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複習滿分之文化常識題(三四)

2021-03-05 語文閱刊

‍‍‍

2017年8月專輯9月12月專輯已出,歡迎選用!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專輯、9月試題分析專輯、12月分類練習專輯、4月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

====

文化常識題彙編三

  1.文中涉及一些中國文化常識,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潤例:過去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稱之為潤筆,而將所定的標準就稱為潤例或潤格。

  B.陽文:指採用刀刻等傳統技術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圖案。

  C.金石:中國古代以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為研究對象,涉及文字、歷史、書法、文學等。

  D.閒章:中國傳統文人常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來鐫刻成章,內容廣泛,意趣盎然。

  2.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矣」作為古代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與「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時,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嘆。

  B.「魯」既可以指古國魯國;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師魯班;在現代漢語中多指山東省的簡稱。

  C.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習稱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

  D.《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多位高官、學者編撰。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3.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時也指漢文帝(太宗)、漢武帝(世宗)、漢宣帝(中宗)、漢元帝(高宗)、漢明帝(肅宗)、漢章帝(顯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鄰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稱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國各地、天下。

  C、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集。其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對《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

  D、「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4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

 B.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 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轉載]2016年高考複習備考文化常識100題1。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乞骸骨,自請退職的意思,即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徵、闢指徵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D.鄉、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故裡、父老鄉親。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稱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編撰的史書,「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謂。

  C.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武侯是丁丑年的進士。

  D.「廟社」指宗廟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賜姓:古代天子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  以示褒寵。

  B.持節: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C.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現象很多,例如:踐阼、踐極、踐統、踐位、踐國、踐帝、踐政、踐襲、踐蒞、踐事等等。

  D.薨:古人對身故有多種方式的描述,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為薨。也可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趙禎年號。所謂「年號」,是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B.「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並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

  C.「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地為活人修建祠堂並加以奉祀。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D.「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御史專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的是()

  A.「遷謫」謂官吏因罪降職並流放,其中「遷」指官員的調動,有升有降,但「左遷」必是升職。

  B.「母艱」,就是「母憂」,指母親的喪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黃河以北,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與現代漢語中的行政區劃是不同的。

  D.「自號」,舊時給自己取的號,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屬通曉翰墨之人,無不別出匠心,各有所愛所好。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獵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肅宗:皇帝的諡號,肅,恭敬、肅穆之意。

   11.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 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後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

  D.文中「諡武勇」的「 諡」是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范文正公。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來源:學.科.網]

  A.日中,表時間,中午12點,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陽正中時。

  B.表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

  C.節是符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送匈奴使」。

  D.左駿指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後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13.下列對文中加點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來源:學§科§網Z§X§X§K]

  A.丁卯、己巳、戊申,為古時天幹地支紀時的術語,可以用來紀日、紀月和紀年,古人常將之與五行結合預測人的運命。

  B.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對帝後之死的描述,後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一般人死則稱之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而言。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B.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C.緣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觀念為基點,正犯本人和相關親屬連帶受罰的原則。

  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稱,來指官員辭職歸家。

 

  15.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C.國子監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進國子監讀書的統稱為監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1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 古時以「泰山」喻嶽父,以「泰水」喻嶽母,以「伉儷」喻夫婦。

  ② 古代「朔」指農曆初一,「望」指農曆十五,「晦」指農曆三十。

  ③《禮記》曰:「幼名,冠字。」名是嬰兒出生幾個月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的,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範仲淹)以諡號命名,《賈長沙集》(賈誼)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時」相當於現在的早上6點前後,「午時」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2點前後。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宮殿。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達,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

  B.項羽滅秦後將秦國本土關中地區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鹹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轄鹹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陝北。合稱「三秦」。鹹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

  C.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領土。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

  D.秦朝建都鹹陽,漢朝建都長安,因這個地區位於函谷關以西,大散關以東,武關以北,蕭關以南,處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1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熊概,字元節」,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C. 「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蠻」,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史記,吳太伯世家》索引說: 「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 中原地區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五經》指的是《詩》《書》《論語》《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經典著作。.

