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很是震撼。
一名12歲的小男孩,獨自乘機,孤身一人從西班牙馬德裡飛回國內。
長達20個小時的行程中,他不光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從登機、過關、申報再到檢測等眾多程序,全都獨自完成。
而且還時刻牢記著父母的叮囑,堅持戴著口罩飛完全程。
這一系列複雜的手續,哪怕對於成年人來說,都顯得棘手,可他卻靠著自己的能力,安全順利地飛回了國。
在這個過程中,他身上體現出的從容不迫與堅毅的行動力,都是為人父母最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
恰如《21招,讓孩子獨立》書中所說:
「我們養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離開我們。」
可憐天下父母心,無不希望孩子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不過,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所以這時候,培養孩子擁有獨立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畢竟,只有那些獨立的孩子,才不會畏懼前路的風雨,握緊手中的武器,一路勇往直前呀!
敲黑板!劃重點!
真正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用物質堆砌,而是以充滿愛的態度,給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中,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短片中有隻小鷸鳥,和媽媽一起,在海灘上覓食。
媽媽好不容易找到了美味的食物,小鷸鳥本能地張開嘴巴,等待媽媽來喂。
本以為生活會一直如此下去,可突然有一天,一向溫柔慈愛的媽媽,卻用翅膀把它推到了海邊、讓它獨自覓食。
一開始,小鷸鳥害怕得不得了,海浪打溼了它的羽毛,讓它凍得渾身發抖。
可在媽媽的狠心放手和鼓勵之下,它終於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不僅找到了食物,還目睹了不一樣的風景。
試想一下:
若是小鷸鳥一直躲在媽媽的羽翼下,從來不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那它怎能獨立面對生活的風浪,見識更廣闊的天地?
說白了,不懂得放手的父母,永遠培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他們會習慣溫室的愛和寵溺,缺乏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被風浪打倒。
因而為人父母,一定要切記,放手讓孩子探索世界,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很多父母都會覺得: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和探索能力很重要,但說到底還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到底該如何培養呢?
其實也很簡單哦~晨媽這就給大家支支招!
一直都很認同一句話:孩子最大的底氣,是來自父母的鼓勵。
有了家長積極的態度和鼓勵的話語,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繼而不斷豐富自身人格。
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時候,孩子對事物的認知都是來自書本或家長的口述。
但不登高山,何以見山河之遼闊,只有真正地探索感受過,才能心懷寬廣、放眼世界,展望更大的人生舞臺!
所以,在培養孩子獨立人格和探索性方面,家長的放手、鼓勵以及見天地都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給到他們好的成長助力。
孩子們都不愛聽大道理,他們都愛聽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在故事中輕鬆收穫好習慣。(☄⊙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