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2020-12-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由於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白人警察暴力致死,美國部分地區發生的騷亂,已經上升為整個社會聚焦與爭鳴的問題。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勢襲來,是美國史上罕見遭遇的「黑天鵝事件」,那麼弗洛伊德事件及其引發的社會分裂,則在美國有著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原因。

與階級綁在一起的黑皮膚

當「五月花號」緩緩駛向新大陸的時候,廣大位於非洲腹地的黑人,恐怕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命運也將隨之發生改變。然而,等待他們的不是參與北美的拓荒與革新運動,而是比在歐洲為奴更加悲慘與絕望的命運。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北美大陸上最早的黑人奴隸是1619年被販賣而來的,比「五月花號」抵達新大陸還早了一年。這一批黑人只有二十多人,但在此後不久,成千上萬的非洲黑人被奴隸主從歐洲與非洲直接轉運至此,邪惡的「三角貿易」航線逐漸形成。

從進入北美開始,黑人就被打上了「奴隸」的烙印,他們往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給白人奴隸主幹著最辛勞低賤的工作,卻依然被隨意打罵凌辱。這些非洲黑人移民被視為社會最底層的群體,他們原本在非洲草原與密林中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卻被迫捲入了世界資本貿易體系的構建過程,而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被壓榨與欺辱的不幸者。

▌ 電影《亂世佳人》劇照,圖中右為劇中的黑人女僕

對那些奴隸主而言,黑奴只是動物一樣的商品,根本沒有靈魂,不需要去理解和尊重。因為黑人不佔有必要的生產資料,只能順從白人奴隸主的苛刻要求。而由於缺乏教育與文化,當時絕大多數黑人也無法表達與記錄自己的生存狀況,只能用音樂來抒發內心的痛苦。但與那些常年生存於惡劣環境中的黑人兄弟相似,他們依然有著苦中作樂或自我戲謔的態度,所以早期北美黑奴之間流傳的音樂,大多在短暫的快樂與持久的憂傷兩種情緒之間搖擺。然而,經歷了文藝復興洗禮與冒險精神激勵的歐洲移民們,卻在文藝作品之外,追求著龐大而嗜血的黑奴貿易資本,並通過壓榨黑奴獲得資本的原始積累。

▌ 電影《被解救的姜戈》劇照。這部影片表現了作為奴隸的黑人的悲慘命運

縱觀世界各國歷史,幾乎每個國家在文明早期,都有著漫長而血腥的奴隸制時期(當然奴隸制未必是一種社會制度,我們不必簡單地將某個歷史時期視為奴隸制社會),但像美國建國之前就把奴隸身份與某個種族綁在一起的做法,實屬罕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與起源於歐洲的黑奴貿易有關,但也的確有歷史的偶然因素。正如歐洲移民殖民新大陸屬於人類歷史上空前之舉一樣,大批黑人被販賣到新大陸,並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低賤的社會地位,也是歷史空前罕見的現象。只可惜,這次歷史的偶然造成的,是數代黑人的血淚史,而且這些悲劇的影響延續至今,依然在不時撕裂著美國的社會輿論。

在白人奴隸主的血腥壓迫之下,大量黑奴奮力抗爭,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發生過五十多起黑奴起義事件,其中最知名的當屬1739年南卡羅來納州的卡託起義,在種植園中不堪暴力奴役的黑奴攻佔了武器庫,並與白人軍隊發生激戰。但是,這些抗爭全部失敗了,不僅沒有改變黑奴群體的命運,反而遭到了白人奴隸主更殘酷的報復與壓迫。很多黑奴不堪壓迫,也無法反抗,只能選擇逃命。

但對奴隸主而言,黑奴是他們不能丟失的生產資料,就如同牛羊牲畜一般。為了鞏固統治,白人奴隸主在1793年制定了《逃亡奴隸引渡法》,以法律的方式徹底明確了黑奴的低賤地位,而且那些敢於反抗與逃亡的黑奴,可以被隨時抓捕與處置。南方種植園主尤其非常需要這樣的「文件」,從此之後,他們更可以肆無忌憚地視黑奴如草芥,可以讓黑奴為他們創造更多物質財富,而自己卻可以始終保持「高等」的階級地位。