  B.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記在上面備忘。

  D.致仕,古代將官員退休稱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中「初舉明經」的意思是起初通過明經科考試。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民族和漢人。「夏」是古代漢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於東、西、南、北方的少數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常見的還有「拜」「轉」「徙」「升」等。「授」「拜」「轉」「補」是關於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於提升職務的,「徙」「遷」是關於調動職務的。

 21.下列對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詞有多個義項,在這句中,應為「閒適自得,清靜無為」之意。

  B. 從文中的表述來看,唐朝所採用的官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C.文中最後一段出現「解職」一詞,這與「致仕」詞義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現與官職調動相關的一個詞「遷」,在古代還有 「左遷」「右遷」的說法,右遷為升官,左遷為降職。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冠族指的是當地最有勢力,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

  C.輜重是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後也指國家。

   23.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調。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孟子》中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C.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而非教育行政機構。 D.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

  

  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2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志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

  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退休。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2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C.諡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屍骨能回到故鄉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說法。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於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稱。疏的本意為「疏通」,這裡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丁憂」,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後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為官。

  D.諡,諡號,是古代君主、諸侯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2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謁廟,指古時帝後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於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3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即位指開始做帝王或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繼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職名,其職權在不同的時期不完全相同,在這裡僅是虛銜。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個年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比如雍熙。

  D.贈,這裡是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

 

   3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總角」指的是古時男子未成年時的髮型,常用來指兒童時代。

  B.「部伍」指的是軍隊的編制單位,部曲行伍,也泛指軍隊。

  C.「嗣位」指的是繼承君主之位,「嗣」本義是傳位或傳業給嫡長子。

  D.「伯」是古代爵位稱呼,舊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3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卿」是對他人的敬稱,「陛下」是對皇上的敬稱;「愚」是對自己的謙稱,「臣」也是謙稱。

  B.「拜」指授予官職。古時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有「遷」「謫」「轉」「徙」「改」「移」「補」等,其中「遷」「謫」都指貶官。

  C.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 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較高,故死為「卒」。

  D.《三國志》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其中《史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

  33.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百雉指的是城牆,在此指城牆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B.」繕甲兵」,繕有修補,保養,抄寫之意。在此文是保養盔甲兵器的意思。

  C.詩: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但在此是《詩經》的簡稱。

  D.《左傳》為編年體史書,此文屬於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

   

34 .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稱制」指君主制時代在嗣君年幼、無法親自聽政的時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執掌國政。

  B.「仗節」是手執符節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將出師的時候,皇帝授予他們符節,以此作為憑證和權力的象徵。

  C.「屯田」是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通過這種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軍餉和稅糧。

  D.「遺民」有亡國之民、淪陷 區的百姓、改朝換代後不仕新朝的人、劫後餘留的人民等義,文中指金亡後不願歸順元的百姓。

 

 35.下列對文言文知識的有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對中國邊區文化較低各族的泛稱。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稱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D.《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3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志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

  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辭官。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同時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37下面關於文言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來源:Z#xx#k.Com]

  A.刺史,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肅宗時期州郡長官為刺史。

  B.優詔,由皇帝頒發的褒美嘉獎的詔書。

  C.至德,唐肅宗在位時的一個年號,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

  D.表: 封建時代稱臣子給君主的奏章,用以陳說忠心和願望。如《出師表》《陳情表》等。

文化常識題彙編三答案 

1、 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鑄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紋。  文字凸起為陽文,凹陷為陰文。

  2、答案: B(魯班的姓氏不是魯,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3、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識,本題著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諡號。A項漢明帝諡號為顯宗,漢章帝諡號為肅宗。此題難度較大,需要考生長期注重文化積累。

4、答案:C(「嫡長子」繼承制,而非「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繼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    5、答案:C 「察茂才」「舉孝廉」, 是自下而上.

 6、 答案A【解析】在農曆的每月十五日稱為「望日」,每月的初一稱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曆(農曆)的四月十五日。

7、 答案.C踐政、踐蒞:當政在任之意。踐事:供職、充役之意。踐襲:蹈襲,沿用之意

8.C 【解析】「自發地」、「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的說法不正確。有的朝代,也可能諂媚者或懾於其勢焰者所為;奉祀的對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員」。[來源:Z,xx,k.Com]

9、 答案A 「左遷」必是降職。

10.【答案】D。【解析】皇帝的廟號    11.B、「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12 A(不是中午12點)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日中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13.C(「薨」是古人對諸侯之死的一種描述,後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稱薨。帝後的死當稱為「崩」。)

