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獨立的品質,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義務

2020-09-22 棒棒老師FM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很是震撼。


一名12歲的小男孩,獨自乘機,孤身一人從西班牙馬德裡飛回國內。


長達20個小時的行程中,他不光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從登機、過關、申報再到檢測等眾多程序,全都獨自完成。


而且還時刻牢記著父母的叮囑,堅持戴著口罩飛完全程。



這一系列複雜的手續,哪怕對於成年人來說,都顯得棘手,可他卻靠著自己的能力,安全順利地飛回了國。


在這個過程中,他身上體現出的從容不迫與堅毅的行動力,都是為人父母最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

恰如《21招,讓孩子獨立》書中所說:

「我們養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離開我們。」


可憐天下父母心,無不希望孩子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不過,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所以這時候,培養孩子擁有獨立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畢竟,只有那些獨立的孩子,才不會畏懼前路的風雨,握緊手中的武器,一路勇往直前呀!



敲黑板!劃重點!

真正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用物質堆砌,而是以充滿愛的態度,給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中,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短片中有隻小鷸鳥,和媽媽一起,在海灘上覓食。

媽媽好不容易找到了美味的食物,小鷸鳥本能地張開嘴巴,等待媽媽來喂。



本以為生活會一直如此下去,可突然有一天,一向溫柔慈愛的媽媽,卻用翅膀把它推到了海邊、讓它獨自覓食。


一開始,小鷸鳥害怕得不得了,海浪打溼了它的羽毛,讓它凍得渾身發抖。

可在媽媽的狠心放手和鼓勵之下,它終於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不僅找到了食物,還目睹了不一樣的風景。


試想一下:


若是小鷸鳥一直躲在媽媽的羽翼下,從來不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那它怎能獨立面對生活的風浪,見識更廣闊的天地?


說白了,不懂得放手的父母,永遠培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他們會習慣溫室的愛和寵溺,缺乏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被風浪打倒。

因而為人父母,一定要切記,放手讓孩子探索世界,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很多父母都會覺得: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和探索能力很重要,但說到底還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到底該如何培養呢?

其實也很簡單哦~晨媽這就給大家支支招!


  • 鼓勵孩子獨立探索世界。

一直都很認同一句話:孩子最大的底氣,是來自父母的鼓勵。

有了家長積極的態度和鼓勵的話語,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繼而不斷豐富自身人格。

  • 多帶娃見天地、感受大自然。

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時候,孩子對事物的認知都是來自書本或家長的口述。


但不登高山,何以見山河之遼闊,只有真正地探索感受過,才能心懷寬廣、放眼世界,展望更大的人生舞臺!

所以,在培養孩子獨立人格和探索性方面,家長的放手、鼓勵以及見天地都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給到他們好的成長助力。

孩子們都不愛聽大道理,他們都愛聽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在故事中輕鬆收穫好習慣。(☄⊙ω⊙)☄


