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體的退出,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

2021-02-08 言堇智勝

父母每天都在說愛自己的孩子,那什麼樣的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為人父母,要如何教養孩子?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

前段時間,「鄭爽事件」持續在網絡上發酵,引發很大爭議。事件本身我們不做評論,只是想試圖尋到一些蛛絲馬跡,去靠近真相: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鄭爽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直到後來我看到關於她原生家庭的相關報導,才對她一直以來的怪異行為有了一點「理解」。

鄭爽的母親從年輕時就一直有個明星夢,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耽誤了,所以她就把這個沒有實現的夢想轉嫁到了自己女兒身上。她給鄭爽制定了一個「十年明星養成計劃」,從5歲開始學舞蹈、練鋼琴、上表演課,各種興趣班連軸轉。16歲終於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然後拍電視劇,火速成名,躋身娛樂圈。一切都如鄭母安排,按部就班,分毫不差。

只是成名後的鄭爽愈發「不受管控」,乖巧順從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找茬對抗。母女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時不時就發生爭吵和冷戰。鄭爽控訴母親欠她一個道歉,因為當演員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鄭母則指責鄭爽不識好歹,培養她成為這麼有名的人卻不知感恩。

如今再回顧鄭爽一切嬌縱任性的舉動都變得有跡可循。家庭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家庭的基石。如果基石一開始就沒打好,樓塌也只是早晚的事兒。

他們母女間的是非恩怨我們不管,但我卻從鄭爽母親身上,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很多父母為孩子安排生活的時候經常會說:「我小時候沒條件,沒受到過好的教育,被耽誤了,但現在條件好了,就不能耽誤你,我這都是為你好。」

出於對孩子或對自己善意的補償心理,以及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好的訴求,是所有父母都會有的。只不過你所遺憾的、想補償的,是不是孩子真正渴望的,想要的?這一點要搞清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管理人生,孩子不是你夢想的延續,也不是你的附屬品。父母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理解他們的想法,支持他們的選擇。並教會他們作為個體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在外界看來,伊能靜的兒子哈利很「怪異」,因為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穿女裝的照片而引發爭議,「這不是一個男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但在伊能靜眼中,兒子是個獨立且自由的靈魂,她希望兒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近日,在綜藝《理想家》中,伊能靜首次坦誠回應兒子穿女裝,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我有跟兒子講,你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而且你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 尊重別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貴的,爸媽尊重孩子做自己也是非常珍貴的。」

同時她認為「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他只是經由我的愛來體驗這個世界」父母只是孩子的一個載體。

她還在節目中分享了有一次給兒子過生日,往常都是一家人一起切蛋糕,一起度過,但那次她有點感覺到兒子好像需要和朋友一起過了,於是她突然意識到:「我該退出了,我該從他人生的那個照顧者的角色裡退出,讓他完全去經歷他的生活」。

她說往後退真的很痛苦,但她明白「愛是放手」。在合適的時間得體的退出,是她給兒子最大的愛。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人生。

在母親的支持下,哈利也一直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活成了「 別人家的孩子」。伊能靜曾透露,兒子考上了英國最難考的設計學院,還掌握了寫歌、畫畫、跳舞等多項特長,功課也從來沒有低於A。

一般像哈利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正經歷叛逆期,和父母也有著諸多摩擦,但伊能靜卻和自己的兒子關係融洽,兩人經常一起看電影、看畫展,不僅樣子看起來像同齡人,心理上似乎也沒什麼代溝。

母子關係如此和諧,與平時伊能靜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無關係。當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被父母尊重並接納了,他們就能綻放出令所有人的讚嘆的天生美好。

為人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也不要試圖去「修正」,而是要展開身心去接納孩子的一切。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沒有缺點,只有特點。要記得,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活出他自己的自在人生。

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們身後,在他們一回頭就能看得到的地方,告訴他們:孩子不用怕,我們永遠在這裡,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最大的底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全世界所有的愛都是聚合的愛,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是分離的愛。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過是承擔起兩個階段性責任:孩子年幼時,父母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親密陪伴,讓孩子在長大後回憶起這段童年時光,心中便充滿愛和力量。而在孩子長大後,父母應該體面退場,放手讓孩子獨自飛翔,父母化身一個港灣,給孩子提供歇腳再出發的地方。

我養育你,並非恩情,

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無恩於你,

你便無需報答我。

反而,我要感謝你,

因為有你的參與,

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

你只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女兒和兒子,

我並不是你的前傳,

你也不是我的續篇。

你是獨立的個體,

是與我不同的靈魂;

你並不因我而來,

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

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胡適

學習前沿家庭教育理念,

掌握實戰育子方法!


