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一項任務是什麼時候?
你還記得他當時的反應嗎?
在日本,有一檔長壽的綜藝節目,從1991年播出第1期到現在,已經連續播出了30年。
這檔節目叫《初遣》,30年間裡,節目組不厭其煩地跟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小孩,記錄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出門「跑腿買東西」的故事。
迄今為止,節目組已經追蹤了超過3000個日本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1歲11個月,最大的也不過只是5歲3個月。
沒有腳本、沒有設計,完全真實地記錄孩子上街買東西遇到的各種狀況,不管多難,孩子身旁「安插」的二十幾個工作人員做的統一動作是:「袖手旁觀」!
孩子拉著塑膠袋走,結果東西掉出來,工作人員只能幹瞪眼,不能插手;
孩子走錯了路,找不到方向,就任由孩子迷路;
不管孩子怎麼哭著要回家,只能看著,不能哄;
半路上孩子犯困、坐在馬路上睡著了,工作人員就站在旁邊,等孩子自己醒過來。
看起來不行的孩子,
讓我們大跌眼鏡
我們總以為孩子是弱小的,但在這群平均身高90釐米以下的孩子身上,我們看到,所謂的弱小只是大人心裡的標籤,孩子們從來都不是!
第一次完成爸爸媽媽交給的任務,出門是第一道坎。
智咲這天要和爸爸在店裡一起工作,他們一起開發了幾種新式章魚燒,但工作時爸爸發現做章魚燒的材料不夠了,爸爸要照顧店裡的工作,需要智咲去附近的商場買些材料回來。
一開始,3歲半的智咲還答應得很爽快,但等到爸爸給她準備好裝東西的包,和過馬路用的小旗子把她送出門,她卻反悔了:
「一個人去不了」、「想和爸爸去」……
她露出了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會展現的一面。爸爸好不容易把她送出門,她轉身又哭回來,哭聲裡喊爸爸的聲音都變了。那一刻在小姑娘心裡,自己一個人出門就是一座大山。
停下來嗎?放棄初遣嗎?鏡頭對準爸爸時,似乎也看出這位爸爸心裡的遲疑。再一次,爸爸送小智咲出門,「慢慢走,路上小心」,小小的身影后,爸爸一臉的擔憂和不安。
終於,一個人開始往前走了。雖然之前說一個人去不了,覺得一個人不行,但出發後,智咲一個人過馬路,一次也沒哭,一次也沒有停下來,
即使超市的購物車看起來比她還高,仍是一臉的鎮定,像換了一個孩子!!!
當店員帶著質疑的口氣問智咲是買小小的章魚嗎?她無比堅定地說:是!
假如不放手,我們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強大!
獨立做一件事,
哪怕是一直哭也要完成
獨立面對第一次,獨立做好一件事,對每個孩子來說都不容易,但哪怕一直哭一直哭,也要努力完成,很多成人都沒有這樣的勇氣!
3歲2個月的浬愛是一個元氣滿滿的小女孩,本來排行老二,卻一直想當姐姐,主動要求幫忙做家事。但當爸爸提出母親節讓她自己去給媽媽買花時,這個小女孩一秒變成了「愛哭包」。
戴上媽媽給做的「護身符」,爸爸又往女兒口袋裡塞了很多糖,還是一直哭一直哭。不得已,爸爸主動把女兒推上路:「不能回頭看,回頭看就感到寂寞了」,浬愛在爸爸的鼓勵下終於向前邁出了小腳。
也沒跑也沒停,哭了,不哭了,然後又哭了,回過神來,已經到了大街上。
到了商店,店員問買什麼,浬愛還在自己的情緒裡,脫口而出:「不知道」,後來才反應過來,」燉菜的材料」、「生菜」……
有人跟她說話還好一點,從商店裡走出來,浬愛又一次陷入孤獨之中,放聲大哭:「媽媽,胸部」,還是個愛撒嬌的小女孩,此刻浬愛多麼想要媽媽抱抱。
差一點就要放棄了,浬愛從衣兜裡摸到了爸爸給的勇氣糖,嘴裡滿是甜味,變成了能自己振作起來的姐姐!
在花店門前停下來,怎麼進去?進去應該說什麼呢?還沒整理好門就開了,等買好了花,第一時間跟店員傾訴:「一個人好孤獨」。
店員牽著她的小手幫她過馬路。接下來是買蛋糕,終於今天的全部任務完成了。
回去的時候,覺得孤獨的時候,就有人來搭話,給她加油,這個城市充滿著溫柔的目光!
