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題是語文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道題是「微寫作」,三選一,以考查小篇幅寫作和片段寫作為主。今年三道微寫作題目內容分別為:對名著閱讀認識的議論;介紹自己的一項生活技能;抒發對疫情期間快遞小哥的讚揚之情。
「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快遞小哥寫一首小詩或抒情性文字這一題目,直接取材自今年重大事件。」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特級教師何杰認為,快遞小哥對於疫情期間社會正常運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理應受到禮讚。考生作為深受其益的社會群體,大都有話可說亦應有深切體驗。
「試題要求為快遞小哥寫一首小詩,亦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真實情境中應用學科能力的導向。」何杰表示。
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這一屆考生原本緊張而不失規律的備考生活。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指出:「高考語文積極正面引導考生從這場『特殊』的人生經歷,認知責任與使命。」
大作文亦可從「疫情」切入寫作
大作文題二選一,第1題以最新的材料,即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成功為素材,選取「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一句作為寫作考查的切口,引發考生聯繫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認為,這道題引發考生認識個人如何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同發展,認識「每一個人」在抗擊疫情以及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責任與使命;認識各部分在「系統」中的作用和價值。
考生可從多個角度思考、寫作,例如強調「每一個」的重要:「新長徵路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抗擊疫情期間,每一個人都是取得這場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都具有責任和使命……
也可反向思考,從「系統」或「結構」的角度展開闡述: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要打好阻擊戰、攻堅戰,各個部門需要在黨中央的統一指揮下,最大程度地發揮個體作用,形成合力以取得勝利。每一個部門、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條街道、每個區縣等,都要各負其責,擔當自己的責任,只有把個體納入到整體中才能發揮作用。
■ 追訪
教育專家:試卷適當增加了基礎性題目 培養考生家國情懷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今年高考推遲,考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考慮到備考實際,在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思維品質的考查中,適當增加基礎性題目,但保持一定數量的中檔難度題目,以利於選拔。」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級教師夏宇表示,今年的多重文本試題與往年相比,仍然是客觀題加主觀題,5道題目中共有客觀題4道,主觀題1道。客觀選擇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考生依據題目的要求或者根據一定的閱讀目的,對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歸納、分析,這是考生語文閱讀的基本能力。
文言文閱讀部分,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田圓認為,測試材料體現穩定性、育人性。第一個測試材料選擇了考生較為熟悉的史傳文章,取材於《史記》《資治通鑑》的文字,敘事平易,描寫生動,寓理於事,微言大義。同時測試內容具有穩定性、基礎性。
對於文學類閱讀部分,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高級教師徐南南則表示,在命制技術方面,命題人明確引導學生在文本情境下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查。「試題平穩,整體難度不大。」
有教育專家表示,今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引導考生關注個體對社會的責任與價值,培養家國情懷。
除了大作文題中的北鬥導航,多文本閱讀題型選擇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取得了「人無我有」重大成就的相關材料。「這一科技類話題,有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關注科技創新動向的教育意義。」夏宇說。
語言基礎運用的考查,選取一則「扶貧攻堅」的新聞報導材料,引導考生了解和關注國家邁進「小康」社會的步伐和取得的成就。
【題型解析】
●多文本閱讀
2020年高考多重文本閱讀的選材形式,材料減為兩則,總分繼續減少,減至18分。題目數量,繼2018年減少為7題、2019年減少為6題之後,繼續減少到5題。進一步減少了學生的答題負擔。
——夏宇(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級教師)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既保持了測試材料與內容的穩定性、基礎性,又在測試形式上展現了一定的創新性。
例如第11題要求考生從文中找出可以佐證韓、魏二子「我心知其然也」的動作描寫,考生需要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從前文中找出與心理描寫相對應的動作細節。本題需要考生在具體閱讀情境中,運用較長的思維鏈思考問題,體現了新高考對考生語文素養的考查。這樣的測試形式回歸文體特徵,突出對思維的考查,不但提高了區分度,而且對一線文言文教學,特別是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導向作用。
——田圓(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
●古詩閱讀
古詩閱讀測試文本選用了李白的《寄東魯二稚子》,詩詞寄懷思人,由眼前景,遙寄居於東魯的兒女,語言樸素,感情細膩,抒發了深沉的慈父之愛。詩詞內容雖長,但是理解難度不大,考生又比較熟悉李白,這既利於落實考查考生古詩詞閱讀鑑賞能力的要求,也有利於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紀秋香(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高級教師)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