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銳評:滿分的浙江高考作文,暴露出中國教育的根源問題

2020-08-24 大貓在行動


要不是在復旦中文系任教的老同學的激烈吐槽,我不會去注意到浙江今年高考作文被評為滿分的一篇範文的存在。下午讀了一下後感到震驚。高考作文中有再做作或無病呻吟的例子都屬於考試甚至社會正常現象,不正常的是獲得的評分,令人難以置信,我覺得幾乎可以用 crime 來形容。


其實網上已經譴責聲很多,很多人都認識到了這文章的矯揉造作,但我看到的一些都是印象式的評論。我想高考作文也屬於人文訓練的一部分,不管中國高考形式多麼機械死板,高考的公平性的維持畢竟是這個社會目前的極少數共識之一,這種公平性最起碼應該體現在評分上。作文評分正因為有主觀性,我們才有責任來監督這種評分的質量。


讓我們先來看評論組浙大陳組長的總結:


「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當然,這樣的文字,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說明我們的閱卷老師還是能識別作文的好壞的。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細讀這篇作文,一致給出高評。我們認為,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


然而,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這段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的意見應該不僅代表其本人的看法,也代表評議組的整體意見。文中提醒大家應當細細品味這篇作文,體會一下為何滿分是「恰如其分」的。於是我真的細細評味了一下,我的結論是這是一篇立意極為普通,而文字卻狗屁不通的文章。這裡稍微舉例說明之一下。

評議中說作文「所有的引證」都是「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顯示考生讀了大量的書。真是這樣嗎?我這裡就先舉其中引到的麥金泰爾和尼採的例子,來看看評議組的見識有多高。作文說: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採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姑且不管「從。。。一覘」這種半通不通的表達,這段話裡提到了尼採的著名寓言駱駝,獅子和孩童,譬喻實現自我意志的三種不同人生階段。但這裡考生用得對嗎?完全不對,雖然考生知道這三者從駱駝到孩子的遞進關係,這裡尼採講的駱駝的負重前行是指在獲得自由意志之前的階段必須有的以哲學知識作為工具的努力階段,而決非承載社會對人的期望,後者在尼採看來是無比庸俗的,是必須徹底唾棄的。如果尼採看到他的寓言是如此被歪曲的話,他會再度瘋掉。

文中又提到麥金泰爾文字的段落: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

我敢打賭無論是寫這篇作文的考生還是高考語文評分組的老師們,並不知道 Macintyre 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確切的含義為何。其實這段話是 Macintyre 在其名作 After Virtue 裡說的,針對的是他的時代那種日益將人的生涯經歷視為無序和破碎的觀點。原文是這樣的:

「The story of my life is always embedded inthe story of those communities from which I derive my identity. and to try tocut myself from that past in the individualist mode, is to deform my presentrelationships. The possession of an historical identity and the possession of asocial identity coincide.

Macintyre的一個重要思想是一個人的生命經歷應該具有完整意義,所謂 unity of life,我們不應將某人的生平經歷視作支離破碎的過程。這種完整性可以是複數的,也就是具有多重的完整,和他人的 unity of life 相互交錯甚至重疊,在不同相關環境裡彰顯出不同的意義。所以 Macintyre 的這段話根本不是這篇作文想要表達的意思。考生完全是望文生義。說人不能脫離社會性,聽起來很有哲理,其實是正確的廢話。像 Macintyre 這樣級別的倫理學家會把這種正確的廢話拿出來當回事說嗎,當然不會,他要表達的是個遠為深刻的意思。而考生僅僅看到了「生活故事」和「共同體」這種組合,就望文生義起來。至於高考評審組,估計看到這幾個洋人的名字就已經被唬暈了。這篇作文最不能讓我原諒的是居然還引用了維根斯坦的名言。其實整篇作用是徹底違背維根斯坦這一名言的基本精神的,也就是假如你用的概念本身經不起邏輯的推敲,那麼靠這些概念建立起來的觀點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作文除了各種曲解式的引用之外,從頭到尾處處都是語義含混、邏輯不通的句子,特別糟糕的是考生明明可以甚至應該用平實的詞彙準確表達意思的地方,卻故意用看似華麗的詞藻,造成某種好學深思的表面效應,結果不但歪曲了自己原本想表達的意思,還顯示一種文字上的虛榮。文章的第一句就是典型: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先不說這裡對海德格爾也屬於胡亂引用(我懷疑海德格爾原話如果有的話,根本不是考生要利用來表達的意思),這裡的「嚆矢」在語義上顯然是指用於攻擊某一目標的手段,那麼下文必須說明具體目標為何,可是下文就沒有下文了。

