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最能破壞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東西是什麼,估計很多父母都會說寫作業和遊戲。尤其是寫作業的時候,面對孩子的磨蹭拖拉,父母都覺得很崩潰。
你以為孩子寫作業的磨蹭和拖拉只是小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要明白作業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必須在規定範圍內完成的事。孩子在這上面拖拉,別說其他事上面了,只會更嚴重。
同事小趙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女子,平時對人都是溫和細語,但只要一面對孩子就會變成「河東獅吼」。小趙的這一轉變,也讓人覺得奇異無比。
原來,小趙有一個已經上學的孩子,做事慢慢騰騰地像蝸牛,吃個飯磨磨蹭蹭,寫作業拖拖拉拉,每次都得人催著趕著才能完成。
遇到孩子,小趙每次都像變了個人似的,嘮叨聲和催促聲弄得整層樓的人都以為她脾氣暴躁。
有一次鄰居在電梯裡遇到小趙,聊起了孩子的學習問題,這才明白小趙不是因為脾氣暴躁吼孩子,而是因為孩子做事太磨蹭拖拉。對此,鄰居也很理解的表示,自家的孩子也是這樣。
確實,為了孩子做事磨蹭,做作業拖拉而頭疼的家長並不只有小趙和鄰居。
據之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了1980名家長發現,問卷中有38%的家長每天要陪著孩子寫作業,84%的家長因陪孩子寫作業而倍感焦慮。
這其中父母無不抱怨孩子的磨蹭和拖拉,可想而知,孩子的這一行讓父母有焦躁。
1. 受周圍事物的誘惑,容易走神
要知道,人的大腦只要運轉,就會有著無數的想法飄過。尤其是在醒著的時候,人大部分的思想都是比較飄散的,真正思想集中的時候少之又少,而且都是在人下意識的專注時才會保持注意力集中狀態。
小孩子專注力和自制力比大人都要差,做事走神的狀態肯定會更嚴重。一般來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一般為15-20分鐘,如果讓他們保持一種狀態,孩子肯定會走神。
當然平時也是這樣,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往往容易一心二用,目光也常常會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事所吸引。這樣的行為更多的也是孩子的天性,畢竟孩子好奇心更強,對自己感興趣事物的探索精神更強。
2. 孩子對事物的不熟練
有句話說的好「熟能生巧」,你做的次數多了,自然就熟練了,熟練了速度也就上去了。孩子做事也一樣,面對不熟練的事物,總是會有種逃避的想法和拖延的想法。
尤其是面對每天不一樣的作業,孩子並不能完全發現它的相似性,於是面對陌生的習題,只能無奈地絞盡腦汁慢慢去一步一步去寫,中途寫錯了,還得重新又思考著寫。
這種行為大人們換個角度想想就能明白,當你面對陌生的事物時,你能夠像往常一樣速度很快的完成嗎?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不能。
3. 孩子時間觀念差
對於小孩子來說,時間並不是個明確的概念,他們很難理解「立刻馬上」和「半個小時」到底是什麼意思。
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光是弄清楚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的順序,都要花費很多精力。因此老師或者家長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要做完這些事,孩子並不是十分理解。
孩子對時間沒有明確的概念了,做事和寫作業磨蹭拖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畢竟與父母催促的事相比,其他的東西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
4. 追求完美,反覆塗改
不知道大家在做事途中有沒有這樣的行為,做一件事時我們總會想著把這件事做好,於是在過程中總是反覆修改,結果本來應該1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事,硬生生地拖到2個小時才完成。
小孩子做作業也是這樣,有的孩子天生是個「完美主義者」,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殊不知,這種一邊塗改,一邊完成任務的方式只會拖延整個進程。
當然有的孩子並非自己習慣,而是老師或者家長要求字跡要工整,不能出現錯誤,導致孩子慢慢地養成了寫字很慢的習慣。
1. 給孩子制定計劃
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從來都是很積極,比如玩遊戲,他們在一級一級的完成任務過程中,會體會到成就感。
對此父母可以將孩子每天要做的事,制定成一個任務計劃,每一項都羅列清楚,每完成一項勾劃一項,這樣孩子就會在每完成一件事時產生愉悅感,從而積極完成下一項任務
2. 培養時間觀念,將時間具體化
孩子的時間觀念很模糊,孩子並不清楚做一個事需要的時間是什麼意思,因此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將時間具體化,細分化。
比如孩子寫作業,父母可以將作業拆分成10-15分鐘的小單元,孩子每完成一個小單元,告訴他過去了多長時間,還有幾次這樣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作業了,這樣孩子對作業的完成度就會有個清楚的認知。
3. 不要給孩子貼拖延症的標籤
有人總喜歡給他人貼標籤,將一個人固定在那個標籤內,縱使這個人本身不是標籤的樣子,時間長了也會被標籤影響而成為那樣的人。
查詢「標籤效應」就可知,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標籤,他潛意識會使得自己的行為向標籤靠攏,最後與標籤上的一致。孩子也一樣,父母長期在孩子耳邊說他磨蹭拖拉,孩子就會慢慢發展成這樣的人。
4. 不要再使勁催促,給孩子留點時間
上面我們也說了,孩子目前做的事對他們來說都是不熟練的,有一些困難的,所以孩子的速度肯定不如父母預想中的那樣快。
父母要多一些耐心,給孩子一點點空間,一步步引導著孩子從陌生走向熟悉。這種引導的方式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的時候讓孩子跟著一起學,有了父母引導做榜樣,孩子就會有緊迫感,慢慢地速度就會有提升。
對孩子寫作業這事,父母需要的是幫助孩子養成按時做作業的習慣,而不是當成一個監工,一直在旁邊催。父母的催促只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影響,讓他們覺得每次寫作業好像上刑場一樣,無比痛苦。父母在孩子走神的時候可以給一些提醒,或者用獎勵的方式督促他們完成作業。
5. 改變方式,增強學習趣味性
孩子之所以在做作業的時候被其他事影響,是因為學習比較枯燥無味,沒有吸引點。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事的時候換種方式來督促他們,用生動有趣的形式,給孩子講解一些與事件本身的故事。這樣事件本身有了趣味色彩,孩子也就有興趣積極做事,並樂在其中。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個複雜的難題,有些事越是著急越是解決不了,父母更多的是需要平心靜氣的根據孩子的情況一一去嘗試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