14. A(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魏明帝太和年間」錯誤,應為「隋煬帝大亞年間」)

15. B吏部(管理文職官員的任免、考選、升降、調動等事)兵部(負責軍事,入軍隊編制、武官選授以及駐防、訓練、檢閱等政 令)  禮部(掌管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等)

  16 . C晦日是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指夏曆(農曆,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視,寄託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辰時即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十二時辰制

  子時 ( 23時至01時)  丑時 ( 01時至03時) 寅時 ( 03時至05時) 卯時 ( 05時至07時) 辰時 ( 07時至09時)  巳時( 09 時至11時)       午時 ( 11時至13時) 未時 ( 13時至15時)申時 ( 15時至17時)  酉時 ( 17時至19時) 戌時 ( 19時至21時) 亥時 ( 21時至23時)

   18、B(「署」表示代理、暫任官職)

17.(3分)A(陛,是宮殿的臺階。殿下,是對太子的稱呼。)

19.(3分)A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 

20.D  (「轉」是關於職務調動的,《張衡傳》中有「再轉復為太史令」。)

21 答案C。「解職」與「致仕」詞義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當地顯貴的豪門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

 23、【答案】C【解析】國子監,也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

24.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25.(3分)【參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辭官或退休。

26.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諡號。

27 答案: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28.D(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傳主胡世寧就是大臣)。

  29.B  (應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 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30.D(「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錯誤,過於絕對化。)

31、A(「總角」指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髻,不分男女。常用來指少年時期)[來源:學。科。網Z。X。X。K]

32.B(「遷」指升遷,左遷指貶官)

33.B(繕在此處意為修補,修繕鎧甲兵器,準備作戰。)

34、答案:D。根據語境分析,文中的「遺民」是原屬金朝今屬元朝的百姓,「不願歸順元」的說法沒有根據。

35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36. D 二十四史之首為《史記》。

37 C 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文化常識題彙編四

1.(河北省百校聯盟2016屆高三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國自古便有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形成天幹地支紀年法。

B.微服是指為隱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換成平民的服裝,古代專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訪。

C.請老,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D.行輩,即排行和輩分。儒家文化強調論資排輩,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

2.(山西省八校2016屆高三年級上學期期末聯考)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3.(四川省高中2016屆畢業班「名校聯盟」測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受禪是古代王朝更迭時,無血緣關係的新皇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國土中的某一 地方的土地獎勵給某一個人。

C.總管,官名,為地方高級軍政長官、軍事長官或管理專門事務的行政長官的職稱。

D.諡,在此處是大臣死後,朝廷賜予的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4.(河南省開封市2016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稱為「中國」。

B.北宋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將領不能專兵,凡遇戰事,在將領中選拔一人給予「都統制」的名義節制兵馬。

C.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D.古代的官員因為年齡或別的原因辭官不做了,稱「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員退休。

5.(河北省衡水中學2016高三期中考試)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詞還有登基、禪位、踐阼等等。

B.原文「正統二年」中的「正統」是年號。古代常用紀年法有幹支紀年法(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兩字相配,60年周而復始),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年號幹支兼用法,生肖紀年法等。

C.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後分為院試、會試、鄉試、殿試。

D.車駕、陛下指皇帝,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6.(海南省「七校聯盟」2016屆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 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獄訟、軍令等事務。其最高長官是刑部尚書。

C.實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實封的人才能夠收其所得封戶的租稅。

D.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

 

7.(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屆高三第二次聯考)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人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

B.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怍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的官員。

D.諡,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8.(遼寧師大附中2016高三期中考試)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

9.(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2016學年上期高三第二次聯考)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學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始設予漢代,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隋代以後改為國子監,面國子監內同時也設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於監。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也稱弱冠,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L}I進行,一般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

C.進士,是古代科舉會 試及第者之稱,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D.書是對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稱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預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種秘密的奏議。

10.(遼師大附中2015—2016學年度上學期高三10月模塊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徵、闢指徵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D.鄉、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故裡、父老鄉親。

11.(河南省信陽市2015一2016學年度高三第一次調研檢測)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巡按,巡按御史的簡稱,是監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視者,負責考核吏治、審理大案等。

B.鹽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

C.流民,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普遍存農的一種社會現象,指到處流浪、無所事事的人。

