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

2020-12-12 中國天氣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舞春牛

「舞春牛」是桂平市石龍鎮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在每年開春前舉行的、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福活動。正當「立春」到來之際,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們便興高採烈地敲起鑼鼓、舞起「春牛」。在一陣陣鞭炮聲中,「春牛」走家串戶給村民們拜年,為村民們祈福,祈求「牛年」給鄉親們帶來好日子、好運氣。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舞蝴蝶

富有壯族特色的石龍鎮安旺村平安蝴蝶舞,原名又叫舞蝴蝶,是平安村流傳下來慶豐收、祝昇平的一種模具舞蹈,喜慶或重大民間節日,如元旦、春節、三月三等跳跳,增添喜慶氣氛。蝴蝶舞以竹篾扎架,糊紙彩繪製作而成的蝴蝶模具,通過各種程式與動作表現蝴蝶的生活情趣。它是一種傳統的壯族民間舞蹈,一對青年男女,手執鮮花和花籃作前導,一群隨同人員,邊舞邊唱人們幻想的故事情節.,表演具有特色的民族風格和歷史源淵,大部分是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故事,生死難定,毅然相抱投崖自盡,死後化成一對彩蝶雙雙飛向遠方的線索為背景,套用廣東音樂為伴奏。蝴蝶舞紀念頌揚青年男女敢於反抗封建禮教,衝破舊習俗,為追求美滿的愛情生活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使該舞具有特定的歷史研究和觀賞價值。

相關焦點

  •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有你喜歡的!
    宣粉們,你們知道嗎,就在11月份,咱們貴港市的桂平市石龍壯族春牛舞、貴港壯族油紙傘製作技藝入選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截止目前,我市已經有20項入選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巧奪天工,有的精緻美麗,有的趣味橫生。快跟小軒一起來看看咱貴港這些「寶貝」吧!
  • 桂平市石龍鎮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扶貧格局
    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第一步,但僅僅依靠企業難以實現,桂平市石龍鎮在三年的時間內流轉土地20000多畝,成功打造了八大產業扶貧基地,推動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扶貧格局。閩航科技富硒火龍果產業核心示範區是石龍鎮打造的八大產業扶貧基地之一,項目採用「公司 黨支部 合作社 貧困戶(農戶)」產業扶貧模式,通過土地出租、務工就業、承包經營和入股分紅,與貧困戶、貧困村形成利益聯結,土地出租共惠及農戶685戶,吸納石龍鎮及其他5個鄉鎮共15村的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和45戶貧困戶以獎代補資金,共387萬元實行入股保本分紅獲得收益,安排周邊群眾260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蘿崗香雪」等123個項目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 巷裡坊間的民俗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扎燈籠
    巷裡坊間的民俗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扎燈籠。哈嘍,各位讀者們好,我們又見面了!上一期我們簡單介紹了華麗大氣的宮燈,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民間燈籠吧!要說這民間的燈籠雖比不上皇宮中的燈籠奢華精緻,但卻別有一番韻味。
  • 梅山剪紙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梅山剪紙  梅山剪紙是以梅山文化為底蘊的在益陽安化地區流行的民間剪紙藝術的總稱。其代表是以生長在安化縣仙溪鎮光明村的剪紙藝人向亮晶提供的剪紙資料為佐證,反映了益陽市近代剪紙活動狀況,益陽市政府2009年通過相關專家論證,確定該生存狀態的剪紙藝術為益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命名為「梅山剪紙」。
  • 桂平市石龍鎮流轉土地發展產業扶貧基地
    人民網桂平3月17日電 桂平市石龍鎮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大力引進優質產業項目,強力推進土地流轉,僅三年時間就流轉土地20000多畝,在全鎮內布局萬畝富硒火龍果核心基地、千畝澳洲堅果基地、千畝沃柑三華李基地、千畝油茶基地、千畝砂糖桔沃柑基地、千畝中藥材基地、100萬棒食用菌基地、千畝牛蛙養殖基地等八大產業基地,其中富硒火龍果示範區獲評三星級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要具有觀賞性,因此,對於採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讀解 在過去一年多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影像記錄的實際工作中,發現許多電視工作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了解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比較概括的稱呼,是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來的。
  • 菏澤麵塑(曹州面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附:山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9民間文學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山東省諸城市2諸城市文化館20民間文學嶗山民間故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2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21民間文學舜的傳說山東省諸城市3諸城市文化館22民間文學莊子傳說山東省東明縣3山東省東明縣文化館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書寫內容為哈語文課文內容,學生們握筆端正,坐姿規範,用心書寫,展示了良好的民族文化素養和良好的書寫習慣。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了孩子們對民族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 風險共擔 利益共享——桂平市石龍鎮探索產業扶貧新機制見聞
    石龍鎮萬畝富硒火龍果產業開發基地一角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劉 操 文/圖8月2日,在桂平市石龍鎮福平村招盆屯魚乍水庫旁,澳洲堅果樹已長到千畝澳洲堅果、千畝油茶、千畝牛蛙養殖、千畝沃柑三華李、數千畝火龍果……農業大鎮桂平市石龍鎮以前種植水稻、玉米、花生、黃豆、木薯等傳統農作物。從2016年起,一些新面孔開始進入村民視線,而且當地發展了許多大型種植基地。隨著基地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得到實惠。
  • 小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
    小欖菊花會以花為媒、以菊會友、技藝精巧、規模宏大、色彩斑斕,是中國菊文化最集中和群眾參與性極強的民俗活動,享譽海內外。 2006年5月20日,小欖菊花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0-10 08:2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中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項目及傳承人授牌
    本報訊(記者 燕卓)作為西寧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之一,城中區非遺項目蘊含著獨特的文化魅力。近日,城中區文化館為城中區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授牌。
  • 晉江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議名錄公示
    關於晉江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議名錄的公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於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相關規定,我市開展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評選工作。
  • 西華胡辣湯、老子祭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網訊 12月22號,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周口市西華縣申報的胡辣湯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傳統技藝項目,鹿邑縣申報的老子祭典成功入選民俗項目。
  • 守藝·傳承——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蓬萊大杆號
    齊魯網煙臺7月24日訊煙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了更好地宣傳煙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煙臺故事,傳播煙臺聲音,不斷提升煙臺的對外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煙臺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煙臺大眾網,拍攝製作《守藝·傳承——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專題片,通過視頻鏡頭,帶您領略煙臺非遺項目的魅力和風採,展示煙臺良好城市形象。蓬萊大杆號作為一種吹奏樂,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 武山縣12項非遺項目入選第四批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山高蹺)近日,第四批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在入選的41個項目中,武山高蹺、武山馬社火、姜維黃龍帶把槍、武山春秋大刀等12個項目或技藝入選。至此,我縣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8項。武山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石窟文化、史前文化、三國文化和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構成了武山歷史文化的基本框架。
  • 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三出國門對外交流
    荊楚網消息(記者吳堅 通訊員胡高普)2月17日,記者從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2016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次走出國門,參加對外交流活動,分別是「荊楚文化走韓國」、「楚漢神韻」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和「感知中國·哈薩克斯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