相關焦點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去做、去嘗試、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孩子就會覺得無助和不滿足。這樣孩子很難成熟起來,以至於有的孩子到了成年還是擺脫不了父母的掌控和管控的需求。當你看到有些人結婚後,強勢的父母橫加幹涉小兩口的生活就可見一斑。
  • 伊能靜獨特的育兒觀:父母得體的退出,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是愛,讓孩子學會獨立也是愛。可是,物極必反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譴責那些對孩子關心少的父母。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這一觀點,似乎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肯定。但與其相反,家長過於關愛孩子,是否也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理念呢?已經是兩個孩子的伊能靜在一件事情上有著深深的感悟,她認為,父母得體的退出,有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愛。伊能靜在一次節目中回憶說,她決定對孩子「放手」時,其實僅僅是一件小事兒罷了。
  • 人到晚年,父母學會放手得體退出,是和兒女相處的最高境界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將孩子保護起來,牽著孩子的手伴著他們長大,但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將離開父母的羽翼,獨立飛翔然而孩子長大之後,很多父母卻依然不願意放手,過度的去幹涉孩子的生活。但人到晚年,不懂得放手,反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擔。事實上,父母到了晚年,學會得體退出,是和兒女相處的最高境界。
  • 從十九歲兒子的世界得體退出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目前,我正在經歷著第二階段,雖然這個過程對母親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 寫在孩子上學第一天:母愛這場得體的退出,騙人
    而我,就像別人說的,必須要從他的世界裡弱化我自己了,我不能過多地給他保護和建議了,這場得體的退出就這麼來了,做盡了心理準備,仍覺猝不及防。昨夜又是醬牛肉又是發麵準備今早的早餐,又是給他包書皮準備書包,他爸說:「你不要用力太猛,他這個上學又不是只明天一天,以後是個常態。」是啊,我又何嘗不知,可我這慌張也是真的無處可藏。
  • 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是智慧父母的一場修行
    離別,不僅是孩子與家長空間上的一次遠離,更是心理空間上的一場剝離……龍應臺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對孩子深沉而熱烈的愛也應該慢慢放手,我們能做的只有目送。
  •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真正的母愛是逐漸分離的過程導讀: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 真正的母愛,其實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在適當的時候選擇放手,讓孩子懂得獨立的道理,是做父母的最好的禮物。對於孩子而言,一份真正的母愛,其實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表演無論是朱雨辰的媽媽還是寶媽麗麗,她們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過於「包辦」。她們想方設法成全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對於母愛的理解和認知,沉醉於自己想像當中的好母親人設。其實對於孩子而言,真正的母愛不是一味地控制,其實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表演。
  • 所謂的上大學,就是一場父母得體的退出
    有人說,高考是考孩子,而填報志願是考家長,此言極是。只有經歷過的家長,才懂得其中的萬般滋味。每個家長,都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好用足孩子的分數和位次,不想浪費哪怕是一丁點,因為每一分每一個位次,都是孩子點燈熬油頭懸梁錐刺股換來的,如果由於自己的疏忽,造成高分底進甚至滑檔,那很可能會悔恨終生的。高考志願的本質,不僅僅是選擇,而且意味著放棄。
  • 媽媽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孩子生活:學會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
    擔心自己的孩子能否吃飽穿暖是為人父母的人之常情。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某些寶媽會對自己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可是卻忽略了他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媽媽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孩子生活作為孩子的母親,就應該學會放手,「得體」地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得到鍛鍊,這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
