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孩子,就請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2020-08-28 畫伴兒少兒美術

世間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分離為目的。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養娃一生,的確如此。


從在懷中須臾不離,到蹣跚著掙脫母親懷抱;從哭鬧著不去幼兒園,到青春期對外面世界無比憧憬;從獨自一人赴外地求學,到組建小家、生兒育女……


01


「曾經的我,每每想到再過幾年,孩子就要出去上學、工作,我就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拿來照顧他、愛他。」


冬晨媽當過幾年這種無微不至的母親:


冬晨3歲時,大家都說這時候的孩子該學著自己用勺子吃飯啦。她擔心孩子自己不會吃,吃不飽,也怕她弄髒衣服。於是每餐都耐心地一口一口餵食。


冬晨7歲時,上小學了,開始每天要背重重的書包,她怕孩子肩膀受不了,就每天都把書包從孩子手裡接過來自己背。


冬晨10歲了,上小學四年級,她每天幫他疊衣服,整理書桌,每星期收拾一次房間,她說孩子學習已經很累了,她作為老媽要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


「冬晨11歲那年,我差點得了愛滋」


——轉變來自於一次意外。冬晨媽跟朋友出門摔傷,朋友先用棉籤消毒了傷口,然後冬晨媽繼續用了同一隻棉籤。


後來那個朋友查出了愛滋。


「我去檢查了3次,兜兜轉轉幾個醫院」,冬晨媽說,在這「不知死活」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她一直在思考冬晨的未來。


她突然發現,如果沒有自己,冬晨並不能好好地生活下去,這是她之前從沒考慮過的。她周到備至的關懷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人」的權利。



從那以後,她開始學著慢慢退出冬晨的人生。不再幫她背書包,不再幫她整理書桌、檢查作業。以前冬晨想做不敢做的事,她現在都願意放手讓她去嘗試,她開始不再幫冬晨做決定。


如果以前的愛是為了愛而愛,那麼現在的愛,就是為了離開而愛。——正是為了讓孩子在離開自己後仍然能好好生活,所以做父母的,反而要主動地退出他們的生活啊。


02


「能夠主動退出孩子人生的父母,付出了比愛護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然而若不是經歷「生死考驗」,又有多少父母像冬晨媽那樣狠得下心呢?


我們目之所及,都是對孩子千般憂慮,萬般操心的父母。


-「乖,聽話!」


-「這個你不會,還是我來吧!」


-「我都說過了,你為什麼不聽?」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


-「跟著我,別亂跑!」


-「你管好學習就行,其他事你別操心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們說過,父母缺位,孩子會野蠻生長;而父母不肯退出孩子的人生,更可怕。


因為當父母總想幹預孩子的人生時,無異於在跟他們說:沒有我,你過不好這一生的!你不行的,我不相信你!


曾經有人做過一篇調查,發現最早離開父母的一批00後普遍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問題,而更深層的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不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該讓孩子獨立的階段不給予他們適當的獨立訓練,相當於父母主動放棄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這樣做的後果,只會使得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會嚴重不足。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長遠。孩子終有離開父母的一天,你終究要目送他闖蕩世界的背影。


你是希望他被照顧得像溫室花朵卻不知如何應對外面風霜,還是希望他有生活能力傍身,不管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從容應對?」


03


曾有人說過,孩子的格局源於父母的格局,孩子的高度取決於父母的高度。——但孩子的人生,只能由他自己去過。


真正的好父母,他們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孩子不再吃奶,離開了我們的懷抱;孩子學會走路,離開了我們的臂彎;孩子有了朋友,離開了我們的全情依賴……


每一步分離,我們都應該為他開心:開心他離走上社會、成為獨立的個體,又近了一步。



母與子,父與女,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


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若父母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窒息,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無力。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若要孩子獨立,父母必須適時退出。——這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


