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謂「一鏡到底鏡頭」在電影學上叫長鏡頭,可以理解為是從開機到關機中間時長足夠長的一個鏡頭。相比短鏡頭來說,由於是連續攝取,所以可以表意更為完整、真實,常常作為導演特定構思和情趣的表達方式。關於長鏡頭的發展可以忽略,只需了解基本的概念,方便下面分享經典片段。
說到經典電影中的長鏡頭可就太多了,影史上大師級的導演如伯格曼、格裡菲斯、戈達爾、黑澤明、侯孝賢、賈樟柯等等,哪個不是長鏡頭運用的大師,被這麼多大師鍾愛的原因雖說因人而異,但整體上都是迷戀長鏡頭所帶來的情緒堆積、時空不斷而達到的特殊效果,也從某種程度上區別於好萊塢為代表的商業片的暴雨剪輯,但長鏡頭不是誰都能用得好的。
也相對來說參考性比較高的是這兩部,一部是杜琪峯的《大事件》,另一部是鈕承澤的《艋舺》。
第一個《大事件》:這個片段值得分析的點在於它不同於以往或者大部分槍戰戲,這裡用長鏡頭去表達動作很激烈,強調視聽效果的戲碼還是很有實驗性的。
隨著鏡頭從天上落下來,一個緊張刺激的警匪故事徐徐展開。各色人物次第登場,並且隨著鏡頭的運動,還加入了很多調皮的元素,比如那個從房簷上落下的報紙,被藏在車裡的警察撿到,說了一段經典的臺詞:可惜這報紙不是明天的,不然就什麼都知道了。其實很耐人尋味,可見這兩個警察已經蹲點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會借著報紙吐槽一下。
後邊的槍戰部分也是處理極其冷靜,一開始是鐵棒被假裝拎起來吸引警察為隊友解圍,後來不帶任何徵兆的一槍打死交警,接著就是噼裡啪啦的槍戰了,可謂到了此段的高潮部分。
那麼同樣是槍戰,這個片段的魅力來自哪兒呢。當然是之前說到的因為是長鏡頭,空間和時間沒有斷,給觀眾的觀感就是足夠真實,讓觀眾相信在香港的某個角落確實發生過一場這麼激烈的槍戰。觀眾相信了,那麼劇情自然就能帶入了,為後邊的劇情鋪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和鋪墊。
除了觀感上的特點,這個片段實現起來更是難上加難。這裡邊簡單說下就是因為是鏡頭不斷的,所以每個演員的走位、炸點、臺詞都必須與幕後的攝影師、調焦師、錄音師、燈光師等做到高度的配合才能完成。前面演練了多少遍不說,拍一場下來肯定是要累的半死的。杜琪峯憑本片拿到金馬獎最佳導演,也絕對的實至名歸啊。
第二個是《艋舺》(měng xiá ):導演鈕承澤是鈕鈷祿氏的後代(get不到的自己百度),也是名將之後,從小生長在將軍府邸,所以是典型的貴族咯。可以理解為資源很不錯吧,做導演之前也是侯孝賢的御用男主,所以繼承了很多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優良品質。
這部黑幫青春片《艋舺》還是能看出來明顯的個人風格,這裡的個人風格一方面是豆導對於影像的偏愛,另一方面就是算是有些他個人的成長痕跡吧。比如相傳豆導高中時進過校園黑幫,跟片中蚊子是一樣的經歷,包括最後志龍的死去,都應該有他早年的所見所聞的影子吧。當然片子前半段故意用詼諧幽默的喜劇風格處理,讓觀眾不至於過於壓抑,下面這段就是非常具備代表性。
其實這段的前一個鏡頭是蚊子被和尚拉上牆頭,才有了開頭下落的動作,剪輯上也是夠騷啊。接下來展示幫派裡每個人的特色打鬥,實則是為了後邊挨個介紹做準備的。包括志龍與和尚若隱若現的基情,阿伯吹牛殺過多少人實際上連豬都不敢殺,北猴個頭小卻異常勇猛等等,而講述者正是新加入的蚊子,一個情感細膩相對文靜的人物,以他的視角對「太子幫」的愛恨情仇做了闡述。
那這個長鏡頭因為是表現動作,所以設計感很強,也多是用借位或特效做了處理,看起來就不是很真實,可能夠比較好的推進劇情,這點來說還是非常值得賞析的。
長鏡頭的分類裡還有一類大多數人都不感興趣的,叫固定長鏡頭,確實也是一鏡到底,但因為是在一個位置鏡頭不動一直在拍,所以難免初次欣賞會覺得乏味至極。這類鏡頭在歐洲藝術片中很多見,表現手法是機制的冷靜和客觀。華語影壇蔡明亮在這塊的嘗試很到位,而且他的電影值得反覆品咂。例如《你那邊幾點》、《天邊一朵雲》、《洞》、《愛情萬歲》、《天橋不見了》等等吧。他的電影基本上全部是固定長鏡頭,所以可以過癮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