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子熙
公眾號 | 李子熙 ( Lizixi_2020)
01
如果要評選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一定能排進前三名。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估計每個自學過英語的人,都背誦過這篇英語經典演講。當年我第一次讀的時候,被激情澎湃的文字深深震撼。
它的作者是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
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的臺階上,面對25萬遊行示威者,馬丁路德金髮表了這番慷慨激昂的演說,感動了全世界。
他毫無爭議地成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領導人,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徵,美國黑人的希望。
希望,如夢幻泡影。
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被槍殺,死因至今成謎。留給世界的,只有他的那個著名的夢想。
2020年8月28日,抗議的人群再次聚集到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
這一次,馬丁路德金的兒子,在父親站立過的地方,向世人、也是向天堂的父親宣告:
上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爭取到的社會進步,如今再次處於危險之中,黑人必須捍衛前輩通過艱苦努力贏得的自由!
因為2020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悲劇、慘劇,讓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像一塊被揭開的傷疤,血淋淋地擺在全世界面前。
一、5月25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跪殺。
視頻傳遍了世界每個有網絡的角落,憤怒的人們掀起了「黑人的命也是命」活動。
一時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亞特蘭大等,美國各大城市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種族歧視示威活動,最終演變成騷亂,甚至傳染到了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
二、持續的示威和騷亂活動尚未平息,8月23日,威斯康星州小城基諾莎,黑人男子布萊克,在赤手空拳的情況下,被白人警察從背後連開七槍,倒在自己三個孩子的面前。
三、8月26日,還是威斯康星州小城基諾莎,一位手持AR15步槍的十七歲白人少年,被一群黑人抗議者追打。倉皇中,他舉槍射擊,造成兩人當場死亡,一人受重傷。
槍手隨後向警方投降,但耐人尋味的是,警方並沒有逮捕他,而是讓他離開。後來由於事件在媒體上發酵,他才被當地警方逮捕。
如果馬丁路德金活到今天,看到今天發生的一切,不知作何感想。
奴隸的兒子與奴隸主的兒子並沒有如他所願,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他們互相舉起了槍。
02
非洲裔人口佔美國總人口的15%-20%。自從南北戰爭、解放黑人運動之後,美國不斷爆發民權運動,主要目的就是幫助黑人提高政治和社會地位,消除不同人種之間的隔閡,提高黑人在教育、就業、階層躍遷等方面的機會。
然而,收效甚微。
許多不了解美國歷史的人,會把美國黑人階層面臨的諸多問題,比如貧困、教育水平低下、犯罪率高等,歸結於黑人自己的基因不好,好吃懶做,不求上進,認為黑人是爛泥扶不上牆。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將美國黑人的問題歸因於黑人自身的觀點,是典型的因果顛倒、本末倒置。
從「我有一個夢想」,到「黑人的命也是命」,不難看出,美國黑人對這個社會有多麼無奈,以至於曾經熊熊燃燒的平權夢想,如今變成了只求苟活於亂世。
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但是美國黑人通往夢想的路,早已或被堵死,或被斬斷,他們就像屈身於一座空懸海外的孤島。
四周只有茫茫海水,周而復始地潮起潮落,消磨了每個人的意志,面對如鐵蒼穹,只能發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微弱哀嚎。
說美國黑人天生懶惰,沒有經商頭腦,不能把握機會?