—END—



相關焦點

  • 好書分享——父母如果愛孩子,就讓他慢慢長大
    天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每對子女都是父母前世修來的小情人。每對父母對子女都是滿滿的愛,但這種愛有時會夾雜著諸多的條件。比如「你若好好學習,我就會愛你。」,比如「你若聽話,我就愛你。」但子女對父母卻永遠都是無條件地愛。很多人當上父母之後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教孩子,都是延續的當年父母的方式。當年那些被自己痛恨的父母做法依然被自己施加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孩子,我能給你最好的愛,就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其實,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可能會變成一種害。 愛孩子不是愛控制孩子。《聖經》裡說:「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你們只是負責照顧。」 孩子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 得體的退出,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管理人生,孩子不是你夢想的延續,也不是你的附屬品。父母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理解他們的想法,支持他們的選擇。並教會他們作為個體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 《父母如果愛孩子,請告訴他這四點》
    愛孩子,就是要讓他主動承擔家裡的家務活。我愛他,但不寵溺他,只有讓他主動承擔家務才能鍛鍊他的自主能力,有責任心,有擔當。感謝兒子選擇我做他的媽媽,感謝兒子來到我們的身邊,感謝兒子讓我的人生更美滿。每位父母都是第一次當爸爸或者媽媽,沒有經驗,也是經過後天的學習或者在生活中慢慢積累。兒子調皮搗蛋,家裡的東西沒少破壞。他就像是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除了睡覺安靜會,其餘時間上蹦下跳,活力四射。我家裡養的金魚,每次都被他禍害不清。
  • 如果沒有愛,請別讓孩子來
    我所說的父母之間的差距不單單指物質方面,還有眼界、學識、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愛才生養孩子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曾為孩子的降生歡欣鼓舞,我為降生在有愛家庭裡的孩子感到慶幸,我衷心祝福每個孩子都能在關愛中長大。
  • 愛孩子,請對孩子說:沒事,慢慢來
    我勸她別火,慢慢來。想起多年前的五一節寫的文章。】是教育制度出現了問題,還是愛出現了問題?是一個孩子的分數重要,還是寶貴的生命重要?有沒有人來好好研究一下青少年自殺的原因,給予及時有效的疏導呢?比如,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記得許多年以前,我看到過這樣幾句話,估計是中學生寫的:「為什麼我笨?為什麼我沒用呀?
  • 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一
    孩子,你慢慢來,經歷了你的牙牙學語到踽踽獨行,《終於嫁給了王子》讓讀者心驚肉跳,那曾經最愛的童話故事原來這般黑暗,不勞而獲的觀念在那時就開始迷惑了我們的價值觀,而血腥可怕的暴力在童話中這般直白。我們變得比童年更愛學習,學習育兒經驗教訓、學習各種生活科學常識、學習用更多耐心去靜待他們的綻放。這就是每一個優秀母親的偉大之處!「即使我們在過去的歲月裡常常有溝通的困難,我想告訴她: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因為這些記憶,會跟著我們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過,它們不再像我們兒時那麼的明顯。
  • 愛孩子,請把他養在你身邊
    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 對你來說,我無非是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萬隻狐狸沒有什麼不同。 但如果你馴化了我,那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小王子》 「生個娃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現在糧食又不短缺,誰家還怕多一張嘴啊?」
  • 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4個時間點,父母要懂得及時退出,別傻傻不知
    其實孩子總會長大,但是很多的父母卻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是一手操辦著孩子的人生就是參與到孩子的人生中,遲遲不願意退出去,但其實如果父母不能在重要的時刻退出孩子的生活,終會對孩子的人生造成影響,比如說這4個重要時刻,父母一定要及時的退出。
  • 他對林志穎說:「請你的兒子退出活動」(值得我們反思)
    為什麼讓我孩子退出。」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前發給你禮物,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憂慮感,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
  • 伊能靜獨特的育兒觀:父母得體的退出,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這一觀點,似乎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肯定。但與其相反,家長過於關愛孩子,是否也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理念呢?已經是兩個孩子的伊能靜在一件事情上有著深深的感悟,她認為,父母得體的退出,有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愛。伊能靜在一次節目中回憶說,她決定對孩子「放手」時,其實僅僅是一件小事兒罷了。
  •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請不要讓孩子養成愛遲到的壞習慣!
    他就住在我們樓上,但幾乎很少能準時過來上課。上課時間到了其他孩子也都到了,只差他一個小朋友,老師是等他還是不等他呢?如果不等他,老師講著講著,他來了,課程就會被打斷。如果遲到時間不是很久,老師要把剛剛講的東西再講一遍。如果第一部分已經結束,他就只能從第二部分開始,上課效果是會打折扣的。
  • 《小歡喜》提醒你,愛孩子,請「放過」她
    媽媽把全部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為了給孩子帶來幸福,她們不惜犧牲自我。媽媽「為你好」的初心本沒有錯,但脫離了平等和尊重,這樣的愛就是控制。把控制當作愛,是給孩子套上了愛的枷鎖,帶給孩子長期的負罪感。在親密中呵護孩子成長,在退出後,促進孩子獨立。2.放下控制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媽媽要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出積極獨立的孩子呢?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聖經》裡說:「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 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你們只是負責照顧。」孩子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生活中許多父母常常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把孩子當成是生命的下一段延續,希望通 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生命中的遺憾。
  • 如果你愛孩子,就請給孩子一個擁抱
    女孩子需要寵愛,她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感覺到父母的愛,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這時很寵愛她的爸爸說:寶貝,要不要爸爸送你去學校。大寶寶直接拒絕,要求媽媽送,而且還要妹妹一塊去。前一段時間她很粘爸爸的,天天要爸爸送,不要媽媽送,這會兒呀又黏上媽媽和妹妹了。其實這是孩子以另一種方式告訴父母,她需要父母的愛,請不要把我撂一邊。
  • 如果你經常在聊天中收到這四個單詞,請快速退出
    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知道聊天中的感受到是否真誠,從聊天的態度和語氣,你可以確切地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在聊天的過程中經常收到這四個字,此時你必須考慮清楚,也許對方已經厭倦了你,卻不知道該怎麼說。所以當你收到對方的這樣一條信息時,你最好儘快撤回,不要猶豫。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請給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你以為的愛
    可是父母沒有想過孩子能夠讓你操控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他愛你,還有一個是他暫時打不過你也離不開你。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這本書是圍繞一個個家庭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她從局外人的角度複述又剖析了這一個個故事,告訴所有的父母,你給了你的孩子生命,但是你給不了他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妄想操控往往就會失控。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人生是場馬拉松,你不必贏在起跑線上
    導語《孩子你慢慢來》是由龍應臺所著,她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寫出了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這本書也是她的「人生三書」之一。該書雖從母親角度所寫,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孩子你慢慢來》即便成功如龍應臺,在面對「母親」和「個人」這兩種身份時,也很難尋求一個平衡。雖然做母親帶給她極大快樂,但同時也讓她失去很多個人空間;年輕時的夢想,難以抽出時間去實現。這個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尤為常見。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但是每年他還是會留下我們一起切個蛋糕什麼的。但是今年他打電話問我,你要帶妹妹來嗎?當兒子講完這句話時,伊能靜說,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我該退出了,我該從他人生那個照顧者的角色退出了。所以,那天她買好蛋糕,帶著女兒去給兒子過生日,她幫他切完蛋糕之後,她就把那個場地留給了兒子和他的朋友們。
  •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導讀: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