D.贈,既指把東西無償地送給別人,也指古代皇帝對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的加封。

12.(湖北省孝感高中2016屆高三10月調考)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第,舊時豪門貴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門貴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務。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隨嫁,亦指隨嫁的人;妾是舊時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廟,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為維護宗法制而設立的祭祀祖宗的處所。

文化常識題彙編四答案

1.B(「專指有身份的官吏」錯誤,還有帝王)2.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3.C(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國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財政收入獎勵給某一個人,即該地的稅賦歸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對臣下的一種物質獎勵。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們或叔伯等近親屬,也有少量的封邑給那些對國家功勞很大的人)

4.C   5.B(A禪位:君王將帝位禪讓給賢人或讓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孫。不是皇帝登臨皇位。C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後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D「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6.B(「軍令」由兵部掌管)  7.C(應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8.D(《論語》不是六經)  9.C(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10.(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11.C(流民指因自然災害或戰亂而流亡在外,生活沒有著落的人)

12.A(解析文中意思應是科舉考試中的第一等)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018年上海春考高考語文作文題
    2018年上海春考高考語文作文題 高考微信   2018年上海春考高考語文作文題
  • 解讀2018高考大綱:語文試題題幹、分數分配或有變化
    原標題:解讀2018高考大綱:語文小題數量 英語詞彙基礎是關鍵 2018年高考《考試大綱》已於近日出爐。日前,生活報特邀哈師大附中名師針對《考試大綱》,為考生們進行了解讀。2018年是新課程改革、高考改革的重要拐點,今年的高考很可能起到某種「橋梁」作用。
  • 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巧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讓複習事半功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 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浩如煙海。 自從2015年全國卷中開始出現古代文化常識題之後,這種題型便連續考了五年,成為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必考 知識點之一。《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 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關於文化常識的規定是「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 文化知識」。古代文化常識這個考點大致可以分為官職、稱謂、飲食、服 飾、刑罰、天文曆法、地理、科舉制度、 風俗禮儀、音樂文娛十大類。內容繁 雜、信息量大,學生記憶起來費時費 力,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 結了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九種記憶方法,希望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具體方法如下。
  • 2017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Ⅱ卷評析
    文言文閱讀 《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大改,使得文化常識題的存在更加「名正言順」,且在之後的考試中會作為重點考查。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大的人文環境,不管是領導的公開講話,還是我們社會的文化大方向,都在回歸傳統,回歸經典。
  • 2018年山東春季高考普通高考語文招生考試說明最新版
    2018年山東春季高考普通高考語文招生考試說明最新版,山科院春季高考老師匯總出最新版本來了,供大家參考,如有錯誤之處大家可以留言修改。本課程複習考試的範圍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文學文化常識和詩文背誦、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寫作五方面 。 考試內容在基本篇目的基礎上適當擴展 :考試既考査語文基礎知識,又考査語文應用能力 。 對能力的要.求由低到高依次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表達應用 。
  • 距離高考還有5個月,一輪複習已經開始,語文、英語學科這樣準備
    不知不覺間,2020年的高考複課已經開始一個多月了,那麼現在距離2020年的高考還有僅剩的五個月零幾天的時間了,目前全國各個高中都開始了高考第一輪複課計劃,作為學生的你們可能不太了解第一輪複課,它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什麼,有什麼特點你們都不清楚,因此小編便和大家今天來聊一聊。
  • 2018年高考語文考前《實戰自評表》
    2018高考語文考前《實戰自評表》註:網絡上《考前自查表》較為複雜,這裡將之進行大量的刪減,並根據最新信息,增補了考前和交卷前的內容,本表比較實際,適合學生自評。一、語文考前15分鐘1.雖然語文是高考第一科,但是我能在5分鐘內消除緊張感,投入到認真做題中
  • 解讀2018高考大綱:語文小題數量 英語詞彙基礎是關鍵