來看看作為黑奴的孩子——奧拓瓦·格利的遭遇。
1868年12月,格利出生於阿拉巴馬州,父母是根紅苗正的黑奴,在美國內戰後獲得自由。
格利雖然家境貧寒,但有一顆努力進取之心。
他自學成才,長大後當過教師,又在郵政局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來,與無數年輕黑人一樣,懷揣著赤誠的美國夢,他和妻子一起遷移到俄克拉荷馬州,尋找機會和財富。
他們來到一個名為「佩裡」的地方,定居,創業。後來,格利競選了縣財政部長,再後來又被任命為鎮裡學校的校長。他還開了一家小商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世紀之交,距離佩裡不遠的塔爾薩地區發現了大油田,許多當地人一夜暴富。
格利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於是賣掉了自己的商店和土地,一家人搬到了塔爾薩,開始自己的二次創業。
他具有不凡的商業頭腦和冒險精神,預測隨著油田的開採,會有大批非洲裔自由民和佃農到此掘金。
於是孤注一擲,在塔爾薩的格林伍德買了一片土地,坐等地產升值。
格利賭對了。
短短幾年,格林伍德迅速崛起,經濟發展迅猛,甚至成為紐約等大城市的競爭對手。
城市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豪華酒店林立,新興的百萬富翁遍地。有點像我們香港旁邊的一個小漁村,發生的春天的故事。
這裡的企業大多歸黑人所有,格林伍德被譽為「黑人華爾街」。
住在塔爾薩的歷史學家漢尼拔·詹森在著作《黑人華爾街》說:
「格林伍德是美國南方腹地逃避經濟、社會和政治壓迫的避風港。正是由於歧視黑人現象的存在,以及黑人在白人主導的經濟中缺少發言權,才使得這裡的經濟如此繁榮。這是必然的結果。」
這是抽向「黑人天生懶惰,沒有經商頭腦」言論的一記大耳光。
格林伍德的寶石——夢幻劇場
隨著城市的欣欣向榮,黑人們建起了商店、理髮店、美容院、撞球廳、溜冰場、醫院、學校、教堂。
格利繼續擴張自己的商業版圖。他除了經營一家雜貨店,還擁有一家格利酒店,創辦了旅社和職業介紹所。
作為企業家的代表,他被任命為當地治安官的副手,負責管理黑人。
當然了,格利只是眾多黑人富豪的一員,不然這裡也不會被稱作「黑人華爾街」。
《俄克拉馬之鷹》報的老闆詹姆斯·古德溫說:
「格林伍德的重要之處在於,它不僅是屬於黑人社區,而且是美國的縮影。這裡就像其他發展中的愛爾蘭、希臘或猶太社區一樣,人們有信仰。
他們努力工作,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切,也相信資本主義和自由。人們應該把格林伍德看作是美國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種反常現象。」
如果事情到此結束,那「黑人華爾街」絕對可以成為燈塔國大書特書的典範,放到今天一定會大肆炫耀,看我們美國多平等。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並不以人的夢想為動力。
美國白人與黑人之間緊張的種族矛盾,從來沒有化解過。它如果不是在爆發中,就是在醞釀中。
醞釀已久的矛盾終於在1919年夏天爆發了。白人開始襲擊黑人,三K黨大行其道,種族騷亂不斷,濫用私刑現象不勝枚舉。
1921年,暴力衝突終於燒到了塔爾薩,燒到了格林伍德。
6月1日,白人暴徒們點燃了格林伍德的許多建築,並對黑人華爾街展開了有組織地燒殺搶掠。他們甚至動用了飛機,投擲燃燒彈。
這場屠殺造成200多名黑人死亡,35個街區被毀。
格利大半生的心血在這場騷亂中付之一炬,此後遷往洛杉磯,再無音訊。
沒有一個白人因此得到懲罰,哪怕是道德上的譴責都沒有。如果對華人勞工被白人屠殺的歷史熟悉的話,這一點也不奇怪。
1921年這場對「黑人華爾街」的屠殺和洗掠,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美國光鮮亮麗的背後,是白人至上主義者對其他種族的傲慢和冷酷。
他們怎麼會任憑其他種族的人,在政治地位、社會地位上爬到自己頭上呢?
他們所謂的種族平等,一定是建立在將各種資源剝削殆盡的基礎之上,將你們剝奪得一無所有、一乾二淨,再給你們所謂的平等和自由。
表面上,黑人獲得了人身自由,但被剝奪了全部資本的黑人,永遠只能活在「生物鏈」的最底層,世世代代繼續做沒有鎖鏈的奴隸。
在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幾代人的積蓄,根本不存在經濟上的機遇。
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黑人所謂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也是無水之源,無根之木。
黑人們的美國夢,可以醒醒了。
03
馬丁路德金的抗爭之路,是一條類似於甘地的和平訴求黑人民權之路,效果如何,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
黑人表面上獲得了政治正確,但也僅僅是流於表面和形式,無論是收入水平,還是失業率都說明黑人依然是社會的底層。
儘管在政治地位上比美國黃種人略高一些,但在經濟上肯定是最底層無疑。
其實與馬丁路德金的和平政治路線,同時進行的還有另外一條路——革命之路。
這就不得不說起名噪一時的「黑豹黨」。
1966年,加州奧克蘭兩個青年黑人休伊·牛頓和鮑比·西爾成立了黑豹黨。
休伊·牛頓(右)和鮑比·西爾(左)
