞。而此時由於其他神經元繼續正常活動,因此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知會發生偏差。
  • 腦科學日報:自主調節血糖的神經元;糞便可用於帕金森病早期診斷
    設備只有一枚硬幣大小,用手術植入頭骨,就像安裝在大腦上的Fitbit,充滿電可用一整天。Neuralink目前已經獲得FDA批准在人腦上實驗!馬斯克現場展示了已經植入Neuralink設備兩個月活蹦亂跳的健康小豬。實驗主要是植入晶片後,能直觀看到豬的腦活動。演示人員撫摸它的鼻子時,豬的神經開始興奮。設備連接的1024個電極作用下,豬腦內的電波信號清晰可見。
  • 腦科學日報|直接用人類神經元構建AI晶片;手臂一彎,LED燈就亮
    1,直接用人類神經元構建AI晶片,這家公司打造的無實體大腦可以玩雅達利遊戲來源:量子位人類神經元和計算機晶片,交織的更加緊密了。近日,一家初創公司竟直接用真正的神經元與計算機晶片相結合,試圖構建一個微型無實體大腦。
  • 脊髓反射
    一、脊髓反射概述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並不經過腦,但在正常情況下,其反射活動是在腦的控制下進行的。完成反射的結構為脊髓的固有裝置,即脊髓灰質、固有束和前、後根。最簡單的脊髓反射弧的神經元只包括一個傳入神經元和一個傳出神經元,組成單突觸反射,一般只局限於一個或相鄰一個脊髓節內,也稱節段內反射。大多數反射弧是有兩個以上的神經元組成,其反射稱多突觸反射,即在傳入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之間還有中間神經元,其軸突在固有束內上、下行數個脊髓節段後,終於前角運動神經元,此種反射稱節段間反射。
  • 脊髓 - 脊髓- 專區 - 生物谷
    灰質細胞構築分層:   第I層————————————-后角邊緣核   第II層————————————膠狀質   第III、IV層————————-—后角固有核   第V層————————————-網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