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三個長鏡頭感受新現實主義影像風格

2020-12-25 你的無動於衷

《我不是藥神》三個長鏡頭感受新現實主義影像風格

今天的拉片目標是《我不是藥神》。在三爺最喜歡的影評公眾號「反派影評」剛剛發布的2018華語片十佳票選中,這部片子被影迷們評為「年度最佳華語片」(3512票/6340票)。但很有趣的事情是,它同時也是31位影評人投票中「最被過譽」的電影第一名。

在三爺看來,片子的初始目標就是成功的商業片,它正邪分明、技法嫻熟,最終收穫了大多數人的「神片」評價,可謂求仁得仁,作為一個從業者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看著它把「製藥企業」推上了絞刑架,用生命無常和人性善良的名義發出審判,眾人「觀刑」的聲勢越浩大,我則越心生冷淡。失去了理性的善良,尚沒有資格走上神壇。

今天我們只從專業的角度看待它。

視聽分析

在準備文章的過程中,三爺看到了幾篇《我不是藥神》的攝影師、分鏡師的專訪,裡面比較詳細的寫清了整部電影的影像風格和工作思路(連結後附),所以以往我們拉片都是從片段切入然後分析整個影片的視聽語法,這次既然我們能看到攝影師的工作思路,就改一改方式,自上而下,先理解創作理念,再去片子裡面尋找那些具體的影像片段。

先放一張攝影師在開機前設計的攝影造型概念圖:

基本看這張圖我們既能理解整個電影的影像理念是什麼,又能看到具體的執行方式是什麼,是非常好的學習材料,裡面的兩個專業名詞的含義給大家展開一下:

新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流派,這個電影流派的誕生主要是因為二戰中的義大利,電影不是法西斯的宣傳片就是一些低俗的喜劇和抒情劇,義大利的文化人們覺得這樣不對,於是在二戰後開始聚焦社會現實和小人物的真實生存狀態,用電影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人民帶來的災難。

戰後一片狼藉,攝影棚也大多被毀,於是攝影機走出影棚,進入到真實世界的戰後廢墟之中去拍攝和記錄,同理演員也基本是非職業的,再加上導演多用紀實性的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這些就成為了新現實主義的由來。這個流派下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

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長鏡頭理論)是法國的電影理論家巴贊在1958年提出的一種電影美學理論,他主張對一個場景或一場戲進行一個較長的、連續的拍攝,從而真實、完整地表現客觀世界的思想,主張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反對單鏡頭剪輯。

了解了上面的內容再來看藥神,就能明白:

這應該是一部專注講人的電影,會用大量特寫和近景鏡頭來把人從環境中突出出來,同時會大量使用手持拍攝來增強現實感和代入感,注重鏡頭調度,偏好長鏡頭,打光追求自然感。

帶著這種認知建議大家再去看看成片,會擁有嶄新的視角。今天我們就挑出3個劇中長鏡頭的例子,和三枚彩蛋鏡頭來詳細展開。

分鏡頭

鏡頭1-酒吧初見劉思慧

程勇和呂受益兩個人在瘋狂推銷印度格列寧受挫後,呂受益想到有個人可能能幫他們打破現有的困局,於是他帶著程勇來找這個人。

這場戲用一個長鏡頭完整交代了程、呂二人的行動、夜店的環境信息並且完成了劉思慧這個角色的「性感出場」,一氣呵成,代入感很強。

附上機位圖,你能看出設計圖和真實的拍攝之間又哪些區別嗎?

鏡頭2-團隊成型收錦旗

程勇的團隊建好了,藥的銷售也穩定了,這裡這場戲兩個鏡頭非常高效地把整個團隊的日常狀態展現出來,黃毛主要出苦力負責搬運,思慧負責聯絡工作,老劉負責與印度對接保證藥源,老呂帶回錦旗,程勇一副成功商人的模樣。一個手持鏡頭一氣呵成,自然流暢,觀眾的注意力一直被導演拉著走不會出戲。

鏡頭3-印度街頭偶遇神像

這場戲的長鏡頭被剪開了,不過也能看到導演和攝影師的創作理念。

程勇在異國他鄉的街頭偶遇了一場象徵「死亡」的宗教活動,他的精神世界的主題從此時起已經不再是金錢和欲望,而是生死和尊嚴。對於一部一直貫徹現實主義手法的電影,這場戲是比較特殊的一場,像一個氣口一樣,用到了表現主義的象徵手法。

彩蛋

表現人物內心掙扎的鏡子戲法

程勇在經歷了被張長林報警的警告之後,內心十分掙扎,藥再繼續賣下去可能不知道哪一天人就被抓進去判刑了。

為了表現這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心活動,導演連著用了幾顆手持鏡頭,借用鏡子或者鏡面的反射來呈現程勇的人像。當然直接拍程勇特寫也沒毛病,不過就少了一種情緒的感染力,少了一種人物處於巨大壓力下的孤立和焦灼感,同時晃動的鏡頭更增加了那種不安和矛盾的感覺。

