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母親節的時候,我就想寫一篇和母愛有關的文章,親子欄目不都是和母愛有關的嘛。遲遲不知怎麼寫出不同,慢慢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後,終於碼出這些字。雖然母親節已經過了,但是我覺得把「母親」的字眼替換成「父親」也是同樣適用哦。
有一個腦筋急轉彎是這樣的:
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去電影院,為什麼她們只買了三張票?
答案是:他們是女兒、媽媽、姥姥,其中媽媽既是「媽媽」,也是「女兒」。
我相信大多數的母親,現在都是這樣的雙重身份。
但我們和兒女的相處模式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往往是涇渭分明的。
我們不吝嗇對孩子表達愛,做錯事情會自然和孩子道歉;
但是我們和父母之間,這些愛和理解可能是很難表達出來的。
正因如此,直至成年離家,我們可能和母親還有心結。
豆瓣上有個很著名的小組,一度十幾萬成員,你可能聽說過,叫「父母皆禍害」。這個小組裡,處處充斥著怨懟的情緒,讓人心情壓抑。組裡的成員都有個共同點:無法和父母相互理解。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很長時間裡,養育子女都被看成是父母單方面的付出,甚至是犧牲自我成全孩子的過程。而且,很多父母會整天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多麼辛苦,因為孩子自己犧牲了多少等等。
這其實是一種長期的感情要挾,讓孩子從小就背上愧疚的心裡枷鎖,覺得都是因為自己的錯,才讓父母過的不好。
這 種情況下,很多人就會生出一種「我的感受和生活不重要,父母的感受和生活才重要」的心態。
考的不好,會覺得「辜負了媽媽的期望」;
談個戀愛,最擔心遠走後父母的傷心;
媽媽的一個眼神,就害怕媽媽生氣......
我曾經的家庭也是這樣,在父母的打鬧中長大,有一次媽媽要走,我和姐姐拼命地拉著媽媽,最後媽媽在床上嚎啕大哭。那時候我想:「要是媽媽走了,我和姐姐該怎麼辦呢?」
有一次,我們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碰見一位教授,晚上一起聊天時候,她談起她有5個孩子,我很驚訝:」那麼多孩子,一定很幸苦吧?」
我至今仍然記得那個教授滿懷回憶地說:
確實有辛苦的時候,但他們上帝送給我的禮物,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給我帶來了獨一無二的愛,給了我很多甜蜜時光。
聽到這個回答,我有點傻眼了。原來,孩子對有些父母來說不是來「討債的」,而是禮物!原來孩子也會給父母帶來愛和甜蜜!
從那以後,我慢慢明白:父母的婚姻是他們的課題,他們吵架不是我的錯,我不需要在他們吵架時萬分自責,想方設法讓他們和好。
後來,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在接觸的西方父母中,大多數人不會抱著「養孩子是為了有一天孩子能回報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這當然與他們自己的養老計劃和經濟能力有關,而另一方面則是源於他們對養育孩子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他們覺得:
是做父母的自己決定要生養孩子,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孩子並沒有決定權,孩子的到來讓他們有了更多的人生體驗。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雖然有辛苦,但同時孩子也給予了父母無條件的愛和甜蜜的時刻,所以辛苦是值得的。
他們也不會覺得養育了孩子,孩子就虧欠了自己。
在對待我女兒時,我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
每次看到她全身心信賴和依戀的眼神,感受她給我的暖暖的擁抱,聽著她可愛的童言稚語,我都會覺得自己被她無條件的愛滋養著。看著她一天天長大,小腦袋裡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看待問題的純真視角,也讓我的心靈有了再次成長的機會。
我的父母,對我和姐姐的養育方式確實不是理想化的,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造成了我的掙扎和痛苦。
但是,我現在能明白她的成長環境和認知局限,在那樣的情況下,她已經用盡全力了。
我很感謝她在即使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也一直鼓勵我和姐姐努力學習,在我們高考那年,還特意從外地回來,專心陪我們備考;在我滿身發水痘的時候,沒日沒夜的照顧我;每天早起為我們準備早餐,晚上煮泡麵給我們宵夜...
對媽媽的感恩,不是源於誰對我進行了「感恩教育」的點撥,而是我記憶中她一點一滴愛我的場景,那些場景讓我感受到她對我的愛,讓我知道她已經在盡力愛我了。
當我做了父母之後,我也明白沒有「完美父母」,每個人都帶著自己所處時代及個人成長經歷的烙印。
但我所希望的是:我能為自己的生活和選擇負責,做好孩子的安全基地和港灣,和孩子一起成長。
每到母親節這樣溫馨的日子,我總會看到一些文章在告訴父母們: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不要養出「白眼狼」。每次看到這樣的文章,我總會覺得有點煞風景。
一個人感謝他人的幫助和付出,感謝他人對自己的關愛,不是灌輸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心理感受,進而在這種心理感受上自然而然所表現出的相應行為。
我女兒和我身上都有個類似的淡淡胎記,以前她問我為什麼這裡會有個傷疤的時候,我告訴她:那不是傷疤,那是我和她獨特的記號,所以她才能找到我,做我的寶貝。
因為曾經看過《尋夢環遊記》的電影,五歲多的她現在已經可以明白每個人都會老,都會離開這個世界, 但是她堅信會像電影裡一樣,死去的人只是以另一種模樣去另一個世界生活。
今年清明節,全國為新冠肺炎中死去的人默哀,那天我們又聊到了死亡的話題,她指著身上的胎記說:
「媽媽,等你去了另一個世界,我看著這個記號,就會想起你笑著的樣子。」
我抱著她,想讓氛圍輕鬆一點,一邊做著鬼臉一邊問:
「那媽媽兇你的時候的樣子呢?」
她說:
「那些不重要,我腦袋裡有個橡皮,會把它們都擦掉。因為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
那一刻,我摟著她,我感受到是我和她之間愛的流動。
真正的「感恩」,其實就是愛的流動,付出愛,感受愛。
對於親子關係惡劣,家庭氛圍差的家庭,這樣的日子不過就是個噱頭。與其教育孩子感恩,不如努力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讓你和孩子都感受到彼此的愛。
那些從來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甚至苦苦求而不得的孩子們,就算上100節宣講課,每天要求孩子給父母洗腳,也拉不近和父母的距離。
營造一個可以讓孩子充分感受愛、自由表達愛的家庭氛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尊重、善待和換位思考,這比什麼都重要,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