又比如文中說:「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濫觴一般有「始於某處」的意思,這裡不用「產生於」卻用「濫觴於」就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文字效果。


若用得精確,自然無可厚非,讀者可根據自己文學素養作判斷其行文的優劣,問題是這裡用濫觴是不對的。一般可能以為濫觴就是「起始於」的意思,其實並不那麼簡單,通常濫觴是最原初的發源,而且是需要是有特定對象的,你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濫觴於中國中古的自然觀」,或者說「猶太人視豬肉為不淨濫觴於猶太教的教義」,但你不能說「濫觴於中國古代自然觀的行為」或者「濫觴於猶太教義的口味」,因為這裡的行為和口味都過於浮泛,缺乏特定的內容,而且不同的社會期望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明天的期望可能是昨天人們覺得無法實現的理想,今天社會的某種期望可能是昨日某個特立獨行的人的追求。


所以不存在某一種固定的起始於社會的期望,所以就不能用濫觴。而且抽象意義上的「期望」也不能「起始於」某處,因為期望是一種心理預期,是 astate of mind,期望只有有了的具體內容才可以說起始於某處。而且說有「濫觴於社會的期望」,那就意味著必然有濫觴於非社會的期望,那會是什麼呢?「濫觴於某人的期望」就是完全不通的了。所以說「濫觴於社會的期望」就好比說「濫觴於你母親的笑容」一樣滑稽。

緊接著是另一個更誇張的例子。作文說:「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根據上下文,這裡考生想表達的是出現某種狀態(落差錯位)不能成為作出某種行為的理由,這裡考生要譴責的是採取這種行為者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的 justification,是一種帶有主動性的,或者說行動者在其主體意識中建立了明確聯繫的先後關係。


作文這裡故意用「張本」而非其他,也是為了看起來不平庸。然而這裡恰恰用錯了,因為「張本」指的是從故事敘述者的角度,將某種條件或事件或行為作為引發某種後果的遠因或者前提而加以鋪墊,也就是「某事為某事張本」,是第三者建立的聯繫,完全不是這位考生想要表達的意思。


接下來一句也是病句,什麼叫做「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即然已經是沉錨了,怎麼還能被立下呢,而且還是在浪潮之巔?而且「浪潮之巔」是啥意思,是指時代弄潮兒的浪潮,還是指如洶湧澎湃之社會期望的浪潮呢?文章沒有起碼的交代。


而且拋下錨表達的又是啥意思,我估計考生想表達的是指即便自己已經胸有成竹(翔實的藍圖),仍然不能認為自己在社會大潮中已經有足夠的定力(立下錨),但這樣的話和下文的意思卻又不能邏輯上連接。下文照考生的意思是個人仍離不開其社會的幫助,。。。

又比如:

「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

這裡的「涉足」一詞也是不通,「涉足」帶有主動性,而這裡上下文的意思應該是不得不遭遇,屬於被動態的。而接下來「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的意思也是不通。」「伴隨著期望泯滅」是很彆扭的表達,和「期望的達成」怎麼能被伴隨呢?這裡的伴隨變成了動詞,那主語是誰呢,

更糟糕的是作文還時常出現生造的詞彙,比如薄脊,這是漢語嗎?以上這些錯誤之所以出現,除了考生平常學習時缺乏認真推敲語言的習慣,追求文字表面華麗的虛榮心也起了作用。同樣的例子

在浙江點評組的點評中,陳組長還很誠懇地提醒年輕人不要去模仿文章的晦澀。其實晦澀並不可怕,只要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就沒問題。深刻的思想者和作者的文字之所以時常被認為晦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表述有一套特殊的語彙,一般人假若不了解這套術語,自然就不會明白其表述的含義。但晦澀不等於混亂,更不等於行文故作姿態。


這篇作文只是邏輯混亂和造作,並不屬於晦澀的範疇。其實這篇作文暴露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受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生中,讀書不求甚解,對語言表達的精確缺乏基本的追求,這種情況最終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語言表達。在這個意義上高考作文應該是一道必須守住的關口。一篇較好的高考作文(當然前提假設作文題不屬於白痴類型)最基本的品質是能用明晰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獨特的思想,不是 cliché,全文段落之間應該邏輯關係清楚,而如果在這基礎上更語言精煉,表達錯落有致,並且能在關鍵處巧妙引用他人論點或事例,則為上佳。對,我說的就是曾鞏的文章!

