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每天都在說愛自己的孩子,那什麼樣的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為人父母,要如何教養孩子?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
前段時間,「鄭爽事件」持續在網絡上發酵,引發很大爭議。事件本身我們不做評論,只是想試圖尋到一些蛛絲馬跡,去靠近真相: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鄭爽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直到後來我看到關於她原生家庭的相關報導,才對她一直以來的怪異行為有了一點「理解」。
鄭爽的母親從年輕時就一直有個明星夢,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耽誤了,所以她就把這個沒有實現的夢想轉嫁到了自己女兒身上。她給鄭爽制定了一個「十年明星養成計劃」,從5歲開始學舞蹈、練鋼琴、上表演課,各種興趣班連軸轉。16歲終於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然後拍電視劇,火速成名,躋身娛樂圈。一切都如鄭母安排,按部就班,分毫不差。
只是成名後的鄭爽愈發「不受管控」,乖巧順從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找茬對抗。母女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時不時就發生爭吵和冷戰。鄭爽控訴母親欠她一個道歉,因為當演員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鄭母則指責鄭爽不識好歹,培養她成為這麼有名的人卻不知感恩。
如今再回顧鄭爽一切嬌縱任性的舉動都變得有跡可循。家庭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家庭的基石。如果基石一開始就沒打好,樓塌也只是早晚的事兒。
他們母女間的是非恩怨我們不管,但我卻從鄭爽母親身上,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很多父母為孩子安排生活的時候經常會說:「我小時候沒條件,沒受到過好的教育,被耽誤了,但現在條件好了,就不能耽誤你,我這都是為你好。」
出於對孩子或對自己善意的補償心理,以及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好的訴求,是所有父母都會有的。只不過你所遺憾的、想補償的,是不是孩子真正渴望的,想要的?這一點要搞清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管理人生,孩子不是你夢想的延續,也不是你的附屬品。父母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理解他們的想法,支持他們的選擇。並教會他們作為個體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在外界看來,伊能靜的兒子哈利很「怪異」,因為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穿女裝的照片而引發爭議,「這不是一個男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但在伊能靜眼中,兒子是個獨立且自由的靈魂,她希望兒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近日,在綜藝《理想家》中,伊能靜首次坦誠回應兒子穿女裝,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我有跟兒子講,你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而且你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 尊重別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貴的,爸媽尊重孩子做自己也是非常珍貴的。」
同時她認為「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他只是經由我的愛來體驗這個世界」,父母只是孩子的一個載體。
她還在節目中分享了有一次給兒子過生日,往常都是一家人一起切蛋糕,一起度過,但那次她有點感覺到兒子好像需要和朋友一起過了,於是她突然意識到:「我該退出了,我該從他人生的那個照顧者的角色裡退出,讓他完全去經歷他的生活」。
她說往後退真的很痛苦,但她明白「愛是放手」。在合適的時間得體的退出,是她給兒子最大的愛。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人生。
在母親的支持下,哈利也一直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活成了「 別人家的孩子」。伊能靜曾透露,兒子考上了英國最難考的設計學院,還掌握了寫歌、畫畫、跳舞等多項特長,功課也從來沒有低於A。
一般像哈利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正經歷叛逆期,和父母也有著諸多摩擦,但伊能靜卻和自己的兒子關係融洽,兩人經常一起看電影、看畫展,不僅樣子看起來像同齡人,心理上似乎也沒什麼代溝。
母子關係如此和諧,與平時伊能靜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無關係。當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被父母尊重並接納了,他們就能綻放出令所有人的讚嘆的天生美好。
為人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也不要試圖去「修正」,而是要展開身心去接納孩子的一切。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沒有缺點,只有特點。要記得,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活出他自己的自在人生。
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們身後,在他們一回頭就能看得到的地方,告訴他們:孩子不用怕,我們永遠在這裡,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最大的底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全世界所有的愛都是聚合的愛,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是分離的愛。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過是承擔起兩個階段性責任:孩子年幼時,父母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親密陪伴,讓孩子在長大後回憶起這段童年時光,心中便充滿愛和力量。而在孩子長大後,父母應該體面退場,放手讓孩子獨自飛翔,父母化身一個港灣,給孩子提供歇腳再出發的地方。
我養育你,並非恩情,
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無恩於你,
你便無需報答我。
反而,我要感謝你,
因為有你的參與,
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
你只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女兒和兒子,
我並不是你的前傳,
你也不是我的續篇。
你是獨立的個體,
是與我不同的靈魂;
你並不因我而來,
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
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胡適
學習前沿家庭教育理念,
掌握實戰育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