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發過燒,可能也有過這樣的體會:開始發燒的時候,覺得很怕冷,甚至一邊發燒,一邊冷得發抖,恨不得用幾層被子把自己捂住才舒服一些,而這時量體溫溫度卻並不太高。
孩子其實也一樣,開始發燒的時候寒戰,一摸手腳還冰涼,一量體溫卻還沒達到要吃退燒藥的溫度,因為很多醫生都說38.5℃以上可以考慮吃藥,38.5℃以下以溫水擦浴這樣的物理降溫為主。一邊是孩子冷得發抖,一邊卻說應該物理降溫,有沒有覺得哪裡不對?
我說過:「只有當孩子不能吃退燒藥時,才可考慮選用溫水擦浴,或者當孩子非常難受,也就是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已經大大超過了擦浴所引起的不適,才應該考慮加用。」但很多人,包括一些兒科的大V仍然在告訴大家,能不吃藥儘量不吃藥,38.5℃以下溫水擦澡…顯然靠個人去扭轉人們長期形成的觀念是不太現實的,我也沒指望能實現這一點,能改變多少是多少吧,這篇本為微博付費閱讀,因為關閉了付費閱讀,所以就把這篇文章公開。
要正確的理解退燒的方式,首先要先明白髮燒的原理。人體的體溫是受下丘腦的體溫中樞調控的,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房間,體溫中樞就像房間空調的遙控器,在身體健康的時候,遙控器會把室溫控制在37℃左右,所以體溫是相對恆定的。
當細菌或病毒或其它病原體入侵身體時,它們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發現,並作出反應來清除這些「敵人」,發現和清除這些敵人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致熱源,這些致熱源會通過一連串的信號傳遞,最終通過一些介質,比如前列腺素E2,將敵人入侵的信號告訴下丘腦裡的體溫中樞,然後體溫中樞調高體溫設定點做出應對,本來室溫設定為37℃,這會可能把它設定為39℃了,就導致了發燒。
為什麼有炎症時要調高體溫設定點?這可能是人體長期進化出來的保護機制。把體溫調高后,一方面可以抑制入侵人體的病原體的活性,另外一方面可以促進人體免疫細胞的產生和免疫細胞活性的增強,有助於清除入侵的敵人。
體溫中樞一旦把體溫設定點提高了,就會給身體發出信號,通過神經、激素的調節來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加速產熱並減少熱量散發,比如通過肌肉的顫動來產熱,收縮皮膚的血管來減少散熱。就像把房間的門窗關閉,同時空調壓縮機開始加速運轉來產生暖氣以提高房間溫度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在開始發燒的時候,孩子寒戰,手腳摸起來冰涼,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這時候孩子體溫還會上升。
在體溫上升階段,溫度往往還不會太高,按照一些醫生的意見,在38.5度以下物理降溫,用溫水擦澡,這就是像一邊房間在開空調製暖,一邊卻給房間裡潑水降溫,結果就是讓空調白白耗費更多能量去制熱。
退燒藥降溫的機理和溫水擦浴這樣的降溫方式完全不同,它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中斷或減弱發熱信號的傳遞,讓體溫中樞收不到信號或者收到比較弱的信號,導致本該上調的溫度設定點調不動了或者調得沒那麼好了,相當於控制空調的遙控器,讓房間的制暖失靈。
所以,退熱藥控制體溫的方式,比溫水擦浴這樣的方式要高效的多,這一點也被很多研究證實。和藥物降溫相比,溫水擦浴的降溫幅度小,而且持續時間短,過30分鐘左右就會回升。而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這樣的退燒藥退熱時間可以持續4~8小時。