其實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意思無非如下:

個人的理想追求和社會期許之間有錯位,但這種錯位既不應該成為叛逆式的對抗社會和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的理由,也不應該成為輕視社會的傲慢姿態的依據。


人應該在理念上認識到其實無論多麼想實現自我,社會的助力仍不可或缺,而且應該通過實踐而以非懸諸空想的方式去實現自我,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會發現實際上我們的理想本身就是在和社會的對話(英文所謂 negotiate)中獲得其實質的。通過實踐會發現個人目標和社會期許之間的平衡的達成不僅可能而且必要。

浙江高考評分組的評語和給出的滿分不僅自爆其無知,屬於集體性腦短路,更是嚴重失職。通過這篇評分,不難想像其他無數作文會有怎樣的遭遇。這種 collective stupidity 才是中國教育出問題的根源之一。



本文轉自作者微博,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微信來源:時代觀察周刊。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銳評:打了滿分的浙江高考作文,暴露出中國教育的根源問題...
    對於浙江今年高考作文被評為滿分的一篇範文,網上有許多的聲音。 對此,北大一位教授在看過這篇作文後, 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小編將這位教授的意見收集整理,呈現給大家。
  • 大型車禍現場:大學教授評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捲毛教授按】浙大G兄轉發了一篇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瞬間大家的評論熱情被點燃。評價幾乎成了大型車禍現場,實在太過於精彩,以至於捲毛教授覺得應當分享給大家,以矯正這種矯揉造作的文風。畢竟這些高考優勝者們會被中學老師送到我們手裡。我們得從頭調教這些被誤導的孩子們。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
    陳建新也因此被曝20年來持續擔任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同時又編著高考作文實訓書、到各地中學開講座,疑似「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發通報稱,《生活在樹上》的作文成績評定符合規範,但陳建新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嚴重違反了評卷工作紀律,決定停止其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包含高考閱卷)。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折射出這個問題
    教育部考試中心將根據教育考試面臨的新形勢,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規定,加強對各地的督促指導,牢牢守住高考公平的底線。此前,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於2020年8月13日發布《關於我省高考作文評卷相關情況的通報》,通報稱,為做好每年的高考評卷工作,該省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製定了《評卷工作細則》與《評卷教師工作規則》。經調查,今年語文評卷組高考作文的成績評定過程符合評卷工作規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一評時僅得39分
    陳建新也因此被曝20年來持續擔任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同時又編著高考作文實訓書、到各地中學開講座,疑似「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發通報稱,《生活在樹上》的作文成績評定符合規範,但陳建新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嚴重違反了評卷工作紀律,決定停止其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包含高考閱卷)。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評判被質疑,陳建新教授被處分,原因不是評分
    雖然高考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是,浙江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卻不斷發酵,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陳建新教授被實名舉報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湖北武漢市退休媒體人李未熟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李建新,在舉報中,李未熟羅列了自己的疑點,我覺得最關鍵的有兩點。
  • 駁戴建業評浙江滿分作文:以教授眼光看高考應無滿分作文
    自從2020年高考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在網上發布開始,質疑之聲一直是不斷的,連胡錫進都進行了點評。在所有的質疑聲音之中,當數戴建業教授的萬字長文最為犀利全面。那麼,高考滿分作文的誕生也是相似的,試想是在十七,八歲的考生裡面,在高考考場上,還是命題作文,時間有限,寫出的東西怎能經得起網友,乃至教授的審視與推敲!戴建業教授找到了這篇滿分作文的許多不通的句子,的確是這樣的。但是,對於文不加點的即時寫就的作文,我認為是白玉微瑕,瑕不掩瑜吧!至於戴建業教授說自己讀西哲書的痛苦經歷,可能很多人都有過。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對閱卷組長教育腐敗的質疑?
    8月10日下午,湖北武漢市退休媒體人李未熟說,他已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舉報內容為: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省寫作學會副會長陳建新既擔任作文閱卷組長,又編寫出版高考作文輔導書、進行高考作文指導講座等,「既做教練員又當裁判員」。該行為等同於利用職務之便謀取個人私利。不少網友也指出這比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性質更為嚴重。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風波始末