休伊·牛頓出生於路易斯安那州,這是對黑人迫害最為嚴重的州之一,歧視司空見慣,白人對黑人濫用私刑的行為層出不窮。
在讀大學期間,休伊·牛頓讀完了觸及到他靈魂的一套書——《毛澤東選集》。
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槍桿子裡出政權。
在讀書期間,他結識了志同道合的鮑比·西爾,倆人成立了黑豹黨,旨在通過武裝鬥爭,建立屬於自己的革命政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加上革命理論加持,黑豹黨的勢力迅速壯大。
他們統一著裝,黑色皮夾克+貝雷帽,人手一把散彈槍,在大街上成群出現,在視覺上極具震撼性。
這對當地的警察構成了嚴重威脅。
每當有警察要找黑人的麻煩,就會有黑豹黨人真槍實彈地站在附近圍觀,警察們誰還敢隨便逮捕黑人,更不用提今天發生的跪殺和背後七槍事件。
加州政府不得不出臺新的法案,禁止在公共場合攜帶上膛的武器。
1967年5月,在加州州長的一次出訪活動中,鮑比率領了一群黑豹黨人突然出現在鏡頭裡。
面對鏡頭,鮑比發表了自己的演說,宣讀美國憲法賦予自己的持槍權力,聲稱加州政府搶走黑人的槍,就是剝奪黑人的合法權利和自由。
話音未落,一個白人警察走過來將鮑比的槍拿走,還把他拷了起來,整個逮捕過程都鏡頭記錄下來上了電視新聞。
結果,為黑豹黨做了免費的宣傳,一時間聲名鵲起,成千上萬的人寫了入黨申請書,其中還不乏同情黑人的白人以及大量少數族裔。
除了學習了「槍桿子裡出政權」,黑豹黨還貫徹了「群眾路線」和「統一戰線」思想。
他們密切聯繫群眾,在貧困社區開展公益活動,包括免費兒童早餐、免費診所、法律諮詢、文化掃盲等底層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目。
他們旗幟鮮明地指出:黑豹黨的核心原則在於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黑豹黨不是黑人至上主義者。黑豹黨致力於消除不公正,而不是憎恨白人。
可以看出,黑豹黨的行動還是在服從既有體制的前提下進行的,他們依然對美國盎格魯撒克遜為利益核心的體制抱有幻想,希望在夾縫中為黑人爭取更大的權益。
比起今天騷亂中漫無目的的打砸搶,這依然是一個偉大的思想進步,至少他們有自己的革命理念,自己的革命路線,能夠讓更多的人團結起來,形成統一戰線。
並逐步將矛盾由種族間矛盾,轉向階級矛盾。
這就觸動了美國統治階層的敏感神經。
我國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先生,曾經在美國生活過十五年,新中國成立後排除萬難回到祖國懷抱。
他在歸國後寫給留美同學的一封信中說道:
「美國是一個工業先進的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統治階級為了模糊階級間的界限,就把全國公民按種族分作很多等級。
因為這個原因,種族間互相歧視排擠就很厲害。黑人的社會地位固然很低,我們中國人在那裡的社會地位也很可憐。」
我們劃分人群,是按照對資本佔有的不同來劃分。而美國,是按照人種,這樣就可以使被壓迫的無產階級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擰成一股繩。
美國的底層,遇到了經濟困難,不是想著去和快撐死了的統治階級、既得利益集團鬥爭,而是天天想著是別的族裔搶了自己的飯碗。
美國排華的百年血淚史、黑人華爾街的覆滅、今天黑人對街區商店的打砸搶,這些都是美國統治階級將種族豎向劃分的「累累碩果」。
而黑豹黨的宗旨,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被壓迫人民,這嚴重危害到了美國統治階級的核心利益。
所以,黑豹黨必須死。
1967年10月,休伊·牛頓被指控涉嫌謀殺警察被逮捕。在法庭受審時,陪審團是清一色的白人。結果可想而知,他在監獄裡蹲了三年多才被假釋。
鮑比·西爾也好不到哪裡去,1968年因「懷疑煽動騷亂」而被捕。法官不允許他請律師,也不允許自我辯護。
情急之下,他大罵美國的開國領袖華盛頓和傑斐遜是蓄奴者,於是被下令嘴裡塞滿布條,並且五花大綁。
最終他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罪名是藐視法庭罪。
黑豹黨的兩個創始人相繼入獄,好在黨內還有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弗雷德·漢普頓。憑藉出色的組織、演講能力以及個人魅力,他成為黑豹黨新的領袖。
最為關鍵的是,政府從他身上找不到任何汙點。這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1969年12月4日凌晨,14名全副武裝的警察,衝進了位於芝加哥小區的一棟公寓。
坐在客廳打盹的保鏢馬克·克拉克被警察迅速擊斃,死前他朝著天花板勉強開了一槍。
之後警察衝進臥室,對著床上黑人男子的頭連開兩槍,確認目標死亡後,將他的屍體拖到臥室門口,製造與警察發生對峙的假象。
被當場執行槍決的死者正是弗雷德·漢普頓。
幹完這一切,警察對聞訊趕來的記者宣稱:
「黑豹黨拒絕搜查,並首先開槍,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最終,弗雷德·漢普頓和他的保鏢在槍戰中不幸遇難,警察們全程保持了極高的克制和忍耐」。
後來的獨立調查揭露了真相:警方一共射出82-99發子彈,而黑豹黨方面,只有保鏢臨死前倉促射中天花板的一槍。
四天後,美國政府出動包括特種部隊在內的350多名軍警,還用上了直升機、坦克,突襲位於洛杉磯的黑豹黨總部,在抵抗了五個小時之後,黑豹黨員們繳械投降。