當然,美國社會也並非鐵板一塊,隨著形勢的變化,如此法案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尤其是斯託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後,大量讀者為書中善良隱忍的黑奴大叔的不幸命運灑下熱淚,更加劇烈的抗爭也隨之而來。

從南北戰爭到黑人文藝復興

眾所周知,南北方關於是否蓄奴的爭議,最終打響了美國內戰。1862年,林肯總統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後,雖然奴隸制並未被真正廢除,但畢竟開啟了保護黑人尊嚴的先河,在當時堪稱極具歷史長遠眼光的壯舉。經過一百多年的世事沉浮,一些心存人道觀念的白人,開始意識到白人對黑奴的壓迫行為是不合道義的。

與林肯在社會層面的改革相輔相成的是一些呼籲廢奴的文學作品的出現。但是,包括被後世譽為名著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這些作品只是從人道與同情的立場上呼籲世人關心黑奴命運,卻意識不到這些罪惡產生的根源,更無法給黑奴的未來命運指明道路。斯託夫人的想法是單純善良的,她甚至幻想用基督教的精神來改變黑奴命運,讓基督教會幫助黑人重返非洲家園。然而,當時美國所謂的「新教倫理」本身就是與資本原始積累緊密綁在一起的,它們形成了從資本到文化層面對黑人群體的全面壓抑。即便是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黑人的獨立之路仍然漫長,雖然他們終於能逐漸擺脫奴隸身份,但在社會地位上距離白人仍有十分巨大的差距。

▌斯託夫人描寫黑奴命運的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插圖

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早期,針對黑人設置的種族隔離制度,依然在很多方面壓榨著黑人的生存空間。黑人乘坐公交車,不能離開自己專屬的「座位」,黑人去餐廳吃飯,也不能「闖入」白人享有的自由空間。至於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待遇,更是與白人的生活條件相距甚遠。雖然名義上的低賤地位不存在了,但大量白人對黑人的偏見與排斥心理依然長期存在。

▌ 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資料圖

然而,隨著城市化與市民階層的崛起,大量生活在小城市與大城市邊緣的黑人,逐漸進入城市的核心區,並在一批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黑人作家的帶領下,衝擊著美國白人控制的主流文化場域。其中最蔚為大觀的文藝現象,就是20世紀20年代發生的紐約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也被稱為黑人文藝復興運動。在這片位於紐約哈萊姆黑人聚居區的狹窄土地上,一批敢於直面黑人生存現狀、追問種族差異問題根源的作家站了出來,其中最知名的黑人作家是蘭斯頓·休斯。他認為黑人不能繼續逆來順受下去,而是要爭取與白人一樣的權利與地位,還要鼓勵更多黑人走向文藝創作的道路。

▌ 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1902—1967)

作為一位了解黑人悲劇命運的詩人,蘭斯頓·休斯對同胞的感情是熾烈的,卻又是節制的,這與那些只是情緒激烈的黑人抗議者不同,也讓美國白人文化圈看到了「異樣的風景」。在詩歌《黑人談河流》中,他憂傷而優雅地回憶著黑人文化如同河流般的蜿蜒歲月,又想到千萬年來文明演化的結果,竟是殘酷的種族隔離與歧視,思想情緒便更加複雜,也讓其詩作始終籠罩著一種哀傷氣氛:「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當林肯去紐奧良時,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在夕陽下閃耀的金光。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其中寫到的「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的確如同美國黑人幾百年來的宿命與抗爭,雖然婉轉綿延,卻依然未能奔流匯入大海,現實的崇山峻岭還在阻隔著黑人追尋自由與尊嚴的步伐。

雖然這場黑人文藝復興運動很快便偃旗息鼓,但蘭斯頓·休斯等黑人作家還是引起了白人文化圈的注意,並一時吸引大量美國都市居民駐足觀看。在話語權的爭奪上,黑人文藝群體依然是邊緣的,但僅僅是這一佔據著邊緣的身份,也給過去白人主導一切的文化場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但是,這些衝擊畢竟是有限的,而且並非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它並不意味著黑人文化對多數白人構成了吸引力,更不意味著黑人佔據了可與白人文化比肩的文化領導權。正如專注於美國文學研究的華中師範大學張強教授在《哈萊姆文藝復興背後的文化心理》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的:「哈萊姆文藝復興表面上是作為邊緣話語的黑人文化成功對抗白人主流話語的結果,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則是久居都市的美國人對鋼筋叢林、冷漠隔絕的不滿和對田園風光,脈脈溫情的追憶與嚮往」。事實上,包括這場文藝復興運動在內的諸多黑人文藝現象,能贏得白人群體的「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誤讀」,是久居都市的白人中產群體想像「邊緣人」的結果。在美國當代社會中,這樣的「誤解」及其引起的分歧,依然長期存在。