    今年的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一場持續近半個月的風波,各方圍繞「該不該打滿分」的問題爭議不斷,並對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建新發出質疑,還有人舉報陳建新「既當閱卷組長,又出書授課」。
  • 剛剛通報:停止參加高考評卷!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擅自洩露滿分作文及評卷細節
    據浙江教育考試院網站消息,8月13日,浙江教育考試院發布通報:日前,網上流傳今年我省高考評卷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為做好每年的高考評卷工作,我省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製定了《評卷工作細則》與《評卷教師工作規則》。經調查,今年語文評卷組高考作文的成績評定過程符合評卷工作規範。但作為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的陳建新老師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嚴重違反了評卷工作紀律。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閱卷組長頻繁到各地講座、出書
    當時,作文已經過三評,即有39分和兩個55分,陳建新在和審核組成員討論這篇作文的得分,並暫定為55分。而確定為滿分是在所有作文閱卷結束後,將接近滿分的試卷對比作出的決定,這一過程由審核組完成,中學老師基本不參與。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過去近十年裡,每一年浙江省都會評定出10篇左右不同風格的高考滿分作文。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閱卷組長頻繁到各地講座、出書
    陳建新也因此被曝20年來持續擔任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同時又編著高考作文實訓書、到各地中學開講座,疑似「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發通報稱,《生活在樹上》的作文成績評定符合規範,但陳建新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嚴重違反了評卷工作紀律,決定停止其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包含高考閱卷)。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滿分背後的教育並未及格
    歡迎關注登科高考,第一時間了解2020年四川高考錄取信息!近來,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在網絡上火了。火的原因,是這篇作文一經公開於網絡,便毀譽參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據傳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全文對於這樣一篇由知名教授「欽點」的滿分作文,在社會上引起爭議其實是一件好事。
  • 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 滿分作文怎麼評
    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輿論爭議逐漸從文章本身,轉向了高考作文評卷人。評卷、出書、培訓……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問題?如何區分正當的「傳道授業解惑」與「違反評卷紀律」的行為?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教育部明確表態,省教育考試院被約談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教育部明確表態,省教育考試院被約談 在每年高考中,有兩類非常神秘的人,分別是「高考出題人」與「高考閱卷人」。由於高考事關重大,牽涉到上千萬考生的切身利益,絲毫馬虎不得,各方面的保密工作必須要做到極致。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教育部強硬表態,省教育考試院被約談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教育部強硬表態,省教育考試院被約談在每年高考中,有兩類非常神秘的人,分別是「高考出題人」與「高考閱卷人」。由於高考事關重大,牽涉到上千萬考生的切身利益,絲毫馬虎不得,各方面的保密工作必須要做到極致。因此,這兩類人由於身份特殊,絕對不能在高考期間以「出題人」或「閱卷人」的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 浙江高考評卷人擅自洩露滿分作文,被曝編寫作書,教育部要求調查
    據南都此前報導,8月上旬,浙江《教學月刊》刊發的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我生活在樹上》因其語言的晦澀引發外界關注,作文評審組組長陳建新最終評定該作文滿分並點評稱,「把此文打成滿分恰如其分,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並補充稱,「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大量閱讀書籍,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 浙江教育考試院回應高考滿分作文 : 尊重個性 程序沒有問題
    浙江教育考試院回應高考滿分作文 : 尊重個性 程序沒有問題 2020-08-05 11:12:44  來源:@封面新聞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回應滿分作文#:評卷程序沒有任何問題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這場輿論風暴。浙江高考語文閱卷組長陳建新在高考評卷過程中力排眾議,將一篇晦澀難懂的高考作文評為滿分,且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和評卷細節,如此高調的行為在信息化時代,掀起了腥風血雨。
  • 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
    「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輿論爭議逐漸從文章本身,轉向了高考作文評卷人。評卷、出書、培訓……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問題?如何區分正當的「傳道授業解惑」與「違反評卷紀律」的行為?爭議和疑惑背後,是公眾對高考評價更加公平合理的訴求。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直面公眾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