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三個長鏡頭感受新現實主義影像風格
今天的拉片目標是《我不是藥神》。在三爺最喜歡的影評公眾號「反派影評」剛剛發布的2018華語片十佳票選中,這部片子被影迷們評為「年度最佳華語片」(3512票/6340票)。但很有趣的事情是,它同時也是31位影評人投票中「最被過譽」的電影第一名。
在三爺看來,片子的初始目標就是成功的商業片,它正邪分明、技法嫻熟,最終收穫了大多數人的「神片」評價,可謂求仁得仁,作為一個從業者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看著它把「製藥企業」推上了絞刑架,用生命無常和人性善良的名義發出審判,眾人「觀刑」的聲勢越浩大,我則越心生冷淡。失去了理性的善良,尚沒有資格走上神壇。
今天我們只從專業的角度看待它。
視聽分析
在準備文章的過程中,三爺看到了幾篇《我不是藥神》的攝影師、分鏡師的專訪,裡面比較詳細的寫清了整部電影的影像風格和工作思路(連結後附),所以以往我們拉片都是從片段切入然後分析整個影片的視聽語法,這次既然我們能看到攝影師的工作思路,就改一改方式,自上而下,先理解創作理念,再去片子裡面尋找那些具體的影像片段。
先放一張攝影師在開機前設計的攝影造型概念圖:
基本看這張圖我們既能理解整個電影的影像理念是什麼,又能看到具體的執行方式是什麼,是非常好的學習材料,裡面的兩個專業名詞的含義給大家展開一下:
新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流派,這個電影流派的誕生主要是因為二戰中的義大利,電影不是法西斯的宣傳片就是一些低俗的喜劇和抒情劇,義大利的文化人們覺得這樣不對,於是在二戰後開始聚焦社會現實和小人物的真實生存狀態,用電影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人民帶來的災難。
戰後一片狼藉,攝影棚也大多被毀,於是攝影機走出影棚,進入到真實世界的戰後廢墟之中去拍攝和記錄,同理演員也基本是非職業的,再加上導演多用紀實性的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這些就成為了新現實主義的由來。這個流派下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
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長鏡頭理論)是法國的電影理論家巴贊在1958年提出的一種電影美學理論,他主張對一個場景或一場戲進行一個較長的、連續的拍攝,從而真實、完整地表現客觀世界的思想,主張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反對單鏡頭剪輯。
了解了上面的內容再來看藥神,就能明白:
這應該是一部專注講人的電影,會用大量特寫和近景鏡頭來把人從環境中突出出來,同時會大量使用手持拍攝來增強現實感和代入感,注重鏡頭調度,偏好長鏡頭,打光追求自然感。
帶著這種認知建議大家再去看看成片,會擁有嶄新的視角。今天我們就挑出3個劇中長鏡頭的例子,和三枚彩蛋鏡頭來詳細展開。
分鏡頭
鏡頭1-酒吧初見劉思慧
程勇和呂受益兩個人在瘋狂推銷印度格列寧受挫後,呂受益想到有個人可能能幫他們打破現有的困局,於是他帶著程勇來找這個人。
這場戲用一個長鏡頭完整交代了程、呂二人的行動、夜店的環境信息並且完成了劉思慧這個角色的「性感出場」,一氣呵成,代入感很強。
附上機位圖,你能看出設計圖和真實的拍攝之間又哪些區別嗎?
鏡頭2-團隊成型收錦旗
程勇的團隊建好了,藥的銷售也穩定了,這裡這場戲兩個鏡頭非常高效地把整個團隊的日常狀態展現出來,黃毛主要出苦力負責搬運,思慧負責聯絡工作,老劉負責與印度對接保證藥源,老呂帶回錦旗,程勇一副成功商人的模樣。一個手持鏡頭一氣呵成,自然流暢,觀眾的注意力一直被導演拉著走不會出戲。
鏡頭3-印度街頭偶遇神像
這場戲的長鏡頭被剪開了,不過也能看到導演和攝影師的創作理念。
程勇在異國他鄉的街頭偶遇了一場象徵「死亡」的宗教活動,他的精神世界的主題從此時起已經不再是金錢和欲望,而是生死和尊嚴。對於一部一直貫徹現實主義手法的電影,這場戲是比較特殊的一場,像一個氣口一樣,用到了表現主義的象徵手法。
彩蛋
表現人物內心掙扎的鏡子戲法
程勇在經歷了被張長林報警的警告之後,內心十分掙扎,藥再繼續賣下去可能不知道哪一天人就被抓進去判刑了。
為了表現這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心活動,導演連著用了幾顆手持鏡頭,借用鏡子或者鏡面的反射來呈現程勇的人像。當然直接拍程勇特寫也沒毛病,不過就少了一種情緒的感染力,少了一種人物處於巨大壓力下的孤立和焦灼感,同時晃動的鏡頭更增加了那種不安和矛盾的感覺。
表現人物內心煎熬處境的燈光小技巧
程勇在停止假藥生意後成為了服裝廠的小老闆,再次見到呂受益的時候,他的病情已經進入急變期,這場戲是他和呂妻在病房外,聽著呂受益換藥時候發出的痛苦嚎叫,他很煎熬。
這顆鏡頭中程勇和呂妻各居畫面兩側的陰影中,中間一道亮光將二人隔絕開來。左邊是程勇的坐立難安,右邊是呂妻看似木然。兩個人狀態不同但實際一個表現了病痛之強烈一個則表現了病痛之頻繁,此時中間的亮光帶有了象徵意義,畫面想表達的是美好和生機此時與這二人無關。
畫面構圖呼應人物內心想法
程勇在參加呂的葬禮之後,內心其實已經開始決定要要為病人們做點什麼,這場戲他給熟睡的兒子蓋上被子,鏡頭特意從一根柱子後面拍攝,柱子把他和兒子分隔開,從畫面構圖上暗示他內心已經開始做和兒子分開的打算了。雖然沒有一句臺詞,但能傳達人物的心境,很妙。
其他
一個電影的成功需要每個環節的成功,但是一個電影的失敗卻只需要任意一個環節的失敗。影視工業化的大時代,希望每一個中國的影視工作者都能趕上這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