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離高考還有21天,高三的學生們都在緊鑼密鼓的備戰中。近年來,作為重要的必修考試科目之一,英語教學測頻繁地推出一系列改革,如各省都陸續增加了英語口語考試、聽說單項測試推出了機考形式、新增一次考試機會等等。
在英語教育改革領域,我國教育部可謂是頻出組合拳,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要最大程度地杜絕應試化的「啞巴英語」,逐漸轉向並強調對「英語實際語用能力」的培養。
尤其是2018年6月開始正式實施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簡稱為「量表」),對於未來英語教學測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標,旨在解決英語考試市場上種類繁多、標準各異、級別概念不清、不同考試之間成績無法比較等問題。
量表的推出對學生和家長意味著什麼?
作為首個為中國英語學習者「量身定製」的能力標準,量表將能力水平按照「基礎、提高、熟練」三個階段分成九個等級,對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判。2019年1月,教育部考試中心 (NEEA) 和英語文化教育協會 (British Council) 聯合發布了雅思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接結果,每一個雅思成績都對應一個量表的等級。
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量表到底有多重要?量表是我國英語教育從「考英語」到「強能力」的歷史性拐點,量表中明確提及的每一項能力,都是未來中國學生需要具備的英語能力,也是中高考等各個英語考試的考查方向。
雅思考試與量表對接研究的英方學術負責人、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測評研發中心主任巴裡·奧沙利文也稱,「量表對接完成後,考生通過參照雅思考試成績對應的聽說讀寫各項量表描述語,可準確了解自身優勢與不足,確定英語學習目標」。
英語改革方向既定,以後會如何考
隨著我國經濟愈發強盛、國際地位與日俱增,當中國學生站上世界舞臺、與全球範圍的人才競爭,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可謂是「入場券」。雅思考試作為權威的英語測評考試,以注重考查英語使用能力著稱,在30年前首創從聽、說、讀、寫四方面考核英語能力。而作為國內英語改革標杆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選擇率先與雅思考試對接,也透露出了我國英語教學與測評轉向「以溝通為本」的決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英語教學測必將走向以下方向:
聽、說、讀、寫、譯全面考核內容更貼近英語實際應用場景注重英語思維和文化素質培養抵制模板化寫作和口語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外語測評處處長吳莎透露,目前正在依照《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設計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 (NETS),該考試包含多個等級,每個等級與中國量表上的九個級別直接對應,目前正在著重開發測評需求較旺盛的第5級和第6級考試。
作為學生,應該如何學英語?
首先,僅能讀懂和聽懂可是遠遠不夠的。在長期應試英語教學的影響下,我國英語學習者普遍存在著「輸入能力強(聽力、閱讀)、輸出能力弱(寫作、口語)」的特點。以《2018》公布的數據顯示,大陸地區的雅思考生聽力平均分為5.88分,閱讀平均分為6.15分,而寫作和口語的平均分則分別只有5.32分和5.27分。因此,加強對寫作和口語能力的訓練至關重要。
其次,摒棄投機心態、擺脫模板依賴。不得不承認,中國學生「太會考試」了,反覆刷題、劃重點押題、背模板等應試技巧信手拈來,但也因此造成了很多人「高分低能」的現象。哈佛大學招生官曾經拒絕了一位SAT滿分的中國學生,並回復申訴的該學生家長「您女兒除了滿分,什麼都沒有。」所以,不要一味地依賴培訓機構老師押題、依賴臨陣磨槍背的模板,不然真正面對英文環境,只會原形畢露。
最後,學習英語,要以「提升英語溝通能力」為目標。狂背單詞、細摳語法,作為地基固然重要,但是對於這些最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並不能滿足實際英語應用的需求。以至於儘管從幼兒起就學習了多年的英語,但是卻無法與外國人真正的溝通交流。鍛鍊英語溝通能力沒有捷徑可走,勇於開口、勤於練習!另外,多看英美劇、多讀英文新聞期刊,也可以很有效地培養英文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