相關焦點

  • 讓孩子走向獨立,才是父母的終極使命!
    對孩子無微不至地關心,似乎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本能,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義不容辭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我們有幸參與到一段生命的成長曆程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能掌控他的一切,以至於我們漸漸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 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情緒穩定
    因為職業的關係,接觸過很多孩子,也見識過很多父母,最好的父母,並不是那些保證孩子衣食無憂,或是把孩子各方面照顧得無微不至的,雖然這些也非常重要;最好的父母,其實是情緒穩定。假如為人父母需要通過考試,那麼現實生活中,至少有一半的父母,大概都是不及格的,並且很多父母並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社會學極其關注原生家庭,認為人在一生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當然,他們可能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因為當一個人獨立成人以後,對自己就有了調試的能力,所以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父母。
  • 假如為人父母需要考試,你會設置哪些題目?
    人生中有很多大事件,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比高考還重要,為人父母應該可以算作其中之一。然而,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所以如果有一天,成為父母真的需要考試,你覺得應該設置哪些題目和標準?
  •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所有物
    反而,我要感謝你,因為有你的參與,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你只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女兒和兒子,我並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並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從能容看得出胡適先生對孩子的尊重。
  • 得體的退出,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每天都在說愛自己的孩子,那什麼樣的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為人父母,要如何教養孩子?
  • 懂規劃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懂規劃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財富聰明的父母,一定是懂得規劃的,給自己的孩子規劃好,將風險轉嫁出去,至少得做好兩項規劃,一是疾病和意外保障,二是教育金的規劃。這時候,就需要聰明的父母及時地將這些風險轉嫁出去,利用一些有效的工具,利用槓槓效應,輕鬆應對。這是為人父母替孩子做的第一個規劃,全方位地給予孩子保護。
  • 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愛到底是什麼呢?
    王淑旭下崗後,我沒有和別的父母一樣遠出打拼事業,而是在家相夫教子。孩子小時,我就教他們讀書識字。孩子上學後,我就每天檢查孩子作業。有一次,兒子上一年級時,有個謎語,答案錯了,我說應是河馬。兒子說:「沒錯,是老師教的,你又不是老師。」兒子不相信我,我便耐心地給他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故事,又給他分析了河馬的特性,又讓他看了他讀過的看圖故事上就有河馬的知識。兒子這才相信了我。
  • 這才是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
    於是工作後領導批評幾句他就想辭職,工作出一點問題他就惶恐不已,難以承受。他二十歲時,你總想著他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卻沒有告訴他人性複雜、世道艱難,不捨得他吃一點苦。於是畢業後他出個差加個班就叫苦連天,面對同事的排擠孤立、明爭暗鬥,全無應對能力。——他可能如你所願考上了名校,拿了很高的學位,甚至還多才多藝。
  • 奇葩獎項獨立新生獎,不獨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父母送孩子上學,雖然緩解了父母的不舍之情,卻表現出對孩子獨立能力的不信任,也斷了孩子實行獨立能力的一個機會。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父母的信任是孩子自信的底氣,也是孩子跌跌撞撞獨立前行的勇氣。
  • 擔心孩子不夠快樂、自信、獨立?別怕,《極簡父母法則》幫你忙
    其實,這些具體的期待歸納起來,無非是幾個核心的品質:健康、快樂、自信、獨立。它們是這些期待的深層涵義,也是實現這些「指標」的「地基」。但,願望不一定都能變成現實,尤其是在育兒之路上。儘管為人父母時刻在考驗著我們的耐心、脾氣、情緒甚至理智,但事實上,和我們的生活、事業、愛情一樣,育兒同樣是有「捷徑」的。《極簡父母法則:教出快樂、自信、獨立的孩子》,便是這樣一本教你擺脫焦慮,如何從容應對育兒難題的著作。
  • 聽孩子把話說完,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尷尬之下,我過去將孩子拉起來,並帶他去洗了手,哄了好一會後,把西瓜放到了他的手上。這時孩子才抽泣著跟我說:「阿姨,我沒有貪心,我想給哥哥也拿一副,不是自己吃。」原來這個任性的小男孩也有如此細膩的內心。媽媽在一旁聽到,明白孩子的用意後,才走過來說:「給哥哥拿的,為什麼你不說呢?」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孩子,又委屈地直掉眼淚:「你每次都不讓我說話,嗚嗚嗚。」
  • 為人父母為什麼要學習?
    都說育兒先育己,教育孩子自己先學習。覺得有道理,就開始學,可到底為什麼學?學什麼?很模糊,今天有一點小體會,分享一下,僅供參考。成為父母,天然的就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引導教育孩子,這是很正常的。我之前也覺得,我經歷過的一定可以給孩子這些參考。不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有覺知的思考一個問題:我過去的經驗,是否讓我現在過的很好?
  •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老年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有時候看到這裡,我才想起來,以前我的爸爸媽媽,也是這麼霸道。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們變了。以前上大學念書,過年不想回家,他們總說過年一定要回家,並且下令一定要回家。現在結了婚成了家,說好久沒有回去,想帶著老公孩子回老家,爸媽卻說,讓我回婆家過年。我說要不讓公公婆婆和我爸爸媽媽一起到我們家來過年,我爸媽也猶猶豫豫地推辭了。
  • 家庭教育:聽孩子把話說完,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這時孩子才抽泣著跟我說:「阿姨,我沒有貪心,我想給哥哥也拿一副,不是自己吃。」原來這個任性的小男孩也有如此細膩的內心。媽媽在一旁聽到,明白孩子的用意後,才走過來說:「給哥哥拿的,為什麼你不說呢?」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孩子,又委屈地直掉眼淚:「你每次都不讓我說話,嗚嗚嗚。」
  • 人生最大的盼頭?教育好孩子,這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人民日報曾這樣寫到: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培養!作為家長,如果僅僅依靠老師,就想把孩子教好,那就真的太不稱職了!教育孩子,才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業。,更能使社會和諧,作為一個家長把孩子教育好,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也是家庭最大幸福了。
  • 對於父母來說養育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比什麼重要?人格獨立的孩子
    相反的來說,如果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去順應自己的意思,那麼孩子就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真實自己的成長發展出虛假的自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撫養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目的最基本的就是讓孩子聽話,因為這樣才是最保險最省事。但對於孩子聽話來說,並不是引導他通過心平氣和的溝通,讓他知道規則,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什麼時候可以做什麼。
  • 孩子的品質,藏著父母的素質
    他有一個信念: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因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該決定孩子的選擇和前途的。蔡志忠認為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就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並影響孩子一生。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心胸寬廣的孩子。父母愛抱怨,孩子就自然學會逃避找藉口;父母愛佔小便宜,孩子就會目光短淺;強勢的母親會教出懦弱的兒子、挑刺的女兒。
  • 教育孩子,好的興趣品質才更重要
    轉自 漾辰0519 (圖片來源於網絡)為人父母,總是會期待自己的孩子特別優秀、因為父母為了孩子自我犧牲了許多,自然也會相應對孩子要求有更高的掌控權,期待孩子聽從他們的安排。 慢慢的,父母分不清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喜歡代替孩子做決定,認為這都為了孩子好。 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這是無私奉獻沒錯,然而同時卻也可能在壓制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 如何讓孩子自信獨立生活?聰明父母做好3點,很主要
    人們常說: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孩子能夠獨立自信地生活,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功!美國前總統裡根,小時不小心打碎了別人的玻璃窗戶,父親帶他認錯,後來他打了一個暑假的工才還清這筆賠償款。正是從小培養的責任意識成就了裡根總統偉大的一生。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錯事,父母要鼓勵他敢於承擔責任,並有意識的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鼓勵他有始有終地完成。
  • 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不是對孩子打罵,而是回家後的漠不關心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父母教育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這樣的話題總是讓為人父母的有一些尷尬和窘迫,這個問題似乎是在明晃晃地提醒自己對待孩子的教育有多麼地無能。細想之下,可能有的父母會覺得最大的失敗可能是對孩子動手,畢竟向孩子甩巴掌的樣子實在是愚蠢至極。可是從孩子的角度而言,父母的打罵遠不如對自己的「漠不關心」更加可怕而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