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個媽媽給我私信,她說自己是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疫情期間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好像更嚴重了。
孩子電視看多了擔心、遊戲玩多了擔心、上課做作業也擔心……
眼裡看到的總是孩子不好的地方,就算看到好的地方,也夾雜著不滿足。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她的焦慮。
移動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仿佛總有一個牛娃在身旁。
有的可以英語聊天,有的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
再看看自己的娃,好像總是不如別人。
我們總想讓孩子好一點,更好一點。
我經常問很多爸爸媽媽一個問題: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總能收到五花八門的回答:
全心愛孩子、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好的條件、幫他養成一輩子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停下來想一想,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愛自己。
學會「愛自己」,到底有多重要?
他就像數字1,其他的要素都是0。
如果沒有這個1,後面給的再多,也是強加罷了。
今天,我想借幾個故事來看看,兩個在同一起跑線的孩子,為什麼會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某年冬天,張同道40歲,他兒子4歲,他讓兒子去洗手。
兒子:」燙。「
張同道:」不燙,我剛洗完。「
兒子:「那是你的感覺,我覺得燙。」
這句話觸動了他,零零後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群體?
帶著疑惑,他策劃了一部紀錄片《零零後》,跟蹤拍攝了幼兒園裡的18個孩子的成長,一拍就是12年之久。
我們常常擔心:
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又打人了
……
甚至是,有時候他們已經做得很好,我們也會有」你原本可以拿100分卻拿了99分「的不滿足。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感悟到:
把孩子真正的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並且從內心尊重他的成長。
紀錄片中,有一個叫錫坤的男孩讓我印象深刻。
他是那種好奇心、探索欲、自主性和行動力都很強的孩子。
他會非常專注地嘗試自主地去做一件事。
有一次,他發現老師把東西扔進大垃圾桶,這些東西就不見了,他很感興趣。
小小的個子,開始想方設法把各種東西扔進垃圾桶,還摸索出了把蓋子蓋上的方法。
他的媽媽呢?絕對是一個完美媽媽。
生下錫坤後,為了更好的教育環境,她果斷辭職,搬家。
錫坤長大了,在廚房裡玩火,不阻止也不責怪,而是等孩子玩好之後打掃乾淨。
她對孩子事無巨細,給孩子撐傘、提書包這些自不必說。
兒子小學畢業參加夏令營,她打來電話,把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安排妥當。
她說:
雖然這十多年來捨棄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多少有些缺憾,但能夠陪伴孩子一天天長大,她從來沒有後悔過,也不會有後悔」。
▲截圖至央視紀錄片《零零後》
這樣的完美媽媽,原本以為錫坤一定會成為一個很棒的孩子。
結果卻不是這樣的。
在紀錄片裡,這個孩子,在日復一日裡,慢慢變得不愛自己,自卑而敏感。
十幾歲的時候,他會把一床被單當成避難所,躲在裡面不出來。
錫坤說,躲在裡面的感覺像是在子宮裡,在那裡才覺得安全和舒服。
為什麼會這樣?從紀錄片裡可以窺得一二。
孩子想當魔術師,她擔心魔術師不是正經職業,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無法立足。
於是給他報比較流行的英語班。
她擔心兒子太過內向,為了訓練他,一心想把他推到臺前,上臺表演。
我們看到,近50分鐘的視頻中,除了在學校的大部分鏡頭,其他有錫坤的地方肯定會有媽媽的存在。
她就像一瓶「修正液」,眼裡全是問題,不斷想著去「修正」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
這個媽媽看似很尊重孩子,但很多時候,卻是以愛為名的禁錮,打著為你好的幌子,逼著孩子做不願意的事情。
她愛得太用力了,看著片中的一幕幕,看著片中錫坤媽媽有些蒼老的臉龐,我一度在想:
她要是抽身出來變成旁觀者的身份看看她自己,該多好!
在這個紀錄片裡,我看到了一個被深深愛著,卻不被看見、不被接受的孩子。
我看到了一個很努力很努力的媽媽,但她的孩子不愛自己。
我很心疼錫坤,也心疼這個媽媽。
這是一個讓我扼腕和嘆息的,悲傷的故事。
或者,如果她再看一遍紀錄片,會不會就能看到故事的另一面?
池亦洋一出場簡直就是「魔王」轉世,欺負小朋友,搶玩具,別人反抗,他站起來拿著棍子,高聲叫道:
「把你們打成肉泥!」
還不止,他連老師都敢打,學校都說管不住他。
小學,學習更是讓他愁眉苦臉。
坐在最後一排,天天手撐著臉,總是做不完作業,天天挨批。
從一個富有男子氣概的男孩,突然變成了一個林黛玉。
這不是一個傳統的「好孩子」。
池亦洋「被迫」轉學,家裡也愁白了頭。
「我們當時首先考慮的是,哪個學校尊重孩子,不給他貼標籤。」
轉學的選擇是明智的,池亦洋也遇到改變一生的老師大李,大李不僅耐心和池亦洋溝通,尊重他的喜怒哀樂,還看到他閃光的部分。
每逢遇到考試,池亦洋依然落榜,但家長並沒有加以責備他,反而任由他發展,池亦洋媽媽輕鬆地說: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為成人而活。」
果然,當池亦洋遇到了橄欖球,那個自信的他回來了。
家長沒有覺得他不務正業,反正非常支持他。
紀錄片中裡有一重頭戲是一場國際橄欖球青年賽,中國第一次參加這個比賽。
池亦洋就有幸被選入了國家隊,他算是裡面技術好的,教練還讓他做示範動作。
那場比賽中國隊一個球都沒打進,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在歐美,尤其是美國,橄欖球是從七八歲就開始打的,池亦洋才打了一年多。
這個成績是可想而知的。
在池亦洋五歲的時候,他帶著一群熊孩子們唱國歌。
再也沒想到十年之後,又能拍到他唱國歌的場面,而且是代表國家隊,穿著帶國旗的服裝。
他後來去了美國讀高中,因為橄欖球是在中國非常少見的一個運動,他想打進世界級的橄欖球比賽。
可能還是有人說,池亦洋不算成功,但是以他的人生路來說,這樣的選擇可能已經是最幸福了。
奇葩說中有1期的辯題: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本以為會有很多父母選擇定製,沒想到結果是這樣的:
有80%的觀眾選擇了不定製孩子的完美人生。
傅首爾講了一個故事:
她給兒子買了一雙兩千塊錢的鞋子,本來覺得兒子會很喜歡,因為鞋子貴啊,質量好啊。
可是兒子不要,嫌太醜,兒子說為什麼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那是世界上最帥的鞋。
傅首爾很無奈地說:最帥的鞋35塊錢一雙。
看吧,我們眼中的」好東西「和孩子眼中的」好東西「完全不同!
傅首爾說:
「我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譜過一生,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不必完美,甚至不必優秀。」
我們知道,有些「缺點」好像很重要,「應該」被「改正」:
外向一點,多交點朋友,上課專心聽講做人要有自信........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第1件事,當然是儘可能科學地去引導。
但是如果沒有用呢?
如果孩子變得「更好」,和「愛自己」起了衝突,怎麼選?
我會優先選擇讓孩子「愛自己」,我希望能儘量給予孩子生命中的「1」。
在這個焦慮的世界裡,我們要學會對一些東西免疫,如果舍九取一,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這句話與所有的父母共勉:
儘可能的了解你的孩子,優點和缺點,不是為了改變他,而是為了接受他,包容他。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也沒有符合父母所有的期待。
可是,我們也依然在期待著一份完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