漫長的抗爭宿命之路

數百年來,黑人爭取自由與尊嚴的努力從未停止,與之相伴的爭議與正義也始終存在。從馬丁·路德·金的抗爭,到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短短幾十年,美國主流社會對黑人的包容度在增加,但反對種族平權者的不滿情緒也更加強烈。

▌ 馬丁·路德·今

不少被坊間稱為「白左」的美國中產白人群體,的確具備一定的人道主義情懷,還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同理心,他們理解黑人群體在社會上遭遇的不幸命運,甚至要把曾是罪犯的黑人弗洛伊德上升到「英雄」的高度。但是,白人群體中仍有大量站在本階級立場上的聲音,他們或許並不否認黑人維權的價值,但對方一旦危及到自身利益,仍是避之不及的態度。即便是那些自詡為有「同理心」的白人群體,看到種族問題分歧時,往往也是上世紀紐約城市居民看待哈萊姆黑人作家的態度——想像中的「邊緣人」,看起來是人道的,有同理心的,但最終還是不會脫離自己的階級來看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弗洛伊德之死事件也好,歷史上那些黑人維權事件也罷,其遭受的非議,與黑人在美國歷史上長期被壓迫的命運有關,與他們先輩在幾百年前遭遇的不幸歷史有關。儘管表面上的枷鎖被拿掉了,但不幸的歷史記憶很難消除,社會上長期以來的偏見與歧視觀念依然長期存在。美國社會要修復歷史上種族隔離與歧視造成的傷痕,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 電影《白宮管家》劇照,圖中英文意為」有色人種「

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更多黑人努力擺脫自己身份上的「膚色/階級」的同構關係,能有更多人躋身高層次的教育、就業等領域,才能逐漸擺脫曾經那些不幸的宿命,這也是看似無聲無息、實則效果最佳的「抗爭」——在這條「抗爭宿命之路」的荊棘叢林中,唯有自強不息的旗幟是不能丟棄的,來自他人所謂的「同理心」恐怕終究只是一面殘破不堪的旗幟。(責編:張玉瑤)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黃西蒙

