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田移民新村生態小遊園
每天,龍陵縣平達鄉平安村大秧田移民新村生態「小客廳」吸引村民來此休閒。「自從新村小花園建成後,我和老伴基本上每天都會來走一走,坐一坐,看一看。」村民李相輝說。
走進大秧田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古樸的石牌坊(寨門),左邊是水景公園,幾株翠竹,數棵古樹,一池清泉,魚兒在水裡漫遊;右邊是洗衣亭,池水清澈,搓衣石、景觀石、亭臺相映成趣,平添縷縷古風遺韻;一條條橫豎有序的水泥村道把一棟棟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
總投資1032萬元的大秧田移民新村共轉移安置移民115戶60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432人。每戶移民建蓋了磚木、鋼混結構的住房,修建了佔地1700多平方米的生態小遊園(文體活動場),建成了文體活動室,架設太陽能路燈150盞,種植綠化樹及花卉420多棵,修建綠化小品6個,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文體活動隊,經常性地開展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來,龍陵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爭創「全國園林城市」為目標,在大力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同時,注重將綠化由城區向鄉村延伸,以建設村級(自然村)生態小花(遊)園為抓手,統籌推進全域一般綠地、公共綠地、文體設施等景觀綠化工程,高質量推進生態宜居宜業宜遊美麗鄉村建設。
為了讓廣大農民享受到發展紅利,該縣實施了讓「公園下鄉」行動,按照「人文、生態、宜居、精緻」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將綠化美化向村(社區)、自然村輻射,向農戶延伸,開展了「美麗庭院」創建。按照「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方針,依託村級、自然村文體活動場所進行綠化美化,打造具有文化娛樂、體育活動、觀景休閒等多功能的鄉村生態「小客廳」,將花園變為遊園,提升「綠色」文化含量,增加鄉村「顏值」,將其培植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鑲嵌在綠水青山裡的龍新鄉廖家寨,一棟棟紅磚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紅花中,農家小院裡,花朵相輝,蘭草溢香;寬敞整潔的水泥村莊道路兩旁新裝了路燈,置放著垃圾桶;佔地4795平方米的山寨「小客廳」內,綠樹紅花競展俏姿,文化室、村情展室、籃球場、健身場、門球場等文體活動設施一應俱全,幾位老人正在健身器上晨練;文化牆上「二十四孝圖」引人注目……
「變化太大了,像走進了城市裡的住宅小區,寨子裡的公園雖小,但功能齊全,老少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最近,回鄉省親的龍新鄉廖家寨僑居緬甸的華僑廖忠育老先生感慨地說,以前村裡的路都是土路,雨天一片泥濘,晴天塵土飛揚,道路兩旁更是柴堆、土堆、糞堆。如今,水泥路直通各家門口,路兩側綠樹成蔭,村容村貌整潔美麗。
龍陵縣在鄉村「小客廳」建設中合理配置人文、生態等要素,注重色塊的搭配和樹木花草的有機結合,通過綠化小品、組團造景等手法,體現「以樹為主,花木相隨,優化品種,和諧搭配」的設計理念,做到喬、灌、卉立體布局,花草樹、文體設施合理配置。
綠樹翠竹包裹的勐糯鎮大寨傣族村,菩提文化廣場、民族文化牆、非遺展室、奘房、佛寺、藏經樓錯落有致;道路兩旁一棟棟用竹篾(笆)裝飾的傣族民居、竹樓式景觀燈、泉水清澈的景觀池、水車、古樹、廊亭、食肆、健身步道,園內花木蔥蘢、鳥兒鳴啼。幾位傣族老人在園區亭榭上悠閒地侃著家常白話……寧靜秀美、小橋流水的景致讓人心曠神怡。
近幾年來,勐糯鎮以建設綠化示範鎮、特色旅遊鎮為目標,以招商引資、爭取項目為抓手,著力營造山水人文景觀「百裡山水畫廊」,打造特色經濟,發展生態民俗旅遊業,培植集「生態綠化、觀光旅遊、產業示範、基礎設施建設」於一體的大寨生態遊園,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大寨被評為3A級景區,引來如織遊客。
隨著鄉村生態「小客廳」越來越多,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龍陵縣10個鄉鎮121個村(社區)和1000餘個自然村建成了多功能小遊園。
本報記者 雷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