表現人物內心煎熬處境的燈光小技巧

程勇在停止假藥生意後成為了服裝廠的小老闆,再次見到呂受益的時候,他的病情已經進入急變期,這場戲是他和呂妻在病房外,聽著呂受益換藥時候發出的痛苦嚎叫,他很煎熬。

這顆鏡頭中程勇和呂妻各居畫面兩側的陰影中,中間一道亮光將二人隔絕開來。左邊是程勇的坐立難安,右邊是呂妻看似木然。兩個人狀態不同但實際一個表現了病痛之強烈一個則表現了病痛之頻繁,此時中間的亮光帶有了象徵意義,畫面想表達的是美好和生機此時與這二人無關。

畫面構圖呼應人物內心想法

程勇在參加呂的葬禮之後,內心其實已經開始決定要要為病人們做點什麼,這場戲他給熟睡的兒子蓋上被子,鏡頭特意從一根柱子後面拍攝,柱子把他和兒子分隔開,從畫面構圖上暗示他內心已經開始做和兒子分開的打算了。雖然沒有一句臺詞,但能傳達人物的心境,很妙。

其他

一個電影的成功需要每個環節的成功,但是一個電影的失敗卻只需要任意一個環節的失敗。影視工業化的大時代,希望每一個中國的影視工作者都能趕上這班車。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現實主義的非現實之殤
    《我不是藥神》(後文簡稱《藥神》)是一部獲得市場成功的現實主義電影,其改編自陸勇的真實事件並輔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點綴,情節上模仿了《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且在影像風格上借鑑韓國現實主義電影如《熔爐》《辯護人》等。筆者著重將從鏡頭語言、美術風格及劇作情節三方面分析《藥神》的獨到之處。
  • 現實主義中的悲喜劇《我不是藥神》個體英雄
    大家好,這位是年輕的電影觀察家,我們要談談被稱為最佳華語電影的《我不是藥神》,新任導演溫木業,導演徐崢寧浩,監製保駕護航,曾經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一場大火,犀利的主題和深入的情節贏得了每個人的票房,質量和水準保持在同一水平。
  • 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在《我不是藥神》中,文牧野再次通過對社會現實細緻入微的體察與觀照並且將以往的鏡語敘事策略一以貫之,使得電影通過流暢的小景別和自然的運動感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整部影片光影敘事與鏡像感知的基礎,同時也構築起了電影的現實主義美學風格,實現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慨嘆。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晃動式的鏡頭成為其鏡語風格的一大特色。
  • 帶來真實和沉浸的長鏡頭,完整電影的神話
    在不間斷的鏡頭內,觀眾的注意力會被強制集中,那麼該如何界定長鏡頭的價值,有三個因素:環境,角色和情節。第一因素是環境,即故事發生的地理位置。環境中應該充滿豐富的細節,使事件發生之地獨一無二,無論是戰場還是電視演播廳都該能讓觀眾該感覺身臨其境。
  • 以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為例》探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徵
    總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一種記錄精神。」2 追求實景拍攝。新現實主義曾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要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直觀的改變體現在影片的拍攝場景上,深層次的影響了電影語言和電影風格,如:自然光照明,平實的拍攝角度,穩定的鏡頭語言等;拍攝手法、電影語言的特點也體現了新現實主義影片的記錄性。
  • 我不是藥神1日破3億!這部現實主義題材佳作你會去看麼?
    我不是藥神1日破3億元票房,《我不是藥神》是一部社會題材的電影,演員有徐崢,王傳君,周一圍等實力派。單從票房收入來看很火爆的。夏日炎炎,正是看電影、追劇的好時光。我不是藥神由譚卓、徐崢、章宇、王傳君主演。寧浩、徐崢監製。文牧野導演。
  • 為什麼現在所有的電影都是現實主義?被專業詞彙強行解讀的電影
    相信不少喜歡在各類平臺上看影評的朋友,聽過最多的幾個詞就是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各種頭頭是道的專業術語,營造著一種撲面而來的不明覺厲,搜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就會被人們扣上一個現實主義的帽子,說實話,並不是很喜歡這種莫名其妙亂扣帽子的影視分析,本文旨在通過通過自己的了解對現實主義做一些拆解說明,至於有沒有用,可以考慮看完了咱們聊一聊。
  • 揭秘《我不是藥神》美術幕後!(設計稿分享)
    代表作:《我不是藥神》、《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左耳》《誤殺》《嫌疑人X的獻身》等。 電影的視聽語言是通過模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傳達超越普通生活的感受體驗。空間作為電影視聽語言中重要的一種手段,承擔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 《我不是藥神》:實至名歸!初冬的「金雞獎」重溫夏日感動
    而最令我關心的是《流浪地球》和《我不是藥神》,這兩部電影的高光時刻落在哪裡。金雞獎也不負所望,頒給了《流浪地球》最佳錄音。(中國科幻電影加油!)頒給了《我不是藥神》最佳故事片獎,且其導演文牧野先生獲得了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電影《金字塔之連鎖反應》緊張籌備中,掀起現實主義新潮流