編輯:袁新雨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遍地英雄下夕煙:到底是什麼嬗變出黑人群體波瀾壯闊的平權抗爭?
    在美國壓迫黑人的,是白色人種中的反動統治集團。他們絕不能代表白色人種中佔絕大多數的工人、農民、革命的知識分子和其他開明人士。目前,壓迫、侵略和威脅全世界絕大多數民族和人民的,是以美國為首的一小撮帝國主義者和支持他們的各同反動派。」
  • 對歐洲而言,美國黑人意味著什麼?
    《紐約書評》作者Gary Younge通過梳理歐洲支持美國黑人抗擊種族主義的歷史,向讀者呈現出了種族問題在歐洲的複雜樣貌。在許多歐洲人為發生在美國的種族慘案痛心疾首時,另一部分歐洲人卻對歐洲的殖民行為視若無睹。作者明確地指出,在這種「虛偽」的背後,種族主義並不存在「好」與「壞」,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存在的種族主義都應該成為人們抗爭的對象。
  • 種族主義在美國有多嚴重?聽聽這些逃離美國的黑人怎麼說
    「黑人的命也是命」是一個無力的吶喊、也是漂浮不定的符號,而種族歧視的表現有公開的、合法的,也有隱蔽的、實際的,但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存在的任何形式的歧視,絕對沒有好壞之分。不管是在槍聲此起彼伏、政府不作為的地方,還是享有身份特權、生活成本低的「舒適圈」,種族主義都應該成為人們共同抗爭的對象。
  • 為什麼美國黑人精英喜歡找白人做老婆?
    NBA球星,大多數都是黑人,他們娶的老婆,大都是漂亮的白人姑娘。成功的美國黑人,娶漂亮白人妹子的比例很高,當然,放眼整個美國,黑白配的奧利奧結合比例,在美國婚姻裡還是鳳毛麟角。當然,不管如何,黑人在美國社會還是屬於弱勢群體,如果他們能在事業上成功,那麼,他們在精神上就有融入主流社會的需求,渴望主流社會的認可和關注,尤其是和美國上流社會打好關係,在這方面,娶上白人女孩是個不錯的途徑,如果後代膚色更白一點,那就錦上添花了。
  • 幼稚園殺手為美國黑人發聲:我有一個夢
    由黑人George Floyd之死引發的美國暴亂仍在持續,Hip-Hop發源於美國黑人族群,國內卻鮮有說唱歌手為他們發聲,不過這也能理解,畢竟是個敏感話題。一周前天府事變寫了首《I can't breathe》diss美國,而在幼稚園殺手昨日發布的《我有一個夢》裡,我聽到的不是憤怒,而是悲憫與理性。
  • 美國黑人辱罵中國人20分鐘:「我是美國人,所以我罵你!」
    也就是說,受壓迫的他們,轉而將種族歧視轉嫁給另一些族群,比如說美國的華人。曾經美國黑人的反抗種族歧視的抗爭運動是多麼的成功,1963年8月28日,以馬丁·路德·金博士在華盛頓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
  • 美國社運版圖,與黑人組織鬥爭的前世今生
    7月4日,在紐約文化沙龍和灣區文化沙龍主辦的「種族問題和撕裂的美國社會」線上系列沙龍的第四期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夕岸以《種族與美國的社會運動版圖》為題,對美國黑人運動進行了歷史脈絡梳理。講座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談及為什麼特定的社會抗爭和國家暴力的歷史被淡化甚至抹除,以及民權運動衰落後黑人權力運動對民權運動意識形態的挑戰和超越。
  • 亞裔地位比黑人還低,為何不見美國亞裔反抗?
    美國黑人死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遊行示威的隊伍不斷擴大,參與人數持續增加,波及的城市也越來越多,更為嚴重的是,這場因歧視而引起的示威活動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場騷亂,到處充斥著打砸搶燒的暴力行為,令人感到觸目驚心。
  • 黑人抗議浪潮下的「黑人牙膏」
    今年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後,所引發的全美黑人抗議浪潮,讓黑人牙膏有點尷尬。在此背景下,高露潔發表聲明表示:35年來,高露潔與好來化工共同經營、改善這個品牌,包括名稱、商標、包裝上的實質改善。目前,高露潔正與我們的夥伴共同檢視這個品牌的各個面向,包括品牌名稱。
  • 從弗洛伊德事件說起,黑人藝術從來不僅僅是藝術
    這位美國明尼蘇達州46歲的黑人男子在被警察拘捕制服的過程中不幸死亡,點燃了美國民眾內心長期以來對非裔美國人死於美國警方手下的憤怒,引發了全美各城市各地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和騷亂。所以,我們見到的許多由黑人藝術家創作的黑人藝術(Black Art),不僅僅是在記錄和描繪黑人文化或非洲文化,更是作為一個個黑人個體為集體發聲的過程。而這些藝術在藝術家強烈的個人情緒和時代背景中便充滿了革命和抗爭的力量。
  • 美國有種族歧視嗎?黑人問題困擾一個世紀,為什麼不能根除