    生活報3月23日訊 2018年高考《考試大綱》已於近日出爐。日前,生活報特邀哈師大附中名師針對《考試大綱》,為考生們進行了解讀。2018年是新課程改革、高考改革的重要拐點,今年的高考很可能起到某種「橋梁」作用。那麼,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今年會有哪些特點和變化?
  • 2015年高考語文複習計劃
    2015年高考語文複習計劃 今年高三語文複習,將本著「心中有綱(考試大綱)、手中有本(複習材料)、目中有人(學生)」的思路,以提高全校高考語文均分和目標學生的語文成績為目標,為超額完成教育局下達指標作出貢獻。經全備課組老師認真討論,特擬訂本複習計劃。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十)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十) >>點擊查看答案   【91-100題】   91.旗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服飾。旗袍是?   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98.哪個成語典故和棋文化有關?   A.勢如破竹    B.出奇制勝   C.專心致志    D.渭分明   99.峻麗,骨力勁健」形容的是歷史上哪位書法家的字?
  • 高考語文衝刺:在錯題中尋找複習思路
    現在距離高考還有二十多天,經過前兩輪的複習,學生應該將語文學科所有的知識點、解題技巧梳理清楚,瞭然於心。在最後的複習階段,要想進一步提升成績,必須認真進行查漏補缺,讓所有的知識、方法系統化、全面化、熟練化,以期在最後的考場上交上一份沒有遺憾的答卷。
  • 名師解讀2018年高考各科考試大綱
    齊魯網12月15日訊 今天,教育部發布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以下是名校名師對2018年高考各科考試大綱的解讀,希望對高考生們有所幫助。而且試卷主觀題和客觀題可能交叉出現,分值不一。即使是客觀題也會出現多選和單選混雜,這都要求山東考生高度注意,平時要做好適應性訓練。3.熟悉文化常識。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2018年考試中,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將更加突出。有可能還會增加題目。文化常識龐雜,考生應該根據古詩文的文體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積累。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九)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九) >>點擊查看答案   【81-90題】   81.《論語》中認為「為仁之本」的是?
  • 2018年高考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發布(語文)+名師解讀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範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複習備考的依據。《考試大綱》明確了高考的性質和功能,規定了考試內容與形式,對指導高考內容改革、規範高考命題都有重要意義。《考試大綱》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參照《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並考慮中學教學實際而制定。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五)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五) >>點擊查看答案   【41-50題】   41.「苦心人,無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申可吞吳」描寫的是誰?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八)
    2018鄭州小學語文常見國學與傳統文化常識練習題(八) >>點擊查看答案   【71-80題】   71.下面四句話中,意義與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作家寶利老師獨家全解細析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
    設題上依然延續了高考的嚴謹與創新,使用了比較高頻的無中生有、表意絕對、曲解文意等陷阱,符合大家練習中掌握的要領。創新依然表現在第二題,延續2018、2019年高考題的特點,考查大家對引用論證方法文章論證結構、全文論證觀點的理解,非常全面,作為試卷中的高能題,很能體現出大家平時在閱讀訓練中的全文把握能力,對於那些做題只看題不看文的同學來說是個挑戰,也是個提示。
  • 語文老教授熬夜整理:50道經典國學常識題,逢考必有,複習必備!
    語文老教授熬夜整理:50道經典國學常識題,逢考必有,複習必備!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歷史悠久,前前後後有五千年的歷史。其中古代文學家所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小說鑑賞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而現在在中小學課本上也是出現了很多國學常識的考題,很多同學因為之前沒有積累課外知識的習慣,所以到考試的時候遇到這類考題,自然而然就沒有辦法了。國學常識近幾年一直出現在中小學的語文考試試卷上,雖然題目不多,但是這部分試題分數隻要同學們加強課外知識積累是很容易拿到的。所以同學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一定要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 2018年安徽高考語文會考啥? 近3年安徽高考語文試題解析點評
    2018年高考臨近,小編梳理了近3年的安徽高考語文試題,一起來看看名師對高考語文試題的解析點評。》》》推薦閱讀:2013至2017年安徽高考語文作文題梳理 多是材料作文2017年:合肥五中名師評析高考語文全國I卷合肥市五中名師莢玉梅就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進行評析,2017年考題嚴格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命制,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注重考查核心素養,考點覆蓋面和試卷結構合理,能力層級比例配置恰當
  • 2018高考語文專題十八:地理氣象類詩歌意象解析
    【公眾號文章快速連結】議論文寫作指導(原創課件)近20年全國卷古詩鑑賞命題特點與備考建議2018高考專題十七:詩歌動物類意象歸納解析2018高考專題十六:詩歌草木類意象歸納解析2018高考專題十五:常見詩歌類型歸納解析2018高考專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