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窮苦孩子,寒窗苦讀十幾年的目的,究竟應該是追求愛好,還是報答家人和家鄉呢?
在今年的高考狀元裡,有一位考了676分高分的農村留守女孩鍾芳蓉,作為真正的「全村的希望」,高考成績發布的當晚,校長帶著50多名老師,抱著煙花和鞭炮連夜進村為鍾芳榮報喜。
一個留守女孩,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出這樣的成績,實在太不容易了,大家都為她感到高興。
然而,一切就在鍾芳蓉填報北大考古系之後,卻在網絡上引來了眾多爭議。有的人真心支持她,從小的愛好和夢想就需要努力實現,但更多的卻是質疑:
還有諸如:
「怎麼不選光華?」
「學個金融、計算機啊,畢業找個好工作!」
......
如此聲音,不絕於耳。
網友的質疑多半也是為她感到惋惜,畢竟一個留守兒童,能考出這樣的高分太不容易了,既然是「全村的希望」,那選專業怎能不考慮知識的「變現速度」呢?
考古、歷史、藝術等專業......在國內外基本都是富裕家庭孩子讀的,因為這些專業不僅專業競爭力不明顯,並且可能需要讀上十幾年才得以「大器晚成」,一個窮出身的孩子,真的「耗得起」嗎?
生活如此不易,有些人光生存就花費了全部力氣,到時還拿什麼來談興趣和理想呢?
高考作為一個較公平的「超車道」來說,是寒門子弟躍龍門的重要轉折。這些孩子背負著家族躍層的期待,甚至是「全村的希望」。
面對網友的質疑之聲,也有人會問:農村的留守兒童,就不配擁有追逐自己夢想的權利嗎?
我們並不否認藝術、考古等專業的人文價值,也堅信人人都有熱愛並追逐它們的權利,但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
藝術、歷史類專業到底是不是窮出身的孩子最佳的選擇?
1
杜蒙,北京女孩,是一位85後,從事玻璃作品製作10年了。
2010年,她進入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學習玻璃專業,這個專業我們在國內甚至很少聽說。
她在美國待了6年,期間幾近崩潰,1年休學,後來在她的堅持和努力下,她的作品獲得了2016年日本金澤國際玻璃藝術大賞優秀獎。
但這個被玻璃業內認可的一個重要獎項,並沒有在她回國後給生活帶來質的飛躍。
國內3年,受到各種打擊,被現實打臉,在一個玻璃鑄造的工廠裡,天天和工人們打交道。
雖然目前在籌備自己的個人工作室,但她直言道:經濟上還是有壓力,無論做什麼類別的藝術,音樂也好、視覺藝術也好,在一個階段內是很難用這些東西養活自己的。
從杜蒙的求學經歷和家庭背景來看,至少,能在美國留學6年,她家庭經濟條件是不錯的,然而即便是來自這樣中產家庭,她們在專業變現的道路上,同樣會經歷非常明顯的「經濟的壓力」,那更遑論,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多年後面臨這一切,她是否真的有底氣扛過這經濟的壓力呢?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學藝術的孩子:殷悅,她同樣也選擇了一條較為偏僻的道路。
本科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畫畫專業,後把畫畫與纖維結合,進行纖維手作創造。
畢業後,就一直在家裡進行創作,前3年幾乎沒有任何收入,甚至一度想過去朋友的美甲店裡工作。
她現在創作各種玩偶,一個個都像童話世界裡走出來的人物,每一寸肌膚紋理清晰可見;作品也注入了很多她自己的情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但這背後,是她花了整整11年的時間,每天都堅持12個小時以上的創作,收入也很微薄,更重要的是,她的老公也給了她非常多的支持和鼓勵。
進入名校大門,卻選擇冷門專業的他們,即使是小有成就,也經歷了10年+的時間,背後還離不開原生家庭和配偶「接力」的幫助和補給。
然而有著紮實經濟支持的她們,在10年+的求學時光裡,也會感到焦慮和窘迫,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這些學藝術的孩子,未來會在哪裡?
2
高考結束,很多家長糾結的問題就是:名校和專業,哪一個更重要?
這件事,往遠了說是高考出分數以後選專業,往近了說,可能就是當下給咱孩子選擇上樂器班還是奧數班的問題。一切都是選擇,選對方向可比努力重要得多。
前幾天華為宣布,張霽當選華為「天才少年」,獲得華為201萬年薪的offer。
隨後,網上「他肯定是個富二代、他智商很高吧?......」
但實際上不是的!他不是我們口中的天選之子,本科只是一所三本院校。
他高考考了兩年,復讀後才考入武昌理工學院,是一所三本院校,電子信息專業。
本科後,他考取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學習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繼續進修。
博士階段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攻讀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
讀博4年:他發表在頂會的論文有8篇,被ACM SIGMOD、2020 VLDB、TPDS、ATC 2018、DAC、ICPP 2019、NEDB等頂會收錄,獲得國際國內專利7項,研究成果獲得騰訊公司2016、2017年度傑出貢獻獎,2019年度卓越運營獎。
如今,張霽剛博士畢業,就拿到華為201萬年薪的offer,未來一片光明。
非名校並非985也非211的普通本科生,因為找對了專業和方向,他的未來似乎是清晰可見的。
豆瓣有一個討論組,名字非常扎心,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
小組裡的成員他們有著相似經歷,畢業或正就讀於名校,卻因為自己選錯了專業或行業,愧對985名校的標籤。
有小組成員用「小鎮做題家」概括他們——出身小鎮或小城,「除了埋頭苦讀外啥都不會」。
與過往人們熟知的故事不同,名校沒有成為這些人通往成功之路的階梯,一旦選錯了路,人生可能很快就褪去光環,甚至淪為社會的「廢物」。
3
再回過頭來看留守女孩鍾芳容,她因為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更是受到「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最熱愛的北大考古專業。
但考古專業跟計算機、金融、電子商務等就「變現」快速的專業比起來實在太過冷門。想要在此領域有所成就,時間、精力、金錢缺一不可。
她並沒有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農村」「留守」「高分」「冷門專業」這些標籤,讓她的選擇看起來實在不怎麼「現實」。
我們心裡都會有疑問:
她在北大考古領域多年的深耕和研究,即使有了高起點,但能保證她出來之後可以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嗎?留守女孩的家庭,是否有能力一直支持著她的興趣和夢想呢?
父母堂編輯部最近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對於這個選題是否要寫也糾結了許多天。我們並非是要幹預或指責這個農村小女孩的專業選擇,但實在是為這樣一個優秀且努力的孩子感到可惜,畢竟她選擇的這條路,真的太不適合她了。
等你賺了錢,就會知道有選擇的生活是有多爽,你可以用業餘時間去敦煌旅遊,可以看很多敦煌的文獻資料,但真的有必要把你的愛好,當成未來這一生的職業選擇嗎?因為任何熱愛的東西變成專業以後,可能就不那麼「香」了。
窮人家的孩子,選專業真的還是現實一點為好!
對此您怎麼看的呢?期待大家留言區一起討論,或者分享自己當初在選擇專業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