    後來這些黑奴同樣也成為了美國的居民,但居民也分三六九等,黑人們長期飽受歧視,這就是美國黑人運動的由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歷史遺留問題。二戰後的抗議運動許多黑人們曾經通過暴力來爭取過自己的權力,因為槍炮軍隊都掌握在了美國的白人手裡,所以這批黑人的結果可想而知。
  • 「黑人之死」事件暴露美國種族歧視頑疾,心理學告訴你背後緣由
    美國「黑人之死」引發全國騷亂,暴露出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對此,@思享文話 從心理學角度說一說:1. 歧視來自於偏見。偏見是一種負面態度,而歧視是一種負面行為,歧視行為的根源往往源於偏見態度。受黑奴文化的影響,美國對黑人的偏見也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在很多人眼裡「黑人」成了暴力、懶惰、沒文化、低素質的代名詞。在種族偏見的作用下,美國的種族歧視行為屢見不鮮,喬治·弗洛伊德的意外死亡就是最新的一個例子。3. 種族偏見雖有改觀,但並未消失,反種族歧視任重道遠。
  • 白人歧視黑人,黑人歧視華人,為何全世界只關注黑人被歧視?
    1「永遠不會被美國社會接受」事實上,同樣作為少數族裔的華人群體,在美國受到的歧視可不比黑人少。華裔警察執法過程中有誤殺黑人的例子嗎?有。此事一出就引起在美華人的強烈不滿,案件審理的兩年中,他們一直在為梁彼得的合法權益抗爭。有聲援梁彼得的美國華人稱,過去10多年紐約市警察執行公務時因失誤共導致170多人死亡,但卻只有一個華裔警察梁彼得被定罪。
  • 美國:何以至此,黑人飽受歧視的根源何在?
    自2020年5月25日美國一黑人因警察執法時用膝蓋壓住其頸部導致窒息死亡後,全美均出現了旨在反對黑人種族歧視的抗議示威,並引起了各地的騷亂。▲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亂象這場造成社會嚴重撕裂的騷亂背後,也表明了美國社會上廣泛存在的不平等。而其中根源,無疑得追究到美國奴隸制的起源,而黑人正是奴隸制最大的受害群體。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日前美國黑人群體再次掀起人權自由運動,起因是一次白人警察跪壓黑人致其窒息而亡。美國黑人爭取權利與平等的現象並不少見,但這次發起的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運動,在疫情爆發的大環境下,顯得格外激烈。美國黑人並不待見《綠皮書》所傳達的種族一家親《綠皮書》這部電影在影史上廣受好評,但是卻沒有把握住美國黑人觀眾的心。影片溫情感動有餘,一直都在用一種溫和的敘事方式來講述著一場不公的歧視,包括黑人主角雪利的反抗,也一直用一種身居「文明人」高位的形式來抗爭。
  • 美警對黑人濫用暴力屢見不鮮 拜登承認系統性種族主義一直存在
    但對於當時美國飽受奴役壓迫的數十萬黑奴來說,這只是一個巨大的謊言。如今,美國雖然在法律上確定了黑人的「平等」權利,但從喬治·弗洛伊德到雅各布·布萊克,這些不斷發生的黑人被白人警察打死打傷的案例折射出一個殘酷的現實:種族歧視與偏見在美國依舊根深蒂固,美國黑人至今「無法呼吸」,「我有一個夢想」正漸行漸遠。
  • 美國黑人要的不是公平,而是黑人優先!美國各族群會答應嗎?
    美國黑人要的不是公平,而是黑人優先!筆者認為這是美國黑人的一廂情願罷了,是理想主義思想,顯而易見美國各族群肯定是不會答應的。美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國家,美國國民是由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膚色的人所組成。
  • 黑人國防部長出現了!黑人副總統!美國黑人總統之路還要走多遠
    現在美國境內的黑人主要是被歐洲殖民者劫運到美國的非洲黑人奴隸及其後裔,剩下的少部分是新移民及其後裔。美國黑人的歷史比美國的歷史久遠得多,他們在美國大陸存在的歷史超過400年。公元16世紀,歐洲人發起了黑奴貿易,這是歐洲人歷史上最罪惡的行為。在利益的驅使下,把非洲的黑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奴隸。
  • 美國的黑人是從哪來的?
    整個美國的黑人是從哪來的?美國的土著不是印第安人嗎?那麼黑人是不是同樣是移民?既然都是移民的話,為什麼黑人會變成奴隸呢?今天我們就來回答這一連串的問題。首先問大家兩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牙買加盛產田徑飛人嗎?像是閃電博爾特、鮑威爾、袖珍飛人弗雷澤,他們都來自於牙買加。
  • 歷史上第一位黑人棒球運動員,為種族歧視做出不屈的抗爭
    最近,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日趨白熱化,讓作者想到一部以黑人為主角的傳奇故事勵志電影,片名叫做《42號傳奇》,由「黑豹」查德維克·博斯曼飾演美國傳奇職業棒球運動員傑基·羅賓森,為紀念他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做出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