被砍掉了「大腦」的黑豹黨,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深處。
自此,黑人的抗爭史,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儘管看似很熱鬧,但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宣洩而已,再也掀不起狂風巨浪。
04
在歷史上,自由的美國黑人,曾經還有過一條模仿以色列建國之路。
19世紀上半葉,美國社會出現了黑奴之外的自由黑人,這讓美國社會面臨了一個難題,如何處理自由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白人擔心自由黑人會鼓動黑奴造反,引發暴力革命;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自由黑人會爭奪他們的工作機會,擠佔政治和經濟權利。
於是,民間組織「美國殖民協會」應運而生,目的是將美國自由黑人遣返回非洲。
1821年12月,美國海軍的一支艦隊在非洲美蘇拉多角登陸,隨即對當地土著黑人提出土地要求。
在槍炮的威脅下,他們從土著黑人手裡搶走了一片土地,命名為「賴比瑞亞」。
後來的幾十年裡,美國陸續向這裡遣返了幾萬名自由黑人。
1847年,賴比瑞亞共和國成立,政府由移民來的美國裔黑人執掌。
這個黑人為主的共和國,完全照搬了美國的政治制度。
這裡要插一句,那些對美國民主制度抱有幻想的人們清醒一下吧,以為有了他們的制度,就可以成為美國一樣的強大國家,這是犯了驢唇不對馬嘴的低級錯誤。
美國的強大,在於美國本土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在於他們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血腥和野蠻,在於一戰和二戰期間的隔岸觀火和漁翁得利。
比如賴比瑞亞就犯了這個錯誤,他們以為,只要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就可以成為非洲的燈塔國,黑人的以色列。
結果是,沒有美國的命,得了美國的病。
這個以美國為靠山的民主國家,目前只能靠出口鐵礦和橡膠等初級產品為生計,它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每年要靠糧食援助解決溫飽問題。
其根本問題在於沒有完成自己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淪為了美國的經濟殖民地,成為全球產業鏈上的最末端,提供簡單的原材料,且沒有控制權。
該國最大的橡膠園至今仍然屬於一家美國的公司。
不過,對於佔賴比瑞亞總人口數僅僅3.4%的美裔移民後代來說,他們牢牢操控了這個窮國的政治經濟命脈,活成了自己當年最討厭的樣子。
而剩下96.6%的黑人同胞們,卻依然要為基本生存而努力。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賴比瑞亞陷入內戰。
這裡最出名的就是盛產娃娃兵,一群本應該坐在課堂裡沐浴陽光的孩子,紛紛拿起了武器,為代表不同利益的軍閥而充當炮灰。
內戰直到2003年才在聯合國的介入下停止,共造成20多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流離失所,當時全國總人口才300多萬人。
如今的賴比瑞亞,依然是貧困潦倒的代名詞。
當然了,賴比瑞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即便它能夠取得成功,今天也完全不具有可複製性。因為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供今天的自由黑人們遷徙建國了。
賴比瑞亞建國的意義在於,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美國的醜。外表塗脂抹粉,裡面醜陋無比。
一旦有一天,美國失去了賴以自豪的經濟實力,它的內部矛盾和衝突,將會化為一雙鐵爪,將美國社會撕裂成碎片,拋灑在歷史的旋渦中,衝進無底的黑洞。
綜上所述,美國的種族問題,無解。
美國黑人曾對黑人總統歐巴馬給予厚望。結果是連歐巴馬本人,都因為出生地的問題,被不懷好意的白人共和黨人公開質疑。
連美國總統,尚不能擺脫歧視的目光,那些掙扎在底層的黑人們,遭遇種種不幸,也就不足為奇了。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作者,法國歷史學家託克維爾在考察完美國之後,認為美國的種族矛盾之深,能調和的,只有上帝他老人家了。
當虛無主義成為問題的唯一答案,除了發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最後呻吟,今天的美國黑人們,還能像馬丁路德金一樣,對著幾百年來用同胞們累累白骨堆砌起來的美國歷史,對著暗無天日的遙遠未來,喊出那句口號來嗎: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醒醒吧!今天是夢醒的時候。
在夢想起飛的地方,美國黑人迎來的並非聖光披露,而是燈塔的坍塌,前途漆黑一片。
坎坷曲折之路也未曾成坦途,而是荊棘滿路,虎狼當道。
今天的美國黑人沒有夢想,今天的美國黑人只有掙扎。
為活著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