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早已固化到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和習慣裡,我們甚至以為自古以來便如此。其實,久遠以來的古人一直保持著「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
遠古時,由於生存條件惡劣,生產力極其低下,古人都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飢一頓飽一頓,飲食毫無規律可言。
大概到了商朝,古人飲食漸漸規律起來,有了定時吃飯的習慣。但那時是「一日兩餐」,上午一頓,叫「朝食」,大概在9時左右;下午一頓,叫「哺食」,大概在16時左右。
當時社會以農業為主,人們大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節奏慢,沒有夜生活。即使到了繁盛的唐朝,政府實行宵禁,晚上不讓出門,人們仍是早早便入睡了。而且老百姓收入微薄,兩頓飯相應比較節省糧食。
「一日兩餐」,符合農耕社會的作息特點,也是當時生產力低下、商品經濟不發達所致。
這一習慣一直持續到北宋,被宋人打破先例,開啟了「一日三餐」的先河。但是,宋人的「一日三餐」並非現代意義上的「一日三餐」。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午未間」,從午時到未時,也就是現在的上午11時至中午14時。「望子」是飯店門口挑著的招牌旗子。「拽下望子」意思是打烊了,不營業了。
擱現今,這個時段正是各大小飯店人流的高峰期,此時關門不是和錢有仇嗎?其實,我們老是犯拿現代人的思維去想像古人的毛病,我們吃午飯,天經地義,雷打不動,但宋人並不見得吃午飯。
宋人的「一日三餐」正處於「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的過渡期,這三餐和現在的三餐在時間上完全不同。
宋人的三餐包括兩頓正餐和一頓夜餐,正餐與之前的「兩餐制」時間一樣,上午9時左右吃一頓,叫朝食;下午16時左右吃一頓,叫哺食。
夜餐,主要是吃夜市。因為宋朝解除了宵禁,打破了坊建制,市場迅猛發展,特別是夜市異常熱鬧,經常開到三更(23時至1時)才停業,有的甚至通宵達旦。
夜市的各種吃食種類繁多,逛餓了、累了,或者看著吃食誘出饞蟲了,就地便在飯店裡、地攤邊大飽口福一頓,久而久之便成了「一日三餐」。
所以,宋人雖然一天也是吃三頓,但中午卻是不吃飯的,沒有人做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