  • 聰明母親的真心話:學會得體退出兒子的生活,是媽媽的必備功課
    對此,蔣阿姨卻笑著否定了,她表示兒子長大了,需要的不是對他無微不至的老母親,而是需要用心經營自己的小家庭,做媽媽的也要學會適時地放手讓孩子獨立生活了。聰明母親的真心話:學會得體退出兒子的生活,是媽媽的必備功課。
  • 如果你愛孩子,就請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世間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分離為目的。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養娃一生,的確如此。她周到備至的關懷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人」的權利。從那以後,她開始學著慢慢退出冬晨的人生。不再幫她背書包,不再幫她整理書桌、檢查作業。以前冬晨想做不敢做的事,她現在都願意放手讓她去嘗試,她開始不再幫冬晨做決定。如果以前的愛是為了愛而愛,那麼現在的愛,就是為了離開而愛。
  • 別讓孩子變成你的全部,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媽媽要知道
    孩子是家長前進的動力,也是未來的希望,父母也會因此將寄託都放到孩子身上。從孩子出生之後,媽媽就成為了他們最親近的人,每次問孩子最喜歡誰的時候,孩子都會將「媽媽」一詞脫口而出。,但孩子其實並不是木偶,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當他們到了青春期的時候,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一邊是父母的愛,一邊又是自己真實的想法。
  • 母乳餵養的那些事: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乳也可以得體的退出
    當孩子還是個胎兒的時候,通過臍帶和媽媽連接,孩子出生後,母乳延續了這份情感連接。孩子貪婪地吸吮乳汁,媽媽含笑凝視著孩子,孩子吃累了,吃飽了,抬起頭回應媽媽一個甜甜的笑,這樣的溫馨畫面,每天都在上演。看著懷裡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從一隻手就能託起孩子的身體,到兩隻手都快抱不起來,讓你不得不感慨成長的力量。
  • 父母須知:對待孩子真正的愛,是放開,而非握緊
    》一書中寫道:「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那麼,我們應當如何「撤退」,實現得體的愛呢把時間過充實了,內心也就充滿愛了。,我知道你也很愛很愛我,但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
  • 想要孩子幸福,我們要學會做不讓人討厭的父母
    在這場悲劇裡,雙方都是受害者,這幕後的黑手難道僅僅是因為孩子隨誰姓嗎?恰恰相反,這件事件中,幕後最大的推手是夫妻雙方的父母。明明是至親關係,卻逼迫著自己的兒女離婚,為人父母,真的是不能理解這兩對父母的做法。我轉身問自己,如果這是我的女兒我會怎麼做?
  • 《愛的釐米》:父母捆綁和壓榨孩子的人生,現實比電視劇更扎心
    父母與孩子的各種矛盾,很多時候是以愛之名出發,結果愛成了捆綁,更殘忍的是,愛變成了一場壓榨孩子人生的藉口。被孩子佔據了全部世界的離婚女人一個女人,在孩子一歲時,因為懷疑老公的出軌,出於面子,好強的她高調地跟老公離婚。離婚後,她一個人含辛茹苦地帶著孩子,既當爹,又當娘。
  • 有種媽媽叫伊能靜,兒子穿女裝她支持,孩子大了主動退出他的生活
    要明白,正確的愛是需要尊重和理解的,父母需要,孩子也需要。 2.對父母而言,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很多人也都知道,哈利是伊能靜和前夫的孩子,但即便哈利是離異家庭的孩子
  • 儀式感,讓孩子有愛並大方得體
    阿芳隨筆原創文章幾天前看到有個女人發的一段字,說由於沒辦法,她的孩子小時候沒有滿月酒,沒有生日。現在她有能力了,要愛孩子,要給孩子滿滿的儀式感。在那個經濟拮据物質匱乏的年代,每家有幾個孩子,靠工分撫養一大家子的生為農民的父母,能把孩子養活就已經很不易,還怎麼有心思給孩子過生日?所以,我輩從不計較也不會埋怨父母遺忘了自己的生日。但是,我的女兒從出生開始到18歲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這18年的時光裡只有一次我腿傷生活無法自理沒有過生日。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別離。01 愛不等於控制,放手不等於不管中國的父母大概是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每一個階段,父母 沒有不操心的。但這種事無巨細的操心,面面俱到的關心真的對孩子好嗎?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其 實,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可能會變成一種害。愛孩子不是愛控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