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洗完碗出客廳一看,不見兒子的蹤影,在屋子裡找了一圈,終於在陽臺上找到了小傢伙。果不其然,小傢伙在幹「壞事」,他用洗臉盆接了一大盆水,正在開心地玩水呢!
要是一年前,我肯定會立馬厲聲制止,並向兒子發出警告,「不許玩水!」然後母子倆人開始打拉鋸戰,直到兒子哭累了,這事才算終了。
可是,現在的我看到兒子玩水,會一臉和氣地讓兒子關小一點水龍頭再玩,此時兒子會轉過頭來衝我笑,或者一臉驕傲地展示他拍打出來的美麗水花。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總有一些令人苦惱的「惡習」,但是很多時候正是你誤以為的「惡習」正在支持著寶寶的茁壯成長,正在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
今天美媽就來說說父母一直試圖幫寶寶改掉的3種「惡習」:
寶寶對水真的毫無抵抗力,下雨天看到水坑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跳進去再也不(想)出來了。看到水龍頭滴答流,瞬間化身鬧海哪吒,不把家裡弄出一個「汪洋」來不罷休。寶寶為何那麼愛玩水呢?
在寶寶看來,水就好像一個怎麼玩也玩不膩的玩具,隨著拍打力度的不同,濺出的水花也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夏天觸摸水能感知水溫的變化與水帶來的舒適感,水滴反射的光線與光澤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水的美麗與奇妙。
水的靈活性很高,寶寶可以發揮想像隨意改變它的形狀,而且能同時讓寶寶的眼睛、皮膚、耳朵獲得豐富的感官刺激,最終激活大腦的獎勵中心,讓寶寶獲得滿足感。這樣看下來,水是不是比呆板的玩具有趣多了?
我們的大腦是通過眼睛、耳朵與皮膚等五種感官來接觸自然物體的,並將獲得的外界信息輸入大腦,而寶寶的大腦需要足夠多的感官刺激才能得到充分的發育。而玩水,可以讓寶寶獲得多維度的感官刺激,繼而幫助大腦神經元創建豐富的連接,從而讓寶寶越來越聰明。
所以,別把寶寶愛玩水這事視為「惡習」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多讓孩子玩水,有益於大腦發育。
當寶寶11個月齡左右,寶寶就變得特別愛扔東西,你撿回來,他接著扔,扔得興高彩烈不說,而且越演越烈,不明所以的家長覺得煩人,會斥責寶寶,給他貼上「熊孩子」的標籤。
其實寶寶愛扔東西跟認知發育有關。他發現自己把積木扔在地上,爸爸媽媽會幫他撿起,所以故意扔下去,讓你去撿。在反覆的實踐中,寶寶逐漸提煉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因果原則。
寶寶拿到一個他從來沒有見過的物體,他會拿在手裡把玩,塞進嘴裡感知一下,然後再扔出去,這是寶寶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孩子反覆扔東西,是為了識別物體的方位、位置、形狀、大小等三維狀態,最後提煉出另一個概念:空間。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空間識別能力不斷提高,發展到最後,看到地圖可以立體地判斷地形,也能理解以什麼樣的距離去接住一個球。
有時寶寶欲求得不到滿足時也會扔東西,不過這時往往是因為寶寶沒有注意到腦海中所想像的與眼前的事物之間的區別。比如,寶寶試圖把一個很大的玩具放在一輛小車上,但怎麼放都會掉下來,因為沒有大小的概念,加上末梢神經還不是很發達,寶寶沒法按腦中的樣子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就會扔東西來發洩不滿了。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加以引導了。
另外,在保護寶寶的探索欲的同時,要告訴寶寶什麼東西可以扔,什麼東西不可以扔。
寶寶4個月大後,就特別愛往嘴裡塞,逮住啥塞啥,一點也不客氣。可父母一點也歡喜不起來,啥東西都塞嘴裡,豈不是把一大堆細菌吃了,弄壞了身體?
我們成年人看到一種物體時,不用摸,通過觀察與思考也能知道它是硬還是軟的。但寶寶不一樣,他的大腦功能還沒完善,他需要把這個物體放進嘴裡舔一舔,咬一咬,感知它的質地、大小、重量、聲音與氣味,通過感官的刺激來探索世界,並形成最基礎的信息網。
由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彭菲爾德創建的「彭菲爾德地圖」能看出,吮、舔與咀嚼等嘴部動作可以深度刺激大腦的運動皮層與軀體感覺皮層,寶寶的口腔敏感期從4個月齡一直持續到2歲左右,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段時間,不要過度幹擾寶寶的這個行為,讓寶寶的大腦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確保寶寶塞進嘴巴的東西是安全無毒的,不要買帶有油漆的玩具,同時要定期對玩具進行清潔消毒。不過,不必過於緊張,寶寶適當吃些細菌,有助於產生抗體、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