從馬路拐過彎,終於看到爸爸了,所有壓抑在心裡的委屈、孤獨、害怕、難過都從哭聲裡釋放出來……爸爸也忍不住落淚。
要做的話就做到底,這是爸爸從爺爺那裡學來的。
「了不起,是姐姐了!!」
《初遣》的導演大內淳嗣說:「這不是給孩子的紀錄片,這是父母的教育節目。」
孩子並非像爬平緩的山坡般逐漸成長。而是出現某個契機,好比正爬一層樓梯或剛拐過一個轉彎處,突然在某個時點上,就成長了。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當孩子的爸媽,
有的時候是需要「狠」一點
如果一個母親,沒有盡力一點點教孩子自己怎麼拿勺子,然後把食物放進嘴裡,
沒有一遍遍親自向孩子演示怎麼穿衣服、系扣子,她不是一個好母親。
但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有能力做這些事的時候,還一遍遍地餵、幫助、代替,這個母親就傷害了孩子的基本尊嚴。
這樣做的後果是,當有一天,孩子清醒地意識到他的處境,想重新獲得獨立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再也沒有能力獨立了。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不要把孩子當作洋娃娃一樣看待,而是當作大自然委託你照管的一個人。
在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4歲的福原愛第一次參加全國小學生桌球大賽,身高只有100釐米的福原愛,面對比自己大的二年級小學生,哭著跑向媽媽。
媽媽沒有責怪她,只是打開福原愛的小手:「來看一看,這是什麼?」
「集中、時機」
聽到媽媽這兩句話,福原愛收拾起情緒,重新返回賽場,這一場比賽,福原愛打敗了二年級的小學生。
因為賽事要求嚴格,而福原愛的發球不規範,接連輸了幾場比賽。媽媽沒有著急沒有責備,而是說道:「不要哭,就算輸了也不要哭,下一個球好好發。」
福原愛就是那個在媽媽的鼓勵下,用堅強和求勝欲戰勝了軟弱和溺愛,最終變成了全日本最會打桌球的哭包。
雖然我不能在上面拉著你,但我一生都會在下面託住你!
永遠愛、永遠鼓勵、永遠站在孩子身後給他最需要的支持,父母的愛,是理性地放手、永遠相信,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
那些可愛的第一次
董卿曾在一檔節目上裡說:
「關愛孩子,不是用愛把孩子關起來,恰恰相反,應該他們去探索這個世界,去奔跑、去鍛鍊、去跌倒、去成長,除了保護,更有一種激勵,更是一種要求。」
在做這次選題時,我也發現了許多可愛的例子:
@不畏浮雲
為人母后才體會到那種想放手又不敢放手的心情。周末買東西的快遞來了,心血來潮讓4歲半的孩子去離家3分鐘的快遞點去取。
剛開始不願去,在媽媽的鼓勵下終於開心地去了,老母親在後面偷偷地跟著他。
回來的路上除了抱怨快遞盒子不好拿,一切都很順利,走馬路也知道儘量靠邊走,真棒!
@七七
獨自帶孩子去三亞旅行,公司突然有個任務,需要加會兒班,跟4歲的兒子商量在兒童俱樂部跟其他國家的小朋友玩一下午。做了好一陣工作,才哭哭啼啼同意了。
忙完工作,當我帶著忐忑的心情去接兒子時,他竟笑臉相迎!老師說,我走後他玩得特別好,還主動挑戰了兒童俱樂部最難的項目,真是讓老母親刮目!
@如火如荼
本以為女兒是一個嬌嬌弱弱的姑娘,有一次帶她參加一項小超人挑戰賽,孩子們先跑,大人隨後再跑。
我追上孩子們的隊伍後,一直在後面找女兒,心想可能在後面邊哭邊跑呢,超過一波又一波孩子,還是沒看到女兒的身影,心裡很害怕。
沒想到,當我趕上跑在最前面幾名孩子時,看到女兒正拉著繩子奮力爬上一個障礙物,我眼眶一下子溼了,我的女兒居然這麼強!
第一次自己完成一件事,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難忘的記憶。
像是第一次上學、第一次自己看家、第一次自己做沙拉……
能獨立做好一件事,代表孩子的成長,這種成就感,是孩子邁向更好自己的開端。
放開手,讓孩子去嘗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