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 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一周七天,一日三餐,有喜有悲,煙火人間。
一日三餐是現代人再正常不過的習慣。正是因為再正常不過,所以很少有人問一句為什麼?
一日三餐制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直就是一日三餐嗎?
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一日三餐 從宋朝開始
平民正式開啟三餐制
宋畫中的文人宴飲(資料圖)
秦漢之前一天吃兩頓
從史料上來看,秦漢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據董作賓的《殷歷譜》,商代的紀時法中稱上午九、十時為大食,下午四、五時為小食。
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最晚在上古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
揚州出土的西漢銅染爐(資料圖)
戰國時期貴族多了夜餐,實行「三餐制」
其實,在流行「兩餐制」的先秦時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頓飯。但當時的「三餐制」並不適用於普通人,有相當社會地位、家庭條件優越的貴族、富人才會一天吃三頓飯。
從根本上說,「三餐制」是特權階層的飲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專利。秦漢時期,普通人或是級別較低官員多為「兩餐制」,但在貴族中間已普遍實行「三餐制」。
盛況空前的宴席
宋朝,平民正式開啟三餐制
宋朝的老百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正式開啟三餐制的平民。我們上文也說到,按照規定,老百姓是只能一日兩餐的,諸侯可以一日三餐。
宋朝開始了一日三餐,不僅說明體現等級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了,還折射出了宋朝貨真價實的繁榮。因為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吃得起一日三餐。
三餐制直接促進了兩宋都市餐飲業的極度繁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就展現了當時北宋都城汴京的盛世繁華,遊人熙熙攘攘,隨處可見各種酒樓、茶館、飯店、食店和食攤。宋代酒樓已經有了「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客人進去了,「不問何人」,一律一視同仁。不僅店內整潔衛生,瓜果蔬菜新鮮,器具講究,還支持「快餐業務」和「跑腿代購業務」。如果客人要求趕緊吃完上路,就先給他上「蓋澆飯」之類的主食;如果客人想吃別家的點心,還可以派店小二去幫忙買。可見,宋人的服務理念並不比現代人落後多少。
清明上河圖局部
三餐制之外,宋朝民間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這種很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宋朝商品經濟日益發達,唐朝的宵禁制度不再適應社會需要,便遭到了取締。入夜後,老百姓仍可繼續在街道上行走,不論是瞎溜達還是趕路,都不違法,於是早市和夜市應運而生。
一日三餐是生活和情感的載體
美食的背後本來就是生活
中國人對「吃」是有特殊情結的。千百年來,無論去到哪裡,都會帶去中國菜。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吃是天大的事。
因此,我們也習慣把表達方式與「一日三餐」相互聯繫。我們說,離不了某某人或者某某事,就像離不開一日三餐;我們說,某某人或者某某事,就像一日三餐一樣的重要;我們說,真正的生活繁雜瑣碎,就如平淡的一日三餐,偏偏也是這一日三餐的味道彌足珍貴。
那麼三餐如何吃,才是健康,有營養的呢?
早餐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首要的一餐,它提供一天能量的百分之三十,許多人都不注重早餐,覺得正午多吃點或白天多吃點零食就能夠補回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一頓健康的早餐需求包括幾大養分,首先是碳水化合物,像包子、饅頭、麵包、白粥等,其次是蛋白質,如雞蛋、牛奶、豆漿,還有就是各種維生素,蔬菜水果像生菜、小西紅柿等。
午餐
午飯講究吃的飽。一碗營養豐富的面或蔬菜稍多配以一個葷菜,再加適當米飯。相對來講下午的時間比較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所以比較早上食物品種能夠稍微削減,量能夠增多。可是最好不要吃像玉米、馬鈴薯這些能夠催眠的食物,避免下午工作或學習時沒有精力。
晚餐
晚餐要儘量吃的清淡,相對來講晚餐是三餐中重要性比較低的,但是因為我們黑夜仍是要耗費能量的,所以多少要吃一點的。炒個蔬菜,清粥,是晚餐最佳的搭配了。生活中,大家通常黑夜吃的最豐富,因為勞累了一天終於能夠敞開肚皮吃了,實際上這種吃法是錯誤的,晚餐食用過多,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身體健康,希望大家一定注意哦。
以播種期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冬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過冬,在春天來臨時,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長大,冬小麥磨出的粉很好吃。
春小麥的抗旱能力極強,株矮穗大,生長期短,適於春天播種,但不如冬小麥粉好吃。
春小麥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種的,因為冬季太冷,不能播種,所以在開春後才種,稱為春小麥;冬小麥是稍暖的地方種的,冬季播種夏季收,比如我國東北就是春小麥,華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麥。
冬小麥應是秋播春末收穫的。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
我國小麥三大產區:
1.北方冬小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這裡冬小麥產量約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於河南、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河北、山東、陝西、山西諸省區;
2.南方冬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這裡是我國水稻主產區,種植冬小麥有利提高複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其特點是商品率高。主產區集中在江蘇、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麥區,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該區氣溫普遍較低,生產季節短,故以一年一熟為主,主產省區有黑龍江、新疆、甘肅和內蒙古。
搞好小麥播種是小麥高產穩產的基礎。這幾年氣候條件和生產條件發生了一些變化,今年小麥播種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耕作整地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麥田達到耕層深厚,土壤中水、肥、氣、熱協調,土壤鬆緊適度,保水、保肥能力強,地面平整狀況好,符合小麥播種要求,為全苗、壯苗及植株良好生長創造條件。這幾年不深耕只旋耕的面積很大,連續多年只旋耕不耕翻的麥田,在旋耕的15釐米以下形成堅實的犁底層,影響根系下扎、水分下滲,土壤蓄水少,小麥後期容易早衰。應旋耕2~3年後耕翻1年,破除犁底層。另外,旋耕的麥田表層土壤疏鬆,如果不耙耮以後再播種會發生播種過深的現象,形成深播弱苗,影響小麥分櫱的發生,造成穗數不足,降低產量,所以應該注意旋耕後先耙耮,再播種。另外,播後鎮壓也很重要,通過調查,在去年乾旱的情況下,播後鎮壓的麥田抗旱性強,因此提倡播後鎮壓。
二、適期播種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在過去認定的播期播種,常常出現小麥冬前旺長,冬季和早春凍害時有發生,為應對氣候變暖的形勢,冬小麥的播種適期應該比過去的適宜播種期適當推遲,根據計算和試驗,冀中南麥區適宜播種期應在10月5~15日,冀東麥區適宜播種期為9月底。旱地小麥要注意適墒播種,如果9月下旬降雨需要搶墒播種,應注意適當降低播種量,避免形成旺苗。
三、適量播種冬小麥麥田許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播種量偏大的問題,造成群體偏大、冬前和春季旺長,莖稈細弱,易於倒伏,穗多穗小,易於早衰,產量不高等問題。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及時看到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 ) 獲取更多 獨家資源 請點擊【閱讀原文】 為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請四連點擊:
分享 收藏 點讚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