更重要的,發燒本來就是身體應對疾病的一個正常反應,所以應對發燒不是以退燒為目的,而是讓孩子儘量舒服。在發熱上升階段,孩子本來還畏寒,這時再用比體溫還低的水去刺激他,只會讓它寒戰得更厲害。溫水擦浴即便帶走一些熱量短期內的體溫降低一點,如果感染情況沒改變,體溫中樞溫度設定點不下調,孩子只能靠更高的代謝,更多的寒戰來升溫,等於丟失的熱量要靠孩子自己的能量消耗來補償。而退熱藥除了能退熱,它還有止痛效果,可以同時緩解發熱帶來的頭痛、肌肉酸痛等不適,可以改善孩子的舒適度。
體溫上升階段是這樣,那高溫持續和體溫下降階段呢?當房間的溫度達到了空調設定的溫度,空調壓縮機會停止運轉,人體體溫控制機制也類似,當體溫達到了體溫中樞的溫度設定點,這時候身體達到了產熱和散熱的一個平衡狀態,就不需要肌肉寒戰來產生額外的熱量來提高體溫了,也不需要收縮皮膚血管來保溫了。但如果體溫中樞還沒有降溫度設定點下調,這時候採用溫水擦浴這樣的降溫方式,每降低一點溫度,就等於破壞了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多損失的熱量就要靠身體產熱來補回了。就像通過空調的條件房間室溫到了一個溫度,你這時房間在房間裡潑水降溫,結果就是空調壓縮機又要開始運轉了。
如果免疫系統將入侵的病毒細菌這些病原體鎮壓住了,致熱源也就會逐漸減少,體溫中樞收到的調高體溫的信號越來越弱,或者這個時候你給孩子吃了退燒藥,體溫設定點就會逐漸向正常體溫回歸。
當體溫高於溫度設定點的水平,身體會增強散熱機制,比如出汗增加水分的增發,擴張皮膚血管增加熱量的散發,所以很多人會發現孩子出了一身汗之後,體溫就正常了或沒那麼高了,所以喜歡給孩子捂汗。事實上不是出汗把病治好了,而是身體的炎症減輕了,大腦調低了體溫設定點,加強了出汗這樣的散熱方式,導致體溫正常。
在降溫階段,體溫的下降的關鍵還是溫度設定點下調了,然後身體降低代謝水平,減少產熱,增強散熱,當然這個時候給一個更低的環境溫度,比如溫水擦浴,可以進一步增強散熱,這就是為什麼吃退燒藥配合溫水擦浴降溫效果會更好的原因。但其實孩子本來體溫已經在自然下降了,如果不是父母自己焦慮得不行,並不是非要加速這個過程去擦浴折騰孩子。
所以,無論是在體溫上升、高熱持續,還是退燒階段,都沒有必要溫水擦浴,這也應該是所有的權威醫學機構都首選退熱藥退燒,而不是溫水擦浴的原因,甚至好幾家都明確反對溫水擦浴,臺灣兒科醫學會也是明確反對發炎性疾病使用物理降溫,第六版的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6th Edition: Birth to Age 5》也刪除了溫水擦浴的內容。
感染是引起兒童發燒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腫瘤、炎症、藥物等也可以引起發燒,原因不同,病因治療也不同,但如果發燒的機制是一樣的,對症退熱的方式也就沒什麼區別。
當然,如果孩子對退熱藥過敏或者不耐受,孩子高熱帶來的不適以及超過了溫水擦浴帶來的不適,在沒有別的選取情況下也可以給孩子嘗試擦浴。環境溫度過高引起身體無法散熱導致的高熱中暑也是另外一回事了,這種高熱和體溫中樞無關而和不能散熱有關,所以應該用物理方式來降溫。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發熱是身體應對感染的一個保護機制,藥物降溫是首選但不等於說發燒就要吃,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都是相對安全的,過量使用會有肝腎損害的風險,對於沒其它基礎疾病的孩子,除非是發熱已經引起孩子的明顯不適(一般認為超過39.0度),也不要隨意給孩子吃退燒藥。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孩子體溫上升階段,孩子畏寒、寒戰可以給孩子適當保暖,但不等於可以給孩子捂汗,出汗是人體啟動了散熱機制的一個表現,不是疾病痊癒的標誌,捂汗可能讓孩子熱量無法散發,導致超高熱,中暑等危險,尤其是還不會訴說的孩子,應對發燒還是記住那個原則:孩子怎麼舒服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