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們從小開始喝母乳,但慢慢地就需要開始接觸更多的食物,從吃輔食開始,進食的類型也越來越豐富多樣。
最初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嚼不爛食物,含在嘴裡半天咽不下去,有時候還會出現乾嘔反應,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一些家長選擇給孩子吃精細的食物,這一餵就持續很長時間,這樣做看似照顧細緻,但其實未必就好。
鄰居家的媽媽就很會照顧人,吃飯的時候還會很耐心地先把給孩子準備的食物弄成碎狀,這樣吃就不用擔心孩子咽不下去了。
這樣做孩子吃的還是挺快,但並不利於養成好的進食習慣,一旦遇到一些粗糙的食物,孩子就會嚼不爛或引起嘔吐反應,情況一點沒有好轉。面對這一問題,家主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去適應而不是光顧著給孩子準備精細的食物。
家長們看到孩子的這種反應會更加擔心,於是食物選精細的,但顯然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適當增加孩子吃飯時的顆粒狀食物,從輔食階段就可以開始了,不用過分擔心嚼不爛,告訴孩子。
如果食物嚼不爛就耐心多嚼一會兒,實在不行就吐出來。這樣既能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也能讓孩子掌握吃飯的技能。咀嚼訓練可以儘早開始,當孩子開始出牙的時候家長們就可以在輔食中加入小塊狀的食物了。
孩子從完全的母乳餵養到進食輔食會有一個適應過程、這期間可以好好鍛鍊讓孩子適應咀嚼的進食方式。
從6個月開始就可以適當給孩子吃輔食了,不過6個月的寶寶基本上至多只有1-2顆牙,甚至沒有牙也正常,這時候輔食還是以泥狀、液體狀態為主,否則孩子可能會不習慣。
寶寶小時候其實也會用嘴巴抿,就是用上顎和牙床來完成咀嚼的任務,這階段不需要大量在輔食中添加顆粒狀食物。
只需要適當增加食物的粗糙度,讓孩子適應不同於母乳等完全流食的狀態就可以了,後期慢慢增加食物粗糙度,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咀嚼訓練即可。具體的,可以參考以下介紹的分階段餵食方式,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1、以上說到的,6個月開始就可以增加孩子的輔食了,這階段不需要可以加入顆粒狀食物,讓孩子接觸有別於母乳的食物即可,因為咀嚼能力不足,可以選擇精細的食物進行餵養,算是一個過渡階段。
2、壓碎期。在孩子8-9個月的時候,大多數寶寶都開始出牙了,這期間寶寶開始學會爬行,活動量加大,會用手去探尋外界,並且喜歡用牙去咬一些東西,基本上這時候就可以適當在輔食中加入顆粒物,幫助孩子熟悉用上顎壓碎食物的進食方式了,這階段輔食可以添加碎末狀食物。
3、10-12個月,這階段出牙開始增多,輔食選擇碎塊狀可以幫助孩子磨牙,感受嚼碎食物的進食方式,同時也是對咀嚼能力的進一步鍛鍊。這階段的輔食選擇可以是碎塊狀和手指形狀的。
4、到13-18個月,這時候孩子的咀嚼能力已經很強了,家長們不要過分擔心孩子還嚼不動東西,適當地引導,以條狀和塊狀為主的輔食孩子完全能吃的下,遇到實在不好嚼的食物告訴孩子吐出來就好。
分階段輔食的意義在於,最初讓孩子感受不同質地的食物,母乳和輔食的區別需要一個適應階段;接下來讓孩子學會用舌頭、牙齦和上顎去壓碎食物;接下來牙齒多了,就要開始學會用牙來咀嚼食物,不同形狀的食物能起到鍛鍊作用。
一些比較典型的例子,忽略咀嚼能力的鍛鍊,孩子慢慢長大也會拒絕比較粗糙的食物,或者養成抿飯的壞習慣,一口飯要含在嘴裡很久才咽下去,其實這都是因為咀嚼能力不夠的原因。一般而言家長對孩子的咀嚼能力鍛鍊是比較順其自然的,但難免有些家長會因為太過操心而好心辦壞事。
比如以上說的,擔心食物太粗糙了,就一直給孩子餵食精細的時候。其實大可不必,到了長牙階段,該吃什麼就吃什麼。具體的比如孩子在6-8個月大的時候,在輔食食材中可以適當添加米粉+食材泥,慢慢地減少對食材的精細處理。
特別注意的點在於,一歲以前的食物不需要額外加鹽;媽媽過敏的食物寶寶也不要吃;堅果類、糖果類和蜂蜜不吃。這些食物都比較敏感,1歲以前不建議給孩子吃。
總體而言,輔食的選擇是逐漸從稀到稠,從單一到多樣,顆粒度逐漸提升。輔食分級只是一個參考,具體的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提前或滯後,最主要的目的還是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吃個飯不難,不要讓自己的過分擔心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育,咀嚼能力也是一樣的。