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娃放到「做作業」的情境裡。
玩小手3分鐘,
玩橡皮2分鐘,
晃椅子思考人生5分鐘,
寫作業30s...
是不是光看著這幾行字就心塞的腦殼疼?再想想未來還要催娃做十幾年的作業,不禁眼前一黑...
更有甚者,從早上拖到晚上,最後非得要臭罵甚至揍一頓才能完成,孩子委屈大哭,老母親也氣的七竅生煙。可是不催感覺娃是真的會拖著不寫,催又搞得親子關係瀕臨崩潰,簡直無解..
為什麼磨蹭成了那麼多孩子的通病?
專注力不夠是磨蹭的第一大原因,而專注力是跟大腦發育水平成正比的,年齡越小,專注力越弱。這樣看來,很多家長鬆了一口氣,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磨蹭似乎是天性。
然而,專注力雖與年齡相關,卻也離不開後天的培養。
來源:千庫網
環境對孩子習慣養成的影響不言而喻,要想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就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專注的環境。
低年級的孩子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純淨的學習環境:做作業時要把桌子收拾乾淨,就留下一個本子一支筆,最好連橡皮都不要有。
如果外界的環境總是讓人無法安心做事,那麼不專注就會成為習慣,進而影響孩子的所有行為。很多吃飯時愛玩的孩子,在做作業也會三心二意。因為不專注的習慣,會遷移到每一件事情上。
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也不要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音樂。孩子專注力本就有限,幾件事並行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意味著一件也做不好。一次只做一件事,是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同時,我們也可以用舒爾特訓練法,來對孩子進行專注力訓練。在一張紙上畫15個方格,在格子中任意填寫1~25個數字,讓孩子用手指從1—25指出各個數字的位置,並大聲誦讀出來。
來源:網絡
這種短暫高強度的集中精力的過程,經過反覆強化,可以提升大腦的專注力水平。專注力提升了,磨蹭病自然也就好了大半。
除了「專注力」,磨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自律」。
「自律」是一個自己逼自己的過程,要不停的被壓力、自我否定、愧疚感乃至恐懼感來來回回的折磨,是會感到很痛苦的。作為孩子,他的心理還還成熟到學會如何去面對以及承受這種痛苦,所以他就只能做出「應激反應」——「戰鬥」或者「逃跑」。
「戰鬥」就是拒絕任務:我不要做,不要不要就不要,然後遭到父母無情的修理……孩子很快就發現這條路行不通。
那僅剩的一條路就是「逃跑」了,也就是拖延,雖然知道最後逃不了,但是能逃一刻就逍遙一刻啊!至少當下我不用面對痛苦了,這波我不虧!
而且逃跑造成的的後果是將「自律」整個過程帶來的「痛苦」嫁接給父母,同時還能把這個痛帶來的情緒扔給對方。
來源:網絡來源:網絡
那要怎樣開啟孩子的自律之路呢?
讓他試著自己去迎接「老師」的暴風雨,效果會更好,如果你實在不能接受孩子不交作業,那你可以在家裡設置一些可以立即兌現的「後果」讓孩子承擔。
注意,不建議把「自然後果」設置成「吃飯」或者是「睡覺」,因為餓肚子或者是困著會非常影響體力和情緒,這等於大大加重了任務難度。
這一條很簡單,當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離開他,別在他旁邊站著指點江山。
孩子磨蹭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催,但其實這是最沒用的方法。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當一個刺激過多發生的時候,就會引起不耐煩或者逆反。所以家長可以偶爾善意地提醒,但頻繁的催促,只會適得其反,越催越慢。想要讓孩子改變磨蹭的習慣,首先要分析他磨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撇開上述的一些問題不講。你有沒有想過,「拖拉」有時候可能不是專注力不夠,也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因為不想承擔更多的作業,而又無法拒絕,於是他們選擇了消極怠工。
可能家長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學習任務,給予孩子一部分自由時間,他的磨蹭病立馬就好了。我們常常說,要允許孩子「慢慢來」。這種「慢」是給他空間和時間,讓他循序漸進地適應、學會、做好。但並不是說可以放任孩子總在事情的邊緣打轉磨蹭,卻難以進入正題。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也需要效率,也千萬別把磨蹭當成理所當然。幫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讓他成為一個做事爽利的人,才能贏得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