    由安徽澤深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金字塔之連鎖反應》正在緊密籌備中。由於貼合實際,現實題材影片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進而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與討論。據公開數據整理,2018年度利潤收益最高的電影是《我不是藥神》,利潤高達10億元。
  • 《我不是藥神》的內涵海報,你讀懂了嗎?
    近日,由徐崢監製、文牧野導演的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爆了。改編自「中國抗癌藥代購第一人」程勇的真實故事,那是一個沉重、荒誕到難以言說的故事。藥為什麼貴?命為什麼賤?變為什麼難?都在這部不止於喜劇的喜劇片裡。
  • 《我不是藥神》究竟「神」在哪兒
    這部贏得廣泛讚譽的《我不是藥神》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又能給國產電影的創作帶來哪些啟示呢?作為商業片的成熟創作者,寧浩和徐崢的本次合作,將鏡頭對準了遭遇求醫困境的群體,他們的嘗試也收穫了不俗的口碑。在向來以苛刻的眼光審視國產電影著稱的豆瓣上,觀眾也給《我不是藥神》打出了高達9.0的評分。
  • 細數電影史上經典長鏡頭,個個堪稱經典
    說到經典電影中的長鏡頭可就太多了,影史上大師級的導演如伯格曼、格裡菲斯、戈達爾、黑澤明、侯孝賢、賈樟柯等等,哪個不是長鏡頭運用的大師,被這麼多大師鍾愛的原因雖說因人而異,但整體上都是迷戀長鏡頭所帶來的情緒堆積、時空不斷而達到的特殊效果,也從某種程度上區別於好萊塢為代表的商業片的暴雨剪輯,但長鏡頭不是誰都能用得好的。
  • 從新現實主義到馬戲團風格,誰看懂了費裡尼的華麗自傳?
    他早期從形式平實的新現實主義出發,50年代中期著力於探索反情節、反傳統的戲劇結構。到了60年代前後,又轉向「用電影手法敘述與我思想合拍的一切事物」,之後便開始塑造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富有巴洛克式裝飾感的、自傳性謎題式的華麗風格。
  • 《我不是藥神》像一味靈藥,直接下到了中國電影長久以來的痛處
    目前《我不是藥神》這部國產喜劇電影,上映1天,豆瓣評分9分,票房突破3億元,口碑炸裂,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電影,有笑點有淚點,演員們演技都很棒,「山爭哥哥」徐崢這演技確實厲害,徐崢可以憑這部戲拼個影帝了,王傳君的演技炸裂圈粉,王傳君也不該再屬於愛情公寓了,還有章宇和譚卓的表現也都很搶眼。
  • 《我不是藥神》被谷歌翻譯成這樣,它翻譯地對嗎?
    「我病了3年,正版藥一盒4萬,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拖垮了,誰家沒有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這句話來自最近熱播的《我不是藥神》中一位病友的話,當時坐在熒幕前的小強也被這句強有力的「我不想死,我想活著」深深地震撼了,這部電影的高口碑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註定,因為它是以洞察這個社會為主線,並且直擊人性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細心的小強發現《我不是藥神》的英譯名,覺得非常貼合劇情,而其他的影片的譯名相比較《我不是藥神》的譯名,讓人有點難以接受。
  • 《我不是藥神》:這部「槓精」電影竟然超出我想像的偉大
    最早了解到《我不是藥神》是因為它的名字。原來的名字是《中國藥神》,結果被總菊駁回,說解放後都不準成精了,這名字要改(虧得不是要加錢)!於是就改成了《我不是藥神》這個有點向總菊抬槓的名字,結果竟然過了。看來總菊也怕槓精啊。
  • 《我不是藥神》究竟"神"在哪兒?
    這部贏得廣泛讚譽的《我不是藥神》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又能給國產電影的創作帶來哪些啟示呢?作為商業片的成熟創作者,寧浩和徐崢的本次合作,將鏡頭對準了遭遇求醫困境的群體,他們的嘗試也收穫了不俗的口碑。在向來以苛刻的眼光審視國產電影著稱的豆瓣上,觀眾也給《我不是藥神》打出了高達9.0的評分。
  • 《我不是藥神》自來水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我不是藥神自來水了解一下
    《我不是藥神》自來水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我不是藥神自來水了解一下時間:2018-07-07 19: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不是藥神》自來水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我不是藥神自來水了解一下 電影圈延期上映成為某些片子逃檔,躲避熱門好片擠壓的好辦法。
  • 現實主義電影超級爆款誕生?
    《我不是藥神》劇照《後來的我們》劇照昨日,由文牧野導演、寧浩監製、徐崢監製並領銜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正式公映。該片原本定於7月6日上映,自6月30日舉行全國點映以來取得不俗佳績,這也使得片方決